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推动RCEP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战略对策

TPP与RCEP的竞合对中国与亚太国家增进经贸合作形成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

参与亚太区域整合的重大机遇,其影响是双面的,既对中国区域合作战略产生一定的冲

击,也对中国进一步推动东亚一体化建设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与TPP相比较,虽然RCEP更具弹性化和灵活性,但其目标始终是促使东盟+6成员国之间的商品与服务流通更加便捷

与顺畅,实现更广泛的、高品质的区域整合。就商品贸易而言,其成员国的出口利益集

中在货品及农产品出口,零关税待遇预期将成核心工作,但其零关税的比率至少也会在

9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要加入RCEP区域经济整合,必须积极开放市场、加速贸易自由

化,这也是中国应对亚太区域贸易整合新挑战的必然政策方向。具体而言,对策措施需要达到以下三个效果,才能使中国加入RCEP时为中国带来可见的利益。(1)要针对国内经济环境,有利于让产业角逐国外市场,并吸引有竞争力的产业进驻国内市场,有效支撑加入区域经济整合带来的经济利益;(2)化解RCEP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市场开放压力、产业调适等各种国内阻力;(3)寻求RCEP内的制度设计,强化中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

力,如统一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等议题。

(一)以中日韩 FTA 为突破口,积极助推 RCEP 合作机制的构建

要在2015年达成RCEP“一揽子”协定,关键在于RCEP中七成员之间现在双边谈判中

逐一取得共识。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面对更大的开放难点和压力。目前,中日韩分别

与东盟10国签署了FTA,良好的现实基础并未推进三国的有效整合,而是形成各自的10+1

局面,产业互补优势和贸易互助能量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此,构建“中日韩FTA”是推进RCEP的关键突破点。虽然中日韩三国已生成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预备会议计划,但经济

方面的掣肘力量与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使谈判面临重重阻碍。对此,中国应依“从易到

难”的原则,先主动推动中韩FTA的谈判。目前,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

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韩自贸区建成,经估算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将增加277亿美元,超

过日本,这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压力。原因主要在于日韩在电子、家电、汽车等产业具

高度重合性,面对中国市场,日韩出现竞争态势。日方会因担心失去在中国市场的竞争

力而积极参与三边FTA谈判。可见,中韩先启动FTA谈判,与启动中日韩三边FTA谈判并不对立,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如果在两年时间内中韩FTA和中日韩FTA可以在谈判进程上先行完成,那就对RCEP的建成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二)采取更开放的谈判战略,注重 RCEP 品质、谈判议题的把握

中国应采取更开放的谈判战略,对加速自由化的效益有正确认知,才能在未来加入

区域经济整合的谈判中得到FTA对象国的同样开放市场的互惠待遇和认同。在自由贸易协

定谈判过程当中,中国议题的选择可弹性、作法应务实、管道要多元、谈判分阶段。针

对部分议题需要针对谈判策略详细设计和规划,如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规则等也可以

针对中国有利的方式加以争取。中国也要考虑FTA的对象与品质,不能抱持有FTA总比没

有好的心态。同时,要把握好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中产业开放的谈判原则,并非只有一个

全面性的FTA才能达到效果,而是要在部分关键产业取得成果,对中国的利益就有显著的

增进。

(三)加速国内经济自由化建设,推动经贸制度安排与国际接轨

在TPP与RCEP竞争性驱动的影响下,面对必须开放的挑战,中国需要的不是片断的经

济开放要求,而是需要中国自身经济自由化的全面改造。由于推动经济自由化政策通常

都会遇到国内既得利益团体的阻碍,参与国际区域整合、与国外签署FTA是化解此种阻力

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关键一环。此外,内部产业政策方向的引导及投

资更重要,不仅要培育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更要积极协助相关优势产业进行全

球布局、产业升级及调整产业发展高附加价值产品,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

更要打破不合时宜的众多垄断事业,政府应检视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并进一步松绑,同时

加速经贸法规制度改革与调和,不断完善劳工、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才

能顺利参与到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与国际制度接轨。

(四)全面评估各项区域经济整合的经济效应,规划完整的产业冲击协助措施

中国政府应先行评估各项区域经济整合协定对中国国内产业的影响,并根据评估

结果进行产业级别分类,可分成“超敏感”、“敏感”与“一般”三个级别,针对不同

级别逐项确定市场开放程度。“超敏感”产业要重点保护,“敏感”产业可适度保护,

“一般”产业应提高开放度。切不可将在“敏感”度以上的产业都列为例外,这将会影

响贸易自由化促进公平竞争而产生的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导致总体福利收益减少而削弱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协定对宏观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应尽量少设置例外,以

保证区域经济整合框架下各国最终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更大收益。针对“超敏感”与

“敏感”产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争取较长的过渡期安排,利用过渡期加强对

自身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调整与优化,提高抗外部冲击能力;另一方面,先

行拟定弱势产业的补贴及救济政策,例如设置产业转型基金与贸易受害补助方式,从而

降低这些弱势产业因参与区域贸易整合可能产生之负面冲击。

综合而言,目前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背景下,各国彼此消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相

互给予贸易自由化的互惠待遇,已是全球的主流趋势。中国要在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构

建中积极争取公平贸易机会,同时必须有开放市场的准备与承诺。开放市场措施不但可

协助中国加入区域经济整合行列,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取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能逐步

的开放市场,更可以减少国内产业因为突然开放而可能承受到之冲击;国内各产业界因

为开放措施所激发出来的动态调整能力,则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与整体经济资源做更

效的利用与配置的动力,对于国家整体竞争力必可产生向上提升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