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 名 欧阳龙 专 业 汽车运用技术 班 级 08汽运2班 设计(论文)课题: 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发展趋势 设计(论文)任务: 完成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毕业论文,通过对本次课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1、课程论文格式: ①参照学院论文统一格式 ②文字要求: 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采用A4纸张用计算机打印成文。毕业设计文本要按学校规定的格式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2、课程设计论文题目: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发展趋势 ①摘要(300字内)、关键词。 ②毕业论文正文:包含选题背景、资料分析(过程述)、结论等。 ③脚注:凡在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观点或原文时,必须在引文上方加注标记,并在该页论文(设计)的正文下方注明引文出处。 ④致谢:简述自己写作本论文(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论文(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⑤参考文献: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6篇(不包括辞典、手册),按以下顺序: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时间,卷号(期号);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社,出版时间。 ⑥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方法、运行结果等。 2010.11.20~2011.4.30 年 月 日 系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本任务书附在毕业设计说明书首页位置。 设 计 要 求 起止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 编号
机械工程系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发展趋势 姓 名: 欧阳龙 学 号: 2008202034 专 业: 汽车运用技术 班 级: 08 汽 车 (2) 班 指导老师: 高 伟 老 师
二 0 一 0 年 十 一 月
目 录
摘要 : 介绍了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对比分析了GDI发
动机与气门口喷射(PFI)发动机的性能特点,GDI发动机相对于成熟的PFI发动机仍具有较多优势。分析了GDI发动机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排放燃烧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了分层燃烧GDI发动机普遍应用。探讨了GDI燃料系统特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了过量空气系数
关键词:汽油机 缸内直接喷射 稀薄燃烧 均质充气 涡轮增压 均质压燃 近几十年来、受能源日益枯竭、油价不断上涨、全球变暖等问题的不断的困扰、在满足发动机排放要求的前提下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显得格外迫切。由于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比柴油机差、所以,降低汽油机的能耗已经成为汽车界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开发具有汽油机优点同时又具备柴油机部分负荷高燃油经济性优点的车用发动机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汽油机缸内直喷(GDI)十提高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以缸内直喷为代表的新型混合气形成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料经济性。 1.
GDI发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对于汽油机缸内直喷的工作方式、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Benz300SL车型和
60年代MAN-FM系统、70年代美国Texaco的TCCS系统和Ford的PROCO系统就曾经用过。这些早期技术大多基于每缸2气门和碗行活塞燃烧室、利用柴油机的机械泵和喷油器实现后喷。这些早期的GDI发动机在大部分负荷实现了无节气门控制并且燃油经济性解决非直喷柴油机。其主要缺点是由于采用机械式供油系统、各负荷甚至全负荷时后喷时刻是固定的、燃烧烟度了空燃比不能超过20:1采用柴油机供油系统并利用涡轮增压技术来增加功率输出、使得汽油机性能与柴油机相似、且在部分负荷时有更差的HC排放。空气利用效率低、机械供
油系统受到转速范围的、使得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非常低。因此,受当时内燃机制造技术水平的、加之尚无电控喷射手段、开发出的GDI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并不理想、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发动机制造技术的迅速提高、制造精密、性能优
良的内燃机部件的应用和精度高、响应快的电控汽油直喷系统的应用使得GDI发动机的研究应用得到快速发展。GDI发动机瞬态响应好、可以实现精确地空燃比控制、具有快速冷启动和减速断油能力及潜在的系统优化性能、这些都显示了它比进气道喷射汽油机更优越。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解决了早期直喷发动机的控制和排放等方面的好多问题。新技术和电子控制策略的发展使得许多发动机制造企业重新考虑GDI发动机的潜在优点。1996年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率先推出1.8L顶置双凸轮轴16气门4G93壁面引导型直喷发动机;丰田公司开发出了同时采用GDI和PFI两套供油系统的2GR-FSEV6发动机;通用公司2004年开发出了采用可变气门定时(VVT)技术的分层稀燃直喷发动机;宝马公司在低压均质混合直喷GDI V12发动机的基础上、2006年又开发了可以实现分层稀燃的R6直喷发动机;德国大众公司2000年底利用电子控制系统把与TDI柴油机相似的原理用在汽油机上、开发了壁面引导型燃油分层直喷(FSI)发动机、并用于Lupo车上、器100Km的平均油耗只有4.9L、成为世界上第一辆5L汽油机汽车;2004年奥迪公司开始将其2.0T-FSI燃油分层直接增压汽油机推向市场。
目前、引进的大众FSI发动机是我国唯一量产的GDI发动机。缸内直喷技
术对汽油的油品质量是个严格考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大众在中国的FSI发动机上取消了分层燃烧技术、只保留了均匀燃烧模式。
由于排放、燃烧稳定性、燃油品质、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了GDI
发动机普遍应用、GDI技术完全替代PFI技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国内
外的公司和研究机构也都在积极地开发设计新型直喷发动机、如AVL公司正在开发基于喷射引导和激光点火系统的新一代分层稀燃直喷发动机技术。目前、国内一汽集团、华晨、奇瑞、长安和吉利等汽车企业联合高校正在开发理论空燃比混合汽或多种燃烧模式相结合的GDI发动机。 2.
