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心理学的体系
•
冯特心理学的体系
• 冯特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 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心理学的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
客观测量:反应时和词语联想。
心理产品分析法:通过人类历史文化资料如语言、神话、风俗、法律等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的任务
即对经验或意识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结合,并探讨心理复合的规律。
➢ 心理元素的分析
感觉和情感,情感三维说,意志。
➢ 经验的结合
心理复合体:由心理元素结合成,由感觉组成的心理复合体称为观念,由感情组成的心理复合体称为情绪,情绪导致意志。
联想的四种形式: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
统觉: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综合的功能。
心理复合的规律: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 对艾宾浩斯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
舒曼的知觉的完型原则
• 早期华生行为主义的体系
✓ 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要想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心理或意识,把观察到的客观行为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研究心理学的目的就是确定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以便预测行为和控制
行为。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省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必须加以抛弃,应大力提倡客观法。
➢ 观察法:无帮助的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即实验法。
➢ 条件反射法:用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和用来获得运动反射的方法。
➢ 口头报告法:报告身体组织的变化。
➢ 测验法:主张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 感觉理论
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有后效取代后象,用视反应错误取代错觉。
✓ 本能理论
起初并不否认遗传的本能,认为本能是反射,但不承认反射可以遗传,而承认这些反射之间的组合可以遗传。在后期,完全否定行为可以遗传,否认本能的存在,反对在心理中继续使用本能的概念。
华生
✓ 情绪理论
➢ 情绪是遗传的pattern reaction。情绪和本能的区别:情绪活动于体内,包括整个身体尤其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是内隐的,而本能表现于外以适应环境,其动作是专一的如哺乳;情绪可以离开外显的本能动作而发生,但本能动作基本上总有情绪相伴随。
➢ 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亲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及其典型表现。
➢ 用条件反射研究情绪变化得出结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步形成的;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在适应的条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条件情绪反应,不良的条件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方法如重新条件作用或接触条件作用加以消除。
✓ 思维理论
➢ 思维也是感觉运动的行为。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即思维,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即言语。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
➢ 构成内隐的言语的肌肉运动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 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
✓ 人格理论
➢ 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但各个习惯系统所占的地位不同,对人格的分类和对个别人的人格的判断,是以占优势的习惯系统为根据的。
➢ 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改变人格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一个人的环境,使之在改变的新环境中不得不去养成新的习惯系统,人格也就得到改造。
➢ 赫尔的零星期待
➢ 零星期待目标反应
动物在达到目的物之前对中性刺激物产生了条件反应,由于这种反应是部分的、零碎的、于目标物之前的,故而称之为零星期待目标反应。
•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
✓ 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
➢ 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行为分为两种:分子行为,指个体所表现的局部动作;整体行为,个体所表现的大单元或整体性行为。
➢ 整体行为的四个主要特征: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某个目标,目的性是行为最重要的特征;行为总是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途径和工具来排除障碍、实现目的的,而这又以对环境的认知为条件,所以还具有认知的特征;行为必然选择能比较容易达到目的的活动;行为不是机械的、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变化的。
✓ 中介变量
➢ B=fx(S、P、H、T、A),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训练,A代表年龄。行为是S、P、H、T、A等的函数。
➢ 在这些自变量和行为之间有中介变量,它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动物和人类有三类中介变量:need system指有机体当时的生理需要或内驱力情况;behavior space指行为是在个体的行为空间中发生的。其中,有些物体吸引人,而另一些物体则使人厌恶;信念价值动机belief value motivation指选择某种目的物的欲望的强度和这些目的物在满足需要中的相对力量。
✓ 学习理论
➢ 符号学习理论
根据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结果,证明动物在迷津中行为是受一定目的指导的。根据对迷津中的颜色、声音、气味以至通道的长度、宽度和转角位置等特点的“认知”,把这些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有所期待的状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期待”。
➢ 认知地图
指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也是“符号-完形”的别称。
➢ 潜伏学习
指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才明显通过操作而表现出来。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 贡献
➢ 使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 丰富心理学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了重大成果。
➢ 促进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行为主义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决定了其更加注重面向实际生活,重视心理效应,发展应用心理学。
✓ 缺陷
