高职毕业生就业分析及策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标签:高职;就业
随着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时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定的办学指导方针。如何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如何帮助其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成为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职高专各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尤其需要一些专门人才。从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看,就业率似乎成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确实是严峻的事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必然会成为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生的重要因素。但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队高职院校有些政策的倾斜,每年高职毕业生和新增就业岗位比例不协调,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
社会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不相协调。一些高校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不确定是培养专业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开设的专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行业就业饱和的现象,而对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没有认真调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不能及时调整,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全球金融环境对经济的冲击,影响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毕业生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导致经济滑坡,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对新增劳动力需求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新增就业。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即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全球性的裁员潮成为全球危机扩大化、深入化的又一表现,刚失去工作的员工成为市场上新的力量,这将给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不小的就业压力。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更青睐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更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变化,通过更新、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的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强化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增强其信心,培养较强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从事专业的各项要求,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双证保航,就业更轻松
高职高专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有自己的优势,既有专业的精准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实习实训,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過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
(四)校企联合,带动更快就业
产学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障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习实训环节,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校企联合,能更快带动高职生就业。
总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专业教育前进中的问题,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更新观念、增强素质,是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和缓解其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