GDI技术与PFI气门口喷射技术比较
混合气行策略不同是PFI发动机与GDI发动机的主要区别。PFI发动机产品中、20%喷嘴装在气缸盖上进气门的背面、80%安装在进气歧管上靠近汽缸盖位置、在发动机起动时、会在进气门附近形成瞬势的液态油膜、这些燃油会在每次进气过程逐渐蒸发进入汽缸燃烧。因此,进气口处得油膜如同电容。具有积分的作用、发动机瞬时的供油量不能通过喷油器实现精确控制。由于部分蒸发现象导致油量控制延迟和计量偏差、冷机起动时由于燃油蒸发困难、使得实际供油量远大于需求空燃比的供油量、这样会导致冷启动时发动机有4个~10个循环的不稳定燃烧、显著加大发动机未燃HC排放。GDI技术可以避免气门口燃油湿壁现象、实现燃烧各阶段准确供油能够实现更稀薄燃烧并且降低缸与缸之间、循环与循环之间的变动、冷起动首循环不需加浓控制、降低瞬态工况HC的排放。然而GDI发动机对燃油蒸发和混合物形成更严格的要求、需要通过更高的喷油压力提高燃油的雾化率。
PFI发动机的另一是中、小负荷时采用节气门来控制负荷、存在节流损失、GDI发动机在中、小负荷采用分层充气工作模式、通过控制喷入气缸的油量来控制发动机的负荷、不采用节气门可以降低泵气损失和热损失。 GDI发动机理论上不存在上述两方面。除了具有消除油膜湿壁现象和无节气门节流损失的优点外。GDI发动机具有优于PFI发动机的热力学特性。GDI共轨供油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供油压力,提高雾化质量雾化率。这使发动机
启动时前两个循环无需额外供油就能实现稳定燃烧、这样GDI发动机冷起动时的HC排放具有降低稳态工况的潜力,另外,潜在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减速断油、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HC排放、对PFI发动机而言,减速断油不是可行的选择、因为这样会减少或消除气门口附近的油膜、而在气门口附近建立稳定的油膜是一个需要几个循环的瞬态过程、这个过程能过使燃烧室内形成很稀的混合气、导致失火或回火。另一个潜在的优点是,缸内直喷能过降低进气温度、提高充气效率,燃油的蒸发能过冷却进气。汽化潜热主要
充气效率。GDI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对于不同的测试循环,最大可以提高20%~30%。
PFI系统相比GDI系统也仍具有一定的优点,如PFI发动机的进气管相当于预蒸发室,能够增加燃油蒸发的时间,而GDI发动机燃油直接喷入气缸,混合气形成的时间少,燃油喷雾微粒必须足够小以保证燃油液滴没能蒸发就会形成微粒和未燃的HC排放。此外,燃油直接喷到缸内,可能导致燃油冲击到活塞顶部和缸壁表面,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微粒和HC排放的增加,并加大了发动机的磨损,PF1发动机的其它优点,如低压喷射系统,可以采用三效催化器,更高的排温提高三效催化器的效率,这些都对GDI发动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3 GDI发动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GDI发动机具有柴油机的经济性并保持了汽油机的特点,相对于技术成熟的PFI发动机具有显著优点,但是排放燃烧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了其普遍应用,目前GDI技术完全替代PFI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挑战。 a) 排放控制
分层混合气浓度非均匀分布存在较浓的混合气,在这些区域中局部燃烧温度仍然较高,导致NO排放较多,然而总体混合气较稀不能有效利用三效催化器,分层混合气外边界较稀的部分易发生火焰熄灭现象,同时缸内喷油湿壁现象会使活塞顶部和气缸混合气过浓的区域燃烧不好,使得小负荷时HC排放相对较高,分层燃烧工况由于混合气浓度分布不均匀,GDI发动机增加了微粒排放。 b)稳定燃烧控制