➢ 陷入生物主义。行为主义只看到了人与动物的连续性,将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并且行为主义主要以动物为其研究对象,完全把人的心理动物学化或生物学化。
➢ 陷入客观主义。行为主义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陷入了客观主义。首先,行为主义贬低作为主体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否认心理的主观性和内省法,把客观行为和客观方法视为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另外,行为主义坚决抛弃任何心灵主义的概念和术语,极力反对给予所观察的行为以主观的解释。
➢ 陷入机械主义。行为主义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人的心理的全部复杂性在于,它不是单一的、低级的运动形态,而是社会的运动形态与生命的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过程。然而华生坚持机械主义的传统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千方百计把人描绘成一种消极被动而毫无主观能动作用的机械结构。
➢ 陷入还原主义。行为主义者力图将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心理学还原为自然科学,将心理学还原为生理学和物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及理论
• 主要代表
✓ 惠特海默
似动现象的实验现象
✓ 考夫卡
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制约和调节
✓ 苛勒
顿悟说
• 实验根据
✓ 似动现象的实验
apparent movement phenomenon实验是完形心理学派的开端。似动现象: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惠特海默认为,似动自身是一种现象,是一个格式塔,而不是若干不动的感觉元素的集合。他进而推论,心理现象的整体是不可分析为元素的。因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又决定各个部分的。1912年,惠特海默发表了《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正式开始。
• 完型心理基本理论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直接经验就是主体直接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苛勒:直接经验包括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物理学只研究客观经验,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和量的测量。心理学既研究客观经验也研究主观经验,所以还应进行质的研究。
考夫卡主张研究整体行为。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外界的现实环境)和行为环境(心中意识到的环境)。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制约和调节。心理物理场psychophysical field包括自我和环境。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关系。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既强调观察法,也不反对内省法。但反对行为学派排斥意识只强调刺激和反应
的观察法和构造派排斥事物的对象和意义而只强调感觉元素的内省法。完形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的观察。此外还采用语言和口头报告。完形心理学家在人类的实验研究中强调采用广义的内省和口头法,但在动物实验中则采用客观观察法。
✓ 同型论isomorphism
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
✓ 学习理论
➢ 顿悟学习
苛勒根据迂回实验,提出insightful learning指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并且对试误说进行了批判。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基本理论
✓ 心理场
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现的。他认为心理场是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临床法
➢ 同化:指主体将外界的刺激有效地整合于已有的图式之中,是个体以既有的图式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 顺应: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当主体遇到不能以原先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情境时,便要对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一顺应过程一旦完成,不仅增强主体的同化能力,也使认知达到新的水平。
➢ 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同化与顺应两种功能对于认知的发展都是必须的。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 心理发展的因素
➢ 机体的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 经验: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客体因素。有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 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以个体的认识结构为前提,通过社会互动作用而实现的。
➢ 平衡: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 研究方法:临床法
✓ 荣格和阿德勒理论的观点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分析心理学体系
➢ 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情绪性观念群集,是整体人格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情结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源于童年期的心理创伤和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
➢ 人格整体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灵psyche。心灵是一个整体人格,是人的一切意识到的如思维、情感、行动和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组成。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个体化就是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或达到自我意识。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作为门卫的自我意识,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淘汰性。
个体潜意识是和意识最相近的、比其作用更大的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由情结所构成。
集体潜意识或称种族潜意识,是人格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与个体潜意识的区别:不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而是由种族先天
遗传的;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原型所组成。本能是行为模式,原型是理解模式。由于人类祖先历代沉积而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人格主要有四种原型: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阿尼玛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基本特质;阿尼姆斯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阴影指人格的最内层,是低级的种族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绪和行为;自性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
