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对话到互文性——回应克里斯蒂娃

从对话到互文性——回应克里斯蒂娃

来源:化拓教育网
对话到互友性一 从对话到互文性 ——回应克里斯蒂娃 张 颖 摘要:金提出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克里斯蒂娃在金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互文性”的概念, 并构造一种文本内的互文空间。而她的关注点在于互文空间内的“过程中的 主体”,所探讨的互文性问题是形式层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克里斯蒂娃的形 式层面的“互文性”分析,论证其关于主体生成和文本生成的“互文性动力 学”。 关键词:对话概念、互文性、过程中的主体 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指出,独白式的历史主义批 评和文体学研究,仅仅把小说看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流露,或小说对于 现实的同质性再现。独白式的批评不能说明小说各种外文学文本的存在,也 不能充分地展示小说语言的审美功能,即同一部小说中不同语言方式共存的 交互作用,以及使用这种多元语言评价现实的不同方法的共存互动。而这两 种共存互动,金认为是小说的“多声部”或者“复调现象”。 由此可知,与金提出的复调理论相对应的是一种独自式的话语。这 种话语体系是一种叙事的描述性形态,顺从上帝和律法,如史诗话语。这种 史诗式的独白体展示的是叙述者的绝对视角,在这一点上,独白与上帝的完 满和全知全能正好相一致。事实上,在独自型的作品中,“作者”的意识对于 211 口符号与传媒 人物正如世界一般,不可超越 在独白型构思中,主人公是封闭的……主人公自我被纳入作者意识坚固 的框架内,作者意识决定并描绘主人公意识,而主人公自我意识却不能从内 部突破作者意识的框架。主人公自我意识建立在外部世界坚实的基础上。① 在逻辑上,史诗式的独自话语追求的是一种从具体到一般的逻辑规则, 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等级体系,因此它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和神学特征。 在克里斯蒂娃的《词语、对话、小说》的论文中,针对上帝、律法和定义代 表的“1”,以及由“0—1”的现代逻辑,有专门的论述。“1”代表着权威与 不可僭越,它的意义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教条主义的, 属于独白式的话语。除去史诗,现实主义的小说由于其描述性的特征也是遵 循“O一1”的逻辑规则。从一种零所代表的无意义转化成某一种特定的绝对 的具体含义,这就是独自式话语的主要特征。 而金的多声部理论关注的是文本内的人物语言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也就是同一部小说中不同语言方式的共存交互作用,以及使用这种多元语言 评价现实的不同方法的共存互动。在论证这样的互动性时,金是通过 “文学狂欢化”来支持这一理论的。狂欢节是民众对人生的诙谐体验,对世界 的嘲笑;最晚从希腊化时期开始,这种打破日常世界等级坚冰的民间活动就 已经出现——事实上,金甚至从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找到了狂欢 世界观在文学上的早期形式 。每一个参加狂欢的人,在狂欢活动中,自己 本身是演员,也是观众;他失去自我的个性,成两种不同的存在,即观 赏主体和游戏客体。这种就是对一种绝对的自我主体的反叛。这种狂欢 化的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反叛的,是反神学和上帝的绝对权威的,是对“0 —1”的逻辑结构的反叛。在狂欢广场上,“非~线性”逻辑的悖论和张力成 为主宰的要素: ①M.M.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顾亚铃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7 ̄68页。 ②M.M.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金全集》第五卷,白春 ,顾亚铃译, 河北教育出}{反社,1998年,第140页。 212 对话到互 性。●●_●-_●-_-●_ ■ 还有必要特别讲一下狂欢式的形象的两重性本质。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 是合二为一的,它们身上结合了嬗变和危机的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妊娠 死亡的形象),祝福与诅咒(狂欢节上祝福性的诅咒语,其中同时含有对死亡 和新生的祝愿),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 明。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对的形象,或是相互对立(高 与低,粗与细等等),或是相近相似(同貌与孪生)。① 这样的一种狂欢化话语所采用的诗性逻辑,就是“0—2”的逻辑规则。 诗性话语的逻辑公式,超越了“1”所代表的上帝、律法和权威的禁令。在狂 欢化话语的这样的逻辑体系中,“1”被悄无声息地否定了。