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当前教育领域十个问题的诘问——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对当前教育领域十个问题的诘问——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09年第5期 总第241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 2009 Sum NO.241 对当前教育领域十个问题的诘问 ——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刘建军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本文从十个方面谈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需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问题。作者认为,当前的 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我们应该站在社会未来发展对人的需要的高度,以培养有全新的知识结 构和创造能力的人为目标,来反思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新的对策。 [关键词]未来社会;教育改革;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5--0206--08 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教育改革? 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这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的 出发点。但是,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一个倾向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很多人的研究工作以及改革方案 的制定,出现了过度关注当下出现的问题,用以往的经验来解决当前困境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 确,在谈教育改革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首先回答:我们的改革究竟是要立足今天的教育现状来进 行,还是要立足于明天的社会发展要求来进行?我认为,必须立足于后者而不是前者。换言之,今天的 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要解决明天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而社会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这就决定着 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回答今后二十年、三十年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培 养什么人的问题。只有知道今后一段社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才能去改革今天的 培养模式、教育模式乃至课程设置等等。当前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社会现象:很多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 父母其实是用他们过去的几十年不成功的经验去教育孩子应对未来二三十年以后的社会生活。这其中 有六十年的时间差。那么,按这些人的经验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就完蛋了吗?有些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 用各种课外加码把孩子累得半死,还美其名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却让孩子“累死”在起跑 线上了——这是多么巨大的悲哀啊!这就说明,如果我们不懂得二三十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上任 何改革的任务恐怕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为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地指出:今天的教育改革,必须要立足 于明天社会对人的需要上。换言之,要想在今天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要先搞清楚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发展时期内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那么,今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从当代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当代中国社会 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农村城市化。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进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城市体现着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方 向。但城市化绝不仅仅是把农民变成城市户口就可以了。我们首先要知道城市和农村的最根本差别是 什么。一般讲,农村实行的是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生活在这个经济模式中的人,主要依靠两种能力吃 饭:一个是经验;一个是力气。农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进行种植和养殖主要凭的是经验和力气。有了什 [收稿日期]2008—06—20 [作者简介]刘建军(1955一),男,内蒙古开鲁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 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206・ 么时候播种,什么季节收割的经验后,有力气就可以种植了。而城市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这决定着 城里主要生活着三类人:一是靠知识吃饭的人;二是靠技术吃饭的人;三是靠智慧吃饭的人。像思想家、 管理者、教师、工人等都是靠智慧、知识或技术吃饭的人。为什么现在农民工到城里不适应,总要做出力 气的活,这是因为农村人谋生靠的就是经验和体力。而到城里之后,经验不好使了,剩下的只有力气了。 今后二十年,当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候,决定着我们教育改革的落脚点一定是培养知识型、能 力型、技术型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使命。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视野从教育为当前服务改变为教育为将来 服务。 其次,人类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生产财富、占有财富和享受财富。从奴隶制社会到今天,人 类大约有四种创造和占有财富的方式。第一种是人对人的占有。这是奴隶社会的财富观。在奴隶制社 会里,占有财富方式是占有奴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们开始使用铁器、牲畜的时候,新的财富 占有方式是对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地主阶级开始出现。第三个时期是资本主义时代,对财富 的占有主要是对资本的占有。今天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和财富占有方式正在出现。美国人比尔・盖茨 1957年才出生,作为一个大学没有毕业的学生,开始创业时既没有人力资源,也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更没有充足的资本。但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就发展成世界首富了呢?这是因为他有别人从 来没有的东西,即有一个创新的大脑和全新的知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占有财富的主要方式 是对知识的占有,对人的创造力的占有。如果说前三种占有都是人对他者的占有,只有到今天,人对财 富的占有是对自己精神创造力的占有。