➢ 心理类型学
人格态度类型:introversion和extroversion。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某种适应方式。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某种态度类型占优势,另一种态度类型则相对地居于劣势。
人格功能类型:sensation type,intuitive type,thinking type,feeling type。八种人格类型。每个人身上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一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可能还有第二种和第三种相对重要的性格类型在意识中发挥作用。其他的性格类型则会潜意识地补偿他的性格类型的另一面。
➢ 心理动力学
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服从于能量定律(一部分能量消耗多,另一部分能量消耗少)和熵原理(热总向不热的地方传导,心理上的能量大,兴趣浓,这种兴趣也能向类似的事物转移,使心理趋向平衡。)。
注:引用这两个定律完全是一种类比,在荣格心目中,心理与物理是毫无联系的。
➢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青年期(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中年时期(从35岁或40岁到老年期),老年期。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个体心理学体系
➢ 心理动力学理论
自卑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人对某些缺陷的补偿是自卑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会提出男性反抗(追求与男子平等,甚至优于男子的观念),尽最大努力去补偿以取得优越。追求优越是人生命中的基本事实。
➢ 生活风格理论
life style指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人的生活风格约在四五岁时已在家庭环境中形成,以后几乎一生不变。家庭环境包括出生次序、有无父亲等。家庭气氛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关系的性质。家庭环境和家庭气氛对生活风格的形成有影响。
➢ 个体发展理论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
素。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 社会兴趣理论
social interest指人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人的本性中天生具有社会兴趣的潜能。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涉及一个人与别人交往时的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社会兴趣的水平决定一个人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人的社会兴趣最初是 由儿童与其父母间的早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而对儿童的溺爱和漠视是影响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重要原因。
•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 安娜,哈特曼,埃里克森哪些理论体现了儿童早期经历对成长的影响
✓ 安娜的自我心理学
反对本我对心理活动的绝对支配作用,“研究伊底及其活动方式永远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始终如一的:即矫正心理异常,使自我恢复其统一性。”自此,自我成为精神分析的一个合法的研究对象。
将精神分析法用于儿童心理治疗,提出了发展线索概念。儿童通过本我和自我交互作用,逐渐增加对外界的依赖性,终于形成了自我对内外现实的控制能力。
✓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 自我心理学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机能,并不是自我与本我内驱力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里发展着。
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
自我与本我都是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在发展上也独立于本我的本能发展,即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包括初级自主性和次级自主性。初级自主性指那些先天的独立于本我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起着对环境的适应作用。从半岁到1岁,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开始成熟起来,它们包括知觉、运动、记忆、学习和抑制等机能的成熟。次级自主性指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主要是防御机制。
能量的中性化
指一种把本能的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自我在反对本我的斗争中,将本能驱力中性化,转变成为自我服务的能量,从而脱离和控制本能的能量,实现其自主性机能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可以储存中性化的能量,形成自身的目的和机能。如婴儿饥饿时将饥饿感与以往得到满足的记忆痕迹联系起来呼唤母亲,这已
经将新生儿无目的的哭变成有目的。
自我的适应过程
适应是一种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或者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适应既受生理心理组织的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正常期待的环境指人的正常适应和正常所面临的环境,是正常人可以期待和想象的环境。正常期待的环境首先从对儿童发生作用的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开始,日渐扩大到整个社会环境。
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 自我心理学
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包括四个方面: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同一性的另一极端是同一性混乱。自我的同一性起源于婴儿,但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
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个阶段能够顺利地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发展过程中,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
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会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 以下三位心理学家的哪些观点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 心理学体系
神经症的文化观
现存文化的矛盾作为种种内心冲突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日积月累,就可能导致神经症形成。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的矛盾;享受需要与满足需要时受挫之间的矛盾;个人自由与实际受到的各种限制之间的矛盾。
神经症理论
㈠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
成儿童的不安全感。
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称之为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
