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导学案
科目 设计人 语文 课题 班级 说明文专项训练 姓名 授课 时间 序号 2015.1.13 61 学习1、巩固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目标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答题技巧。 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是: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作用是:条理清晰的说明了~~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作用是:具体形象的说明了~~,便于读者理解。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突现出来。作用是:通过~~和~~的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作用是: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作用是: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7.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作用是:直观形象的说明了~~。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作用是:参与说明,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9.作诠释,作用是: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10.摹状貌,作用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为时间顺序。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为空间顺序。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为逻辑顺序。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三、具体内容。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 B、首段 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⑪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⑫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⑬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⑭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3、说明顺序
⑪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⑫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⑬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⑪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5、用于不用(该删不该删)
加上~~就说明~~,不加~~则说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加上更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作者严谨科学的求知态度。 6、说明文分类
⑪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⑫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8、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概括。 说明语言
类型1.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一)“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4.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二)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样的大昆虫。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⑤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万。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⑥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
5.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__ 、__ 、__ 和用“舌”择食等功能。(3分)
6.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 和__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 。(4分)
7.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噪声除草器”的制造主要利用了植物的什么特性。(3分)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三)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8.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9.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10.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 )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四)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11、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 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 方面。
1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
13.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14.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
15.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审核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