有鉴于此,我认为,“学习”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学习知 识和掌握某种技能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一个人在今天学习跟不上的时候,就 预示着十年之后生存质量的落伍。 再者,从教育自身发展演变上看。我认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教育的目的是传递价值。人类早年的教育是为传递价值而产生的。古代的教育家们,如孔子,主要 是“价值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和学说,无非要传递“仁者爱人”等价值观念。老子说“道”说“德”,说的 也是价值,百家争鸣也是要通过争鸣来确立社会价值。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也都在讲世界的本质是 什么、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价值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各个专业领域知 识的增多和专业技能的增多,传递价值的教育开始向传递知识的教育转变。生产力进步了,知识增多 了。知识被记录下来了也就等于稳固下来了,这才决定着教科书的出现。有了教科书,才使班级和学校 教育成为可能。所以第二个时期的教育是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育。到今天,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 知识剧增。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想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着一个新的教育阶段 出现了——这就是以能力传授为主的教育阶段。我们今天要培养的学生,不是让他学死知识,而是让他 们学会思考,学会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今后需要的人就是这样的人。这也 是我们教改的一个基本准则。 为此,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首先要研究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社会发展需要 什么样的人,才能使改革确立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挖疮补肉,零打碎敲和进行 想当然的“改革”。换言之,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必须首先要把培养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所需要的有知 识、有智慧、有技术的人,把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创造性大脑的人以及会思考、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放在第一位,并当成教育改革的目标。 第二个问题:“教育培养人才”的提法科学吗? “教育培养人才”的提法,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后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 重破坏,建设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提出来的。我认为,把这个具有特定的对象所指,要解决特定的问题 的提法,变成我们总体的教育目的或者说基本的教育目标,是不合适的。把这个提法当成总体的教育目 的或基本的目标所产生的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它把我国的教育引上了一种精英式教育的发展之路,从而 带来了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教育培养人才”的提法,弊端有三: 其一,这个提法,违背了人受教育的规律和学校办学的本质。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只是为受教育者 奠定基础的教育活动,它不可能在受教育者中间,就看出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换言之,人才并非是教 ・ 2O7 ・ 育出来的。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人才,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具有现代的知识结构并在以后的社会实践 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前些年,有些高校提出“培养大师”、“造就大师”的口号,结果多少年 过去了,不仅大师没有出现,就是当时重点培养的苗子,也没见出来几个。有些学校开办尖子班、潜能 班,效果并不好,也是违背了教育规律的结果。其实教育不并能培养出人才,只有实践才能产生人才,这 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教育只不过是为人才的成长打基础的。这个基础包括专业基础和思维基础。 其二,“教育培养人才”的提法,其本质是少数人受最好的教育的贵族思想的反映。假如我们把 教育定位为培养人才,其实质就是说,不可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人才,而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人才。 又由于学校无法确立什么是人才或人才标准,所以只好把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了。那么,这样的提 法就把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变成了为少数人服务,“培养人才”其实就成了“培养精英”。正是“教育培 养人才”的观念,扭曲了部分受教育者和学生家长的心理。例如,当前我们的一些受教育者,从幼儿园起 到小学阶段就受到一些错误的熏陶,如谁学习好,谁的分数考得多,谁就是人才的苗子。而很多的学生 家长则热衷于让孩子参加一些特长班、学前实验班、尖子班等等。这种心理的实质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 所谓教育要培养人才思想弊端的反映。 其三,“培养人才”的观念,颠倒了一个民族振兴的道路。我们知道,一个民族要发展,要振兴,要走 在世界民族的前列,只依靠少数人才是不行的,它必须依靠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前 一个时期,很多学者在谈到中华民族为何在近代衰落的问题时,谈到了政治、经济落后和文化僵化 等方面的原因。固然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但我认为,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考查,当时整个中国教 育所采用的精英式教育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培养了一大批 人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整个民族思想意识的落后和绝大多数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导致了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的低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上的深刻教训。 为此,我认为,当前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我国教育现有的指导思想,应该尽快摈弃“教育培养人才” 思维模式的影响,要把教育的目标放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上来。教育的本质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而不仅仅是一些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并非是少数人出人头地的培养基地,而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手 段。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换言之,它的主要作用是要为今后人才的出现奠定知识基 础和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试想,要通过学校教育把一个中小学生培养成为所谓的人才,根本就不可能。 就是大学生、甚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虽然进入了专业领域的学习,但是,也很难说这些人就已经是人才 了。有鉴于此,正确的提法应该而且必须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为人才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教育 的目的是为全面提升每一个国民的素质服务。