尽管狂欢化语言 所代表的诗性逻辑在违背语言规则的同时,僭越了社会道德,但是这种僭越 并不是一种无原则性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实现对语言、逻辑和社会原则的僭 越之时,接受一种新的律法。这种狂欢化的诗性话语的概念,由于僭越过了 “1”这种语言、逻辑和社会规则,因此实现的是一种从零到多重意义的转化。 可以理解为,在狂欢化的戏剧文本中,总是出现多类不同话语的对话,文学 狂欢化就是指复调作品或者多声部的小说。这种复调或者多声部的作品实质 上是一种互文体,各类形式的插科打诨,创造的是一个存在各类不同声音, 却又在内部和谐的弹性环境,在这样的互文性的空间内,语言和意义出现不 确定性。 实质上,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在多个层面预示着建立互文性理论 的可能性。克里斯蒂娃是这一理论的最终的建立者和实践者。 克里斯蒂娃在20世纪6O年代最早提出这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后来的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阐释,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互文性理论。克里斯蒂 娃最早是在《词语、对话、小说》中指出,“任何文本都建构得像是由无数引 语组成的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文本间性概念取 代主体间性概念,诗歌语言具有两重性。”②克里斯蒂娃在总结金的关于 文本内的词语时,通过对词语的横纵坐标方位的界定来找到文本的位置。对 ①M.M.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顾亚铃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5页。 ②Julia Kristev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ited by Leon S.Roudiez.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P.66. 213  ;;  !口符号与传媒 于文本而言,从横向上,文本需要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 文本的系统中确定位置;纵向上来说,前文本必然会对文本从多个角度构成 影响。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有人译作‘文本问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 概念,互文性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 性术语。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 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transtexuality); (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一般 称为intertexuality)。”① 克里斯蒂娃认为“对话性是话语的深层结构的延展”,②她认为写作是一 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作家与自身之间拉开了距离。对话性的一个重要 的意义就是,对话直接导致了创作主体的,从而使得主体具有了自我否 定的功能。创作者的主体自身分离为阐释主体和言说主体。克里斯蒂娃进而 认为书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言说的过程,叙述行为本身是指向他者,这个 作为听众的他者实际上就是自我本身,书写行为就是自己与自我(自我作为 他者)的对话,是创作主体自身与自己的疏离。当创作主体为阐释主体 和言说主体之后,“作家由此成为一个否定态,一个缺席,某个零实体。结构 也由此这样存在,在叙述的开端,在作家出现的那个时刻,我们体验到虚 无。”⑧作家在创作角色人物的同时,自己也就消失了。叙述行为的主体南于 被归纳和简化为符号而被抹去,同时由于作品中人物的出现和塑造而得以转 化。人物的角色就是在作家所处的零的那个位置上面产生的。“虚无迅速被既 是主体又是接受者的双重特性的‘1’代替。接受者的客体是叙述者的主体, 同时表现或者再现,正是这样的接受者将主体转换成作者。” 可以知道,创 作主体正是在穿过否定的,排斥的零阶段之后形成的。文本作为两种话语的 对话而建构,就包括一是主体和自我(自我作为他者)之间的对话,这是叙 述行为本身;二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创作主体和接受者。作为 ①陈永国:《互文性》,载《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第75页。 ②Julia Kristev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ited by I eon S.Roudiez.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l990,P.74. ③j ulia}qristev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ited by I eon S.Roudiez.