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方案
湘教版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地理教科书 第八章 走进国家 第七节 澳大利亚
二、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澳大利亚》是教材选编的“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在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教材选取三大模块“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古老的动植物”、“后起的发达国家”,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各部分内容又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探究澳大利亚独特地理现象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情分析:本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一节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几个不同的国家,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基础,学习困难不大。另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综合法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根据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教学策略
1. 以游促学 情境创设:通过模拟到澳大利亚旅游,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好知
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产生探索的欲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问题导学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介绍旅游景观,在师生旅游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扮演牧厂主,选择合适的地点发展自己的牧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获取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能够解释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3.理解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优势,初步学会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
4.通过阅读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农牧业分布图等,进一步提高读图、判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导学模式,分析澳大利亚动物古老性的成因,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
2.采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澳大利亚畜
牧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影响,总结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四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五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准备
1.湘教版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地理教科书 2.教科书配套地理图册;
3.针对本课开发的PPT课件:《澳大利亚》; 4.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教师导游(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玩”吗?喜欢不喜欢旅游呢?喜欢不喜欢当导游呢?那么,今天老师先当一次导游,过过瘾)学生闭眼想象,教师解说。展示PPT课件(澳大利亚的风光)。
学生:根据刚才的旅游,同学们试着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方面。
设计意图:创设导入新课的情境,模拟旅游激发学生想象,启发发散思维,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澳大利亚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学案导学 指导读图
教师:展示PPT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的位置、澳大利亚的范围),提出问题:
(1)同学们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三个方面分别描述。 (2)假如你想去澳大利亚旅游,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如果想获得充足的阳光,住旅馆的时候,你会为自己选择哪一朝向的房间呢?
(3)读图查阅澳大利亚有哪三大地形区,和北美洲的地形分布有何异同?
学生:导游三大地形区,利用前面掌握的分析区域位置的方法,对照位置图,分析澳大利亚的位置特征,明确澳大利亚的范围,掌握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这一地理事实。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组织旅游团,讨论赴澳旅游的准备工作。地形区比较,加深对澳大利亚地形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导游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区域地理位置分析
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比思维习惯。
(三)游览活化石博物馆 教师:
(1)展示PPT课件(澳大利亚的国徽,珍奇的动物); (2)提出问题:从位置看,澳大利亚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个国家还有很多独特的事物,比如这里有很多其他大洲没有的生物,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展示了两种特有动物,同学们能够说出它们的名字吗?除了这些动物,你还知道哪些澳大利亚珍奇的动植物?
学生:学生导游解说根据PPT课件提供的资料以及日常获得的知识说出自己认识的澳大利亚动植物,了解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 教师:
(1)总结学生的回答,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部分动植物的生活特性;
(2)问题质疑:澳大利亚目前保存了很多古老的生物种类,而在其他大洲这些动植物早已经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生物古老性的成因,形成初步
观点。 教师:
(1)PPT课件展示:大陆漂移学说动画;
(2)问题深化: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学生:根据PPT课件提供的大陆漂移学说动画对形成的初步观点进一步梳理、归纳,形成小组结论,选取代表进行观点阐述。在此基础上利用位置、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特点分析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的环境差异。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与交流,通过探究获取答案,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四)探讨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教师:
(1)知识点引入:我们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能够发现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2)PPT课件展示――驰名世界的澳大利亚羊毛。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回答作出相应的回答。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教师:
(1)简要介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羊只头数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也始终居于世界第一位,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育。可是大家知道吗,澳大利亚本来是没有一只羊的。
(2)PPT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畜牧业
学生:通过PPT课件提供的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掌握基本特点,进行知识铺垫。 教师:质疑问题
(1)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展的如此迅速,它都有哪些适合发展的条件呢?
(2)展示PPT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源、草原等分布状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羊场场主,你觉得哪些地方最适合养羊,请在地图中标出,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
(1)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澳大利亚适于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
(2)角色扮演活动,为自己的牧厂寻找合适的放牧地点,通过分析讨论,形成小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水源等特点,以及与农牧业的分布相联系,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
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也让学生体会到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师:
(1)简要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
(2)展示PPT课件:介绍澳大利亚的农业特色。 学生:充分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特征。 设计意图:活动过程渗透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的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工矿业的发展 教师:
展示PPT课件:介绍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 学生:学生小组介绍澳大利亚的工矿业发展。 设计意图: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把握工矿业的分布规律 (六)城市和人口
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 学生:小组讨论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设计意图:活动帮助学生探究人口分布的原因,把握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扩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巩固学生通过教材第一章学习获得的区域分析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几个不同的国家,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基础,学习困难不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综合法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教材设计的模块特色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学习的愿望,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困难不大。本节课围绕教材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用导学的方式,引出位置特点;以发达的养羊业为突破口 ,把地形和养羊业结合起来,从气候入手,引出城市的分布,环环相扣,使学生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过程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个别小组活动不够积极,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小组成员间缺乏真正的帮助有关。个别幻灯片重复出现,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然而效果不是很好。个别问题在处理时有些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应当多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