所以,“教育培养人才”提法的抛弃,其本质上标志着我国 教育价值观念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个问题: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教育目的吗? 什么是教育目的?这是每个研究教育的人都试图回答和解决的。很多教育专家们在谈到这个问题 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横贯古今的、永恒的“教育目的”。这是没有意义的。我的意见是,教育没有一个 永恒的目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因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目的。我认为,今天的教育 就是要创造诗化人生。所谓“诗化人生”就是让人感到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从创造中得来的,没有创 造性也就没有幸福感。人的创造能力有两种:一种创造能力是本能就会的,不用经过系统的训练就可以 实现的(这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另外一种是在一定知识系统上的创造。我们今天受教育,其实就是 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当一个人每天都被自己的创造活动充实起来的时候, 日积月累,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充盈的,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是充满诗意的。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 要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感觉到幸福一一因为在物质文明相对发展较高的程度下,幸福感就是人追求的目 标了。大家知道,知识可以传递,但幸福快乐不能传递。一个人的幸福感虽然没有办法传递他人,但是 学生要是知道如何去获得幸福的时候,那就能够找到幸福。看看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状况,真是老师累 得够呛,学生也累得半死。看看现在的孩子多痛苦?在学校每天都处在老师的管辖之下。放学后离开 学校了,本想轻松了,但家长马上又成了教师,孩子又成了学生。不许玩,不许看电视,不许做和学习无 关的事儿。学生时时刻刻处在看管之下,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不能有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这样 ・208・ 做的结果,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一点也没有了。连兴趣都没有了,何来创造力,那又何来幸福 感。所以,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对教育本质的僵化理解,今天的教育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去如何获得幸福。 至于昨天的教育本质是什么,抑或明天的教育本质是什么,这需要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去确定。 幸福感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和创造,那么,这就涉及教育的目的了。学生到学校主要来做什么?有人 说是读书,学知识来了。这种看法并不科学。其实学生到学校来,既是学知识来了,也是学价值来了。 对我们今天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来了。读书、学知识都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 因为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创造。老师在学校教学生学习,其实是根据知识的纽带,带着学生进行思 考。也可以说学生到学校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带领和学校特殊的氛围来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 思考。天天想问题的学生和知道如何想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死读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让每一 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白,学生读书的目的是在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通过全部教育活动 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变成能力的传授。这一点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更为重要。现在有一种说法,即今天的学生不读书,也不愿意读书。其实,学生的这些毛病全都是教 师造成的。以语文课教学为例,老师把一篇课文什么都讲完了,学生怎么能够还愿意去学习。在有些高 等学校中文系,教师分析一部文学作品,先讲时代背景,然后作家生平,再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乃至艺 术特点。试想,当一个教师把这一切都讲完的时候,学生还可能去读原作吗?答案是否定的。为此,我 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激发其的潜能,去学会思考,一切教育工作都要围绕这 个目的进行。学校文化氛围建设,本质上就是思考氛围的建设。我们要把学生会思考,放在学校工作的 第一位。谁要想把学校文化氛围搞得好一点儿,其实就是要让学校中每个人都在思考和会思考。一个 真正好的学校是让每个学生进到校园里就处在一个思考的氛围之中的学校,而不是学生考试成绩好的 学校。 第四个问题:教育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管人吗?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常常被 人们严重地误解。请注意,“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 “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种看法恰好表明了它是传统的管理观念内涵延续,是与现代管理理念 格格不入的。那么,什么是“对人的管理”的现代管理制度的基本内涵呢?我认为,今天现代管理制度的 核心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要素。一个中心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学校就是要以每个学生和教师 的发展为中心——这里,我们必须要强调,要想“以人为本”不流于空谈,必须要说明以人的什么为本。 我认为,学校必须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两个基本要素是指:一是要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每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应该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这两点其实是一个 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基本内核。现在各个学校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但这 些管理制度必须要体现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要素。 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也是如此。我们看一个学校或一个教育单位是否做到了“现代管理”,那就不 应该仅仅看他们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也不应该单纯地看学生多么守纪律,学校环境多么美好,校园环 境多么井井有条,更不能单纯地看对教师多么严格,而学生学习多么刻苦——这些只是表面的现象。假 如这一切都是“管束”出来的,是在一个或几个严厉的管理者的“要求”下做到的,那么,就不能说这里实 施的是现代的教育管理。我们常常听到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说,现在的学生多么多么不好管理,其实问 题仍然是出在管理者身上。我们今天的教育管理者必须知道,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要义是为了学 生的发展,是要从他们的发展出发想问题。