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江南的冬景》课前预习单

一、了解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其作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 学习文中所使用的各种手法,并体会其好处。 过程与方法

1、 研讨课文,明确对比的作用和虚实结合的妙处;学习写作写景散文时要突出景物特点。 2、 交流探讨,品味本文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了解重难点 重点

1、 熟读课文内容,把握住作者对作者笔下景物所蕴涵的情感。 2、结合自己对冬的体验,领悟自然的神韵。 难点

1、 明确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情景交融等手法的妙用。 三、资料积累

作者简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批准,追认为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写作背景: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年4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四、初读课文,完成字音练习。 煮茗( ) 蛰居( ) 曝背( ) 亘古( ) ....煊羊肉( ) 赭色( ) 绿林豪客( ) 正月( ) ....乌桕( ) 恣意( ) 谛听( ) 剥削( ) ....

槎桠( ) 丰腴( ) 夹层( ) 剥花生( ) .....间或( ) 中间( ) 夹衣( ) 泊船( ) 湖泊( ) .....

1

月晕( ) 晕头转向( ) 搁下( ) 搁不住( ) ....五、再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

六、回答问题

1. 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 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3、你最喜欢哪幅画面?写下你的理由。

2

《江南的冬景》课堂活动单

活动一:理清文章层次

活动二:赏析第一层

一、1-4段写了那几组对比

二、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三、找出概括江南冬景的句子或词语。

活动三:赏析第二层

一、本层分别描写了江南冬季的哪些景物及其特点?

二、比较阅读: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

3

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

三、第八段对雪景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活动四:赏析第三层

本层与前文什么内容照应?

活动五: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活动六:主题归纳

活动七:写作特色

活动八:写一段景物描写,做到情景交融。

4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

5

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的狂风暴雨。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6

《江南的冬景》课后巩固单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煮茗(míng) 蛰(zhé)居 曝(pù)背 亘古(gèn)

B. 煊(xuàn)羊肉 赭(zhě)色 绿(lù)林豪客 给与 (jĭ ) C. 乌桕(jiù) 恣(zì)意 谛(dì)听 正月(zhēng)

D. 槎桠(chá yā) 剥(bāo)花生 月晕(yùn) 间(jiàn)或 2.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 B. 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 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 D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3.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

(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 ,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若再要点些 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A. 感受 交换 景象 B. 铭记 变更 风景 C. 记忆 变化 景物 D. 铭刻 变迁 景致 5.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 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 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 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

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 ②⑤①④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⑤①③②④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7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 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 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费的主要来源。 C. “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 “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 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 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 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 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 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 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 “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 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 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8

D. 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