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P.76. ④Julia Kristev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ited I)y I eon S.Roudiez.NexAr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P.74. 214 从对话到互 性■ 创作主体的作者是在这两种对话之中被建构起来的。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克里斯蒂娃对于“互文性”的理解已经超越 了金的对话理论而转向了形式层面,在对文本的互文性的分析之中,涉 及主体建构的问题,也就是克里斯蒂娃所指出的“过程中的主体”(subject~ in-process)。也就是说,在意指实践中,创作主体要经过一个否定的、排斥 的、被简化为零的阶段,然后被重新赋予新的多元的身份。因此创作主体的 、化简为零、产生新的多元主体的过程,也就是互文空间主体的形成的 过程。 有学者在分析互文性的过程中指出:“互文性本是一个复杂的否定过程: 它繁殖语言和主体位置,为创造新文本而破坏旧文本,并使意义在文本与文 本无休止的交流中变得不确定,这个过程无疑是在酝酿一场互文性。”① 克里斯蒂娃一直试图建立的精神分析符号学(semanalysis),就是旨在打破传 统的静态的意义系统,建立动态的符号意指过程,而所谓的互文性的就 是出现在语言的意指过程的邻接点。 生成文本(genotext)和现象文本(phenotext)是克里斯蒂娃在分析语 言的意指过程时界定的两个概念。在她的代表著作《诗歌语言的》中, 她指出:“生成文本并非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而是一个过程,倾向于形成短 暂的和非指称的结构……生成文本可以看成是语言的一种潜在的基础。现象 文本是用于交流的,在语言学中可以相当于是能力和展示。现象文本不停地 被分解,这是因为符号态中的欲动不可逆地穿过生成文本。”②可以知道生成 文本(genotext)是构成现象文本(phenotext)的场所,是意义发生的场所, 是一种动态的空间和过程。它代表的是一种非系统的,在符号态中本能的冲 动的释放。而现象文本,则是具体可感的、可分析的、可用结构描述的符号 的意指系统,它已经是一种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表层结构的层面。生成文本 与之相对的是一种潜在的深层的结构范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文本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并非是一种此消 彼长的关系。整个符号的意指过程是既包含着现象文本,也包含着生成文本 的。生成文本位于现象文本之中,生成文本由于受到社会的约束又不断地去 ①陈永国“《互文性》,载《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第79页。 ②Julia Kristeva,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transtated.by Margaret Waile New York 215 口符号与传媒 冲破这种约束本能冲动的影响,因此整个文本是在这样的约束和反约束的意 指系统内完成的。在前文所提到的“互文性的”,那种动态地破坏旧文本 建立新文本,在文本与文本之间无休止的交流过程,正是在现象文本和生成 文本之间动态的交流过程的“零介点”上。可以解释为,符号态中的身体的 欲动由于在开始未受到社会和家庭规约的,处于一种无休止的活跃的运 动中。而在俄狄浦斯阶段,即父亲出现之后,不断地在主体之上施加规约和 ,内在的欲动试图冲破这种施加于主体之上的,于是欲动流入能指, 使得符号的出现成为可能。欲动企图冲破父亲所代表的规范、律法等代表的 互文本话语这种行为,就是试图把言语从父亲所代表的话语体系中出来。 而在这个时刻的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恰恰就是不同话语的互文性的 体现。 金的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被认为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 以及在后结构时期,对“互文性”概念的其余多种阐释的先驱。金的主 要贡献正是在于将文本由一种静态的构造理解成为一种动态的行为,把文本 中的每一次表达都看成是众多声音的交叉,互相之间不断地渗透和对话的结 果。而克里斯蒂娃正是在金的对话理论的基础之上,把无数声音交叉、 无数文本介入的文本片段,放在形式层面去考察,将重点放在创作主体的分 解和多元主体的产生。在《诗歌语言的》中,她提到的“符号态”(the semiotic)和“象征态”(the symbolic)以及“生成文本” (genotext)和 “现象文本”(phenotext)这两组概念,而互文性正是位于诗歌语言生成 的意指实践和文本产生的“零介点”上。两组概念的提出对于诗性话语研究 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是克里斯蒂娃对自身的、辩证的、互文性的自我 实践。 作者简介: 张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Email:zhangying1989726@163.COrn。 2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