但在落实这一点的时候,还要特别考虑如何制定措施让学生 既能把自己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又让学生感到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第五个问题:怎么理解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与作用? 以往的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即信息,那么也可以说教师是信 息的占有者和垄断者。学生之所以要从师学习,教师之所以为诲人之师,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但在今 。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占有方式越来越多,学生与教师 ・209・ 占有知识和信息数量大致处于同等地位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了。 今天,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主要标准有三条: 一是教师必须要具备区分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的能力。如果把知识作为信息的话,教师应具有区 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的能力。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层出不穷,一个教师不可能把 全部的知识都占有。特别是当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的时候,他也不可能准确地回答出每一个学生提 出的问题。但是,一个好教师,他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专长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准确地区分出哪些知识 对此时此刻的学生是有用的,哪些知识是对学生的未来有用的。这样,他就能够较好地完成今天的使 命。 二是今天的教师还必须有把零散的知识归纳为知识系统的能力。学生虽然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很 多,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零乱的,我们的教师应当有能力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变成一个知识系 统。由此可见,现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就由某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者,转换成了在传授某种知识的同时又 是这种知识结构的发现者和多种知识综合能力的指导者了。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占有知识和信息与教 师是同等的,但作为教师,必须能够在占有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发现各个知识与知识间、各种信息与 信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系统,还能够把多种知识形成今天的学生所需要的能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知识体系的传授,激发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和 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创造快感。我们在这里必须指出,凡是已经被记录下来的知 识,或者说凡是已经进入教科书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换个词也可以叫“处于蛰伏形态”的知识。而教 师的作用则是要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把知识变成能力。这样的新内涵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必须 明白,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有无创造力是更为重要的。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创造 性思想和不具有创新性能力的教师,能够承担起现代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在今天,一 个教师的创造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更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能否提高的决定性要 素。 第六个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提法科学吗? 关于教学中谁是主体的问题讨论比较多,最早提出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后来变成了“以学生为主 体”。再后来又有人发明了“双主体”论,即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但我知道一个鸡蛋有两个蛋黄肯定是 孵不出小鸡来的,一个陀螺要是有两个中心也肯定旋转不起来。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据说这种看法很被人们接受。但要看到,这个说法的荒谬性甚至比前几种更严重。 我们总不能说,学生是主体,但学生这个主体必须听从教师来主导吧。因为一个“主体”的人假如不能主 导自己,还要被另外一个“人”来主导,那么,这个所谓的“主体”又有什么价值呢?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必 须重新思考什么是主体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人是主体。其内涵在于:教师是人,是主体;学生是人,当然也是主体。但是二者都是 “不完整的主体”l1]。什么叫不完整的主体呢?就是两者虽然都是主体,但又都需要他者——老师需要 学生,学生也需要老师。任何人只要是需要“他者”,自身就是不完整的。在这个世界上不需要他者的完 整的主体只有两种:一种是“神”;另外一种是“死尸”。所以,我才说学生和教师都是“不完整的主体”,而 他们形成的和谐关系或者教学相长的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不完整的主体理论”其实隐含着现代两大 价值观:一个是平等意识;一个是民主意识。假如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都互相需要:老师需要学生,学生 需要老师;领导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男人需要女人,女人也需要男人,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关系。也 可以说,教师需要学生,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我教你学、我有知识你无知识、我是教育者你是受教育者的 对立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引申说,教师在课堂上课,并不是训话而是对话。什么叫对话,在平等基础 上的交流就是对话。由此可见,教育或教学活动中的对人自身的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对人的塑造,就不能 仅仅只包括学生,也不能仅仅只涉及教师。塑造人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塑造。教和学的过程本 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为不完整的主体,并通过教育活动和教学环节来发现人自身创造素质和实现人的 真正的主体性的过程。那么,这也就表明,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 生,哪一个方面能够促进人的创造意识的增强和增进人自身的发展意识的形成,哪个方面就在这个具体 ・ 21 0・ 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其实是教育平等思想和教育民主观念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与之相联系的还有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等关系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不完整的,但也是同等重要的。