㈡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称之为神经症需要。神经症患者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几种,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不能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主动地选择适当的目标。
㈢神经症需要决定了神经症人的人格。有三种类型:顺从型、攻击型和退缩型。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行为方式可以根据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神经症病人仅仅运用其中一种来应付一切生活问题,结果陷入更深的焦虑。
㈣人格是完整动态的自我,这种自我可以区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正常人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是一致的。但神经症病人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是冲突的。神经症自我被理想化自我控制,被“我应该是什么”所驱使,称之为应该的专横。
㈤神经症病人在基本焦虑基础上形成的内心冲突称为基本冲突。包括三种情形:各种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对待他人的三种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为解决冲突有三种策略:自谦,自夸,放弃。
✓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 心理学体系
论人的处境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历史的矛盾性。
论人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社会性格论
㈠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既社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㈡性格类型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来划分。
㈢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介。
社会潜意识论
社会潜意识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这些共同的被
压抑的因素正是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压抑的机制是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社会潜意识也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都是人们在一定的处境下为满足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需要而形成的。
论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
㈠现代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多了,但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多了,所以人们要逃避自由。
异化指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疏远和对立,指人所创造的现代文明反过来成了压抑人性的强大力量。
㈢自由和安全的两难境地、异化都是人的处境特别是存在的矛盾性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现代人为了适应这种处境,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潜意识。
㈣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
㈤真正健康的人是具有创生性性格的人,是具有理性和爱的能力的人,是以生命的存在来决定其生活方式的人。
社会改革论
健全社会是“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背景
✓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批评行为派S-R的机械观,坚持S-O-R公式,特别重视中介
变量的功能;批评行为派过分强调客观的、量化的、可验证的方法和动物模型,否定对非物理性的人类本性的研究;批评行为派关于人类只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空的有机体的思想,否认人的自我同一性和内在的整体性。
✓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与继承:肯定精神分析在发现潜意识、引入动机论和保护自我概念等三方面是有贡献的,但反对潜意识决定论、性恶论和悲观主义;新精神分析者有些即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联盟的成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 整体心理学的影响
表现在德国狄尔泰等从整体上研究人格及价值观;机体论心理学思想的创始者德国精神病学家戈尔德施泰主张人格不可分割,必须作为整体进行探讨。“自我实现”一词也系他所创。
✓ 完形心理学的影响
如马斯洛指出:他的健康与成长心理学是完形心理学的整体论、精神分析的动力论以及机能心理学的整合。
✓ 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学背景
• 早期实验心理学
• 完行主义心理学对知觉和高级认知活动的研究。
• 行为主义的危机及内部出现认知派的影响
• 皮亚杰学派
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 贡献
✓ 开创新的研究范式: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使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范式。
✓ 开拓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机制。
✓ 促进相关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学习理论,心理治疗方法等。
• 局限
✓ 有陷入还原论的危险:电脑和人脑的类比有局限性,电脑缺乏人的社会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忽视了人脑质的特殊性。
✓ 易陷入理性主义框架:未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人的情绪、需要、动机、兴趣和人格等心理的内部机制。
对心理学未来的展望
✓ 乐观论
以为今后一二十年是心理学综合各方面成就,成为统一体系的最佳时期。
➢ 据未来学预测,心理学是大有发展的:人类对低级物质运动形式有了相当认识以后,自然要探索人类心灵的秘密;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生产力中关键是人的因素,以心理学为中心的软科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的时期。
• 心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 树立大心理学观,开展心理学改革。
把心理学视为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科学,改变心理学的自然主义和生物主义倾向;既要研究人的行为,又要研究人的心灵体验与价值观念,改变心理学的机械主义与个体主义倾向;强调采用主客观统一的研究方法,重视实验方法与现象学方法的结合,改变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主义与现象主义倾向。
✓ 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建立科学本土心理学,是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潮流。
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促进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建构,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 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 面向社会,深入生活,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