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贵州特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来源:化拓教育网
当前贵州特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陈颖;杨玉能

【摘 要】@@ 近年来,贵州省作出了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发展的决定,坚持\"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和奶牛,积极发展禽、蛋和特色养殖\"的方针[1].其中特种养殖业是优化我省畜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特种畜禽作为营养滋补型和野味型食品,已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多年来,贵州特种养殖真正形成产业的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都是短期行为,畸形发展,大起大落. 【期刊名称】《贵州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0(034)003 【总页数】2页(P11-12) 【作 者】陈颖;杨玉能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官店镇畜牧局,贵州,习水,564608;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1

近年来,贵州省作出了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发展的决定,坚持“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和奶牛,积极发展禽、蛋和特色养殖”的方针[1]。其中特种养殖业是优化我省畜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特种畜禽作为营养滋补型和野味型食品,已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多年来,贵州特种养殖真正形成产业的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都是短期行为,畸形发展,大起大落。 1 特种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省由于经济不发达、养殖技术落后、生活水平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种经济动物及其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种养殖呈现出广阔而良好的发展前景。

据我省牲畜家禽特种养殖场名录统计,注册的特种养殖场(户)有 84个[2],还有其他无法统计的零星小养殖场未统计在案,饲养的特种经济动物主要有药用动物、裘皮(革)用动物、肉用动物和观赏动物等几大类,但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很低。 2 特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特种养殖业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常规养殖业的补充,在整个畜牧业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我省特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养殖种类多、乱、杂,引种盲目跟风,种源品质差 目前我省特种养殖除了野猪、孔雀、山鸡、肉鸽、鹿等肉用畜禽和狐狸、貂、貉、旱獭等毛皮兽外,还有一些宠物、观赏鸟类及药用饲用价值较高的节肢动物等。但有些经济性状不明显、开发难度较大或是根本不存在产品市场的品种,甚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也被当作特种经济动物来推广,这对特种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由于整个行业市场波动大,加上不论种质情况和市场情况盲目引种,许多养殖户损失惨重。还有不少养殖户采用近亲杂交的方式扩大规模,造成品种退化。

2.2 科技含量低 特种养殖场缺乏科学养殖技术,专业水平低,养殖环境差,大多采用原始传统的饲养方法,缺乏配套的饲料,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长和生产的需要,产品缺乏深加工技术,产量少,质量低。另外,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欠缺专门的疫苗和药物,以及使用剂量标准,导致疾病流行,如犬瘟热、细小病毒病、新城疫、禽流感、马立

克氏病、支原体病和球虫病等。由于在饲养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科技含量低,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3]。

2.3 恶意炒种 在特种养殖中,恶意炒种现象层出不穷,像价值只有几元的豚鼠被炒到几百元,几十元的海狸鼠被炒到几千元,几千元的鸵鸟被炒到十几万元。炒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放种回收 将要炒作的物种高价出售给养殖户并与养殖户签订高价回收合同,在放种初期会按合同进行回收,让少部分养殖户尝到甜头,借此麻痹大家,以吸收更多的养殖户,待发展到一定规模,骗到足够的金额后就逃之夭夭。上世纪 90年代初开始的海狸鼠炒种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2.3.2 改头换面,人为创造出新的养殖品种 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对炒作的物种进行商业包装,人为创造出许多新兴养殖品种,如将海狸鼠称为海龙,将黑体色的豚鼠称为中国黑豚,将仓鼠称为珍珠獾,将番鸭称为鸳鸯鸭等。

2.3.3 夸大炒作物种的经济价值 有的商家宣称:养殖蓝孔雀除了出售肉以外,还可将雄孔雀制成标本出售,价值几千元;将海狸鼠体脂肪开发成化妆品,仅此一项经济效益每只就可达上千元;在鸵鸟蛋壳上进行雕刻绘画,能卖到几千元等。这些宣传都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实际上很少有人从事这些产品的深加工,更没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多数都是在进行炒作。

2.3.4 打着高科技的牌子,冒充专家行骗 一些商家把养殖技术尚未成熟的物种宣传成如养殖猫狗般简单易行;一些人学了些简单的养殖技术就自称为专家教授,大肆行骗;也有个别学者为了个人利益胡乱鼓吹不成熟的养殖技术。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关于蛇类养殖的书籍出版了几十本,但养蛇技术至今尚未过关;目前正在推广的全人工圈养林蛙技术亦不成熟,疾病多、死亡率高、经济效益差。此外,在北方进行商品鳄鱼养殖,在南方养殖水貂、蓝狐等,也都不符合动物生长繁殖的客观规律。