严格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 在提出问题,而课外学习是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只有课堂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后主 动去学习,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和课下学生的自学都是不完整的,它们需要结合在一起,才 能实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第七个问题:应该在什么样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改革着力最多,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课程改革的失误是因为它丢掉了一个必 要的前提。在现代思维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语境下,我们必须明确,当前课程的本质其实是当今人的本质 的反映,课程结构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结构的体现。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必须 要首先研究今天的人的现代发展需要什么。因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通过课程系统的作用来导致人的发 展结构的实现环节。我们今天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多少时间,其实都要根据今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 人来决定。所以,研究课程,首先要研究人,研究今后的人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现在有一种观点 很盛行:即根据现有课程结构和内容的不足为依据来进行改革。但切切不要忘记,首先是要研究人的发 展,即从今后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进行课程改革。不研究人需要什么所进行的改革,其 实就是在造“知识残废”或“残废人才”。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更需要的是智慧 型、技术型和创造型的人才。那么,我们就应该细致地、深入地研究这些人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有一个问题也一直存在着误区,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是怕学生接触错误、糟粕的东西。所以, 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是正面的东西(有些也未见得正确)。其实,不认识毒草的人,很难对香花有深刻 的认识;不知道错误的东西之所以为错误的,也就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当一个人没接触过细 菌,他能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吗?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现代社会乃至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各种能力, 必须让学生在就学期间接触一点反面的东西。现在的学生一点反面的东西都接触不着,我想是不行的。 例如,反了这么多年的封建,到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封建”是什么,这不是白反了吗?所以我们还要让 学生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不会使学生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为此,我们的课程内容可 否有一些反面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放在正确的东西旁边,以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比较?我觉得应该 是可以的。 第八个问题:教育评价重点应该评价什么? 教育是一个实践过程,但问题在于,今天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现在学生 的分数考核,教师的年终考核和学校的经常性考核等等,很多都是结果性评价。例如,国内现在评价一 些学校的实力时,总是把有多少学科点、获得了多少奖、出了多少名人、有多少高级别教师、多少学生考 上名牌大学、教师发表了多少文章等等当成重要指标。其实,这种评价极度不科学。例如高等学校,现 在是一个评估标准,要把学校的多样性都拉齐到一个标准,结果是学校的个性、教学的多样性、人才培养 的多样性统统在这样的评估中被扼杀了。当中国以后的学校都按照一个模式(并且这个模式不过又是 由几个专家设计的)形成的时候,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 改变了理论先行的思维模式,让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来推动理论的发展。而只有我们的百年大计的教 育,还在按照一些人主观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还在搞理论先行,不是很悲哀吗? 我认为,今天教育的评价,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各校改革意识、改革措施实施的评价上,放在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探索上,放在对本地区发展需要的独特贡献上,一句话,放在过程上更为重要。 前面谈过,我反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提法。因为人才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不是教育培养出来 的。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为人才成长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对学校具体的培养质量而言,既然人的自身发 展是极其重要的,而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来塑造人和培养人,那么,现代教育的 评价就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与能力的评价,是对这种培养人塑造人教育 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制定现代教育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现代教育 ・ 21 1 ・ 评价标准基本原则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其一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 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时候,主要看受教育者是否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起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 创造能力以及人的尊严的真正意识——这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第二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共同在 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即是否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机制;三是看学 生和教师是否达到了在把握具体知识的同时而又获得了一种现代知识体系和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 行有价值的创造的能力,即是否为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个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如何才能够取得实效? 以往人们在看待教学方法的时候,大多将其当做一种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来对待的。其实,教学方 法问题首先是个教育观念或教学观念的问题。法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有培养人的新观念和教学 的新观念。