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晨登蓬莱阁

来源:化拓教育网


登蓬莱阁

头上的满天繁星似乎还在笼罩着这昼夜交替的苍茫大地,迎着东方微露的那一缕晨曦,来到蓬莱阁正门那座“人间蓬莱”的牌坊,抬头望去是朦朦胧胧的苍翠碧树,白墙绿瓦。踏着这千年的古道拾级而上,仰望旁边高耸入云的松柏,红如朱砂的山体,巨龙般的长城从振扬门蜿蜒而来沿绝壁环绕,同崖下的古炮台,水寨,吊桥连成一体。古朴厚重、沧桑斑驳的弥陀寺、龙王宫、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蓬莱阁、观澜亭等几组不同的寺庙道观、阁楼、亭榭,或依山而建、或因势而成、或相互而成,分则独立、聚则和谐统一。它们掩映在茂密的参天古木当中,藤萝翠竹点缀其间,令人流连忘返。黄渤二海环绕其侧,注水与小海之中使整个景区一分为二,更增添其魅力所在。蓬莱阁寓山于水之中,藏水于山之间,不愧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真可谓独具匠心。

欣赏着如画般的美景来到“碧海丹心”处,看着那通体血红,笔力苍劲的四个大字仿佛进入了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战乱年代。1934年李烈钧与冯玉祥将军携手同游蓬莱阁,他们凭栏远眺,望着碧波荡漾的万里海疆和身后的如画江山,抚摸着这历尽千载风霜的城墙雉堞心中豪情万丈,李烈钧不禁写到:“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爱国情怀。冯玉祥也热血沸腾,当即饱醮浓墨,挥毫写就“碧海丹心”四字横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华民族也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块刻有“碧海丹心”的石匾却依旧耸立,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坚贞不屈的往事也宣示着我们民族的自尊和自强。

来到苏公祠前,看到蓬莱人以苏公之恩建祠纪念的“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遥想千年之前先生从东京千里而来,一路舟车劳顿,匆匆五日任期,走访百姓、考察民间疾苦,牧一方百姓之平安。回朝后写了《乞罢登莱榷盐状》、《召还登州议水军状》的奏章,为登州百姓受官盐统卖高价之累请命,求沿海居民不受海盗之侵扰。先生的大善、高义、风范

激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登州人。至于他的《海市诗》更是荡气回肠,磅礴大气,尽显一代宗师豪放之风彩。

登上蓬莱阁,凌空而立。拥抱着这无边的碧蓝大海,迎着初升的万道霞光,俯瞰整个景区,熠熠的阳光洒在那屋檐上、亭角边、灯塔尖、朱红色的圆柱和山石上、斑驳的树叶间、出海的渔船上、晨练的老人中间,远处的长山列岛,山中的古朴建筑缠绕在云雾当中,若隐若现,这一切如诗般勾勒出了一幅仙境和谐之美山水画。

千年的时光,千年的风烟消失在这历史长河之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不变的只有这山、这水、这如画般的蓬莱阁之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