2.4 市场行情的变化较难掌握,部分潜在的市场有待开发任何产业都会受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特种养殖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市场行情难以把握,波动幅度很大[5]。目前,特种经济动物商品市场还比较脆弱,没有稳定的市场,同时还受到一些不法分子虚假宣传的影响,干扰了市场信息的准确反馈。特种经济动物有其潜在的市场,关键是没有去开发[5]。主要原因:一是资金不足。从事特种养殖的大都是农民,在资金上不具备开发的能力。二是养殖者对知识产权不重视,缺乏品牌意识,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三是市场运作能力差。一个好的市场需要一个好的策略加上好的运作才能成功开拓出来,并对市场进行精心培育和巩固。我省特种养殖在营销方面大多是随行就市,没有专门对产品市场消费主体进行精心培育,导致经济效益差、市场大起大落。

2.5 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差 我省的特种养殖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技术水平落后,尤其是在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技术方面与省外同行业差距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的持续发展,特种养殖产业链无法形成。目前我省的特种经济动物绝大多数为初级产品投入市场,如活体销售或屠宰作肉食品销售,产品附加值低,提高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如加工皮毛服装和制作野味肉制品等。 3 发展建议

3.1 正确认识特种养殖业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消费的多元化,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将进一步成为消费热点,消费量也会逐年上升,特种养殖将成为畜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特种养殖业要以保护野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对有市场开发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进行驯化,扩展繁殖,拓展畜牧业管理领域,推进特种养殖业的发展,促进畜牧产业的不断延伸。

3.2 选择好饲养品种 据统计,我省许多特种养殖生产经营者并非专业人士,多是从其他行业跨入到特种养殖行业,所以投资前需对品种的特性、市场价值和饲养成本进

行全面考察和了解,慎重做出选择尤显重要。首先要选择国家允许经营利用的物种。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梅花鹿等 54种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的通知》[3],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中的物种,如梅花鹿、马鹿等,以及科学研究用的猕猴等、中医药用的黑熊等均需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的许可手续[4]。其次要选择饲养技术成熟、种源充足和供求市场稳定的物种。如果没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验,不要选择养殖技术尚不完善的物种。选择种源充足且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物种,虽然利润有限,但风险亦相对较小,而且可以积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验。再次要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生长的物种。选择养殖种类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其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如光周期和温湿度等是否与本地相符合。譬如:蝎子养殖不仅对温湿度要求高,对生长环境要求也高,贵州饲养蝎子技术很难掌握。

3.3 加强特种养殖业的科研开发投入 特种养殖业是一个新兴而充满生机的行业,亟待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扶持。设立一些特种养殖攻关项目和基金,在保护好我省野生动物的前提下,挖掘利用我省一些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地方特种资源(如香猪、竹鼠等),开发选育出自己的特种动物品种。同时加强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研究。采取适当规模,稳定发展的原则。避免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保证市场稳定,保护养殖户的利益,特别要重视特种养殖动物的商品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发展特种养殖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提倡采用生态管理技术,注意绿色或环保产品的开发,以保持特种经济动物的自然风味和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改进养殖技术,采取“科研院所(院校)+公司+养户”的管理模式,优化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

3.4 制定产品标准,规范销售渠道,搞好产品深加工 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新产品,建立产加销联合体组织,为特种养殖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同时,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使特种经济动物养殖

业进一步向产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要以品种优良求发展,以产品质量求信誉,以规模养殖求效益。 4 小结

我省四季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丰富,为特种养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我省特有的一些动物品种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条发家致富之路,在有些地区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从江香猪和剑河香猪已远销深圳、香港和东南亚。但我省特种养殖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管理不健全、科技含量低,面临缺政策、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各种困难。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畜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和科技上大力扶持和投入,充分利用我省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才能使特种养殖向特色、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贵林.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及分析[J].四川草原,2006,3:47~50. [2]贵州特种养殖动物企业名录(2008最新版).

[3]刘鑫.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营与管理,2008,10:108~ 110.

[4]张洁.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70~ 71. [5]邓彬.谈谈特种养殖成败的体会[J].农家顾问,2007,10:1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