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在于:我们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对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 什么样的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为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打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和创新 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然后才能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你是单纯灌输知识,还是有意识地培养能 力,方法必然不同;同样,我们也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角度来确定将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方 法。假如一个教师的观念是平等的和民主的,是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提高的基础之上的,那 么,他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互动式的、交流式的。所以,我们说,一个教育者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 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成败。具体说来,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与学生均是平等接受教育的人的 思想,创造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是关键之所在;对现代的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必须体现 出教师本人具有发现问题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这一点的实现依赖于两个前提:一是教师对所讲授的 知识整体必须能够发掘和展现出来;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造能力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任 何方法的选择都是一句空话。所以我认为,方法是和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观念的更新,方法就 是负担。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多媒体教学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但如果不解决多媒体使用究竟是要更好 地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多媒体的使用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要警惕多 媒体滥用以及多媒体冲击课堂教学问题。我认为,多媒体应该是减轻教师负担而不是增加教师负担,同 样,多媒体主要是在课下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我曾经听过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讲的一节语文课,教师用多 媒体讲的是毛的七律诗《长征》。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一会儿是电视的片段,一会儿是动画示意 图,一会儿又是歌曲《长征组歌》的片段。声光电全用上了。结果,一节语文课被教师讲成了历史课。中 学生需要掌握的字辞章句,象征比喻、诗词的基本知识乃至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自由联想,对格律诗美 感的独特体验等等,全部都没有了,剩下的仅仅是历史知识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其实是直接违背了语 文教学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我建议把多媒体应该更多地用在课外的学 生自主学习中,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第十个问题:“学生的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管”吗?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说,对学生的成长,学校要管,家长要管,社会也要管。当 然,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提法 内涵却被改变了。本来,学校要管,家长要管和社会要管中的“管”是“关心”、“关注”的意思,而在大多数 人的眼中,“关心”则变成了“管制”、“管教”的含义。或者说,把它的内涵单一地理解为“管孩子学习的意 思”。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一天已经在学校待了个小时了。当他见到自己的 父母时,该享受亲情的时候,父母又成为了“教师”的角色,孩子再次处在“教师”的监督与监管的学习之 中了。这样致使孩子无时无刻处在各种各样的监督和监管之中了。假如我们把“管”换个词“监管”来看 这个提法,那么对这个提法的弊端就会看得更清楚了:“一个孩子不仅学校要监管、家长要监管、社会也 要监管。”那么,这个孩子不就等于一个罪犯了吗?是谁赋予了我们把孩子变成罪犯的“权力”?我们的 孩子有“原罪”吗?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期,正是他们在人生成长的奠基时期。所谓“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在成 ・ 21 2 ・ 长中的奠基阶段。为此,要好好研究一下,我们的孩子在奠基阶段需要什么?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 成长,主要需要三种坚实的基础:一是知识基础;二是亲情基础;三是社会联系基础。第一种知识基础, 主要是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知识储备。第二种亲情基础,主要是要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具备必要 的人情人性知识和爱心素养。第三种社会联系基础,是学习社会基本的规则和处世之道。三者各有独 自的功能和效用。我们不能用单一的一种学习功能来代替其他的功能,也不能用一个笼统的“管”来概 括。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要使学生获 得全面的发展,必须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功能,各有侧重地培养孩子的不同方面。为此,这样 的提法的实施,必须要有细致的解释,要有各自责任的划分。否则,笼统地提出一种主张,就是不负责 任,就是把严肃的教育问题当成了一种儿戏! 目前,有个现象我颇不以为然。我们知道,同志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是非常重要的,但原封 不动地把这些话写在学校和班级的墙壁上,或者让每个学生去背读,态度当然是好的,但也有些太僵化 了吧。同志的话对全党全国人民讲的,因此他必须要讲得宏观一点,概括一点。但我们具体工作的 同志应该在把这个精神实质领会好的同时,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状况,细化一些,使其针对性更强 一些。小学可否变成“以上课认真听讲为荣,以不懂装懂为耻;以讲礼貌为荣,以说脏话为耻”呢?我认 为,不仅学校如此,而且各行各业都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细化一下,这样的话,我们的好多东西才是有用 的。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2—128 Interrogation of Ten Issues Concerning Current Education LIU Jian-j 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aps on ten aspects of man in the future and change of education concept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We should look at these issues from the high plane of man .needed in the future society,take cultivating man with new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 as our goal,and reflection on the major issues as well as bring about solutions. Key words:future s0ciety;educationa1 reform;new concept [责任编辑:何宏俭] ・ 2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