GDI发动机分层充气稀燃区域的稳定燃烧控制难度较大,部分负荷分层稀燃和大负荷均质燃烧模式转变时的控制也非常复杂,为了降低NO排放GDI发动机采用较高的EGR率且喷油嘴沉积物增加,都增加了稳定燃烧控制的难度。 c)燃油经济性
燃油缸内直喷需要较高的供油压力,提高喷油压力和油泵回流增加了发动机机械损失,喷嘴角,油泵驱动额外增加了电能消耗,催化器快速起燃和再生补偿也增加了燃油消耗。 d)性能和可靠性
相对PFI发动机GDI发动机喷嘴沉积物和积炭增多,并且由于提高了系统压力,降低了
燃油的润滑性,增加了供油系统的磨损,由于使用较稀的混合气,缸套的磨损增加,进气门和燃烧室的沉积物也增加。 e)控制复杂性
GDI发动机从冷起动到全负荷各种工况需要复杂的供油和燃烧控制,并需要复杂的排放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同时也增加了系统优化的标定参数。
GDI发动机要求复杂的供油系统硬件,需要高压油泵和更复杂的控制系统,由于三效催化器在GDI发动机上不能有效地使用,目前GDI发动机面临的重要问题是NO排放控制。虽然GDI发动机稀燃能够降低NO的排放,但是达不到三效催化器降低NO排放90%的水平,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发稀燃催化器,但目前在整个发动机工作区域的NO转化效率仍低于三效催化器,小负荷时HC排放增加仍待解决。
4GDI发动机燃烧系统分析
燃烧系统设计是GDI发动机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要兼顾在负荷均质预混和中小负荷分层稀薄的不同要求,增加了设计难度,GDI发动机的燃烧系统设计需要进行燃油喷束,气流运动和燃烧室形状等的优化合理配合,这其中还涉及到喷油器和火花塞的相对位置和方位的选取,进气道的设计与布置,喷油定时和点火时间的优化等细节的问题。 按照层流充气方式,GDI发动机燃烧系统可以分为3种:喷束引导型,即分层混合气形成主要依赖于喷束动态特性,壁面引导型,即分层混合气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缸内的流场地形成分层混合气。
按照喷油嘴和火花塞之间的距离GDI发动机燃烧系统可分为窄间距和宽间距两种。 壁面引导型和气流引导型燃烧系统属于宽间距设计,其优点为可降低燃烧室几何尺寸和热力学的设计约束,增加燃油由喷嘴到火花塞的传输时间,增强混合气的形成,其缺点是混合气形成时间相对窄间距系统长且循环波动使形成的滚流不稳定,不容实现更稀薄的燃烧,故不适合更稀薄的燃烧系统。
喷束引导型燃烧系统属于窄间距设计,其优点为具有实现超稀薄燃烧,扩大稀燃区域的潜力,其缺点为混合气的形成时间短,增加了火花塞积炭的倾向,并且对喷束的几何参数,喷嘴的安装误差以及雾
总结:
GDI发动机采用&=1的均质混合气燃烧方式,利用三效催化器、即可达到目前的排放法规、并且燃油经济型能过提高5%;采用分层充气或均质(&=1)充气时结合涡轮增压技术,通过提高空气利用效率减小发动机尺寸、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经济性; 致谢:
经过5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我的毕业论文完工了,在这期间我收益非浅。为了写好毕业论文,我不断搜集了大量资料,不仅搜集到了与论文题目有关的,而且还有其他的知识
参考文献
3. 广州本田思迪营销策略的制定
(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08汽车( )班 XXX 330012 )
摘要:本文从广州本田新推出的08款新车思迪出发,通过对中国当代汽车市场的分析和对本车的技术性能的介绍锁定市场.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及售后服务。
关键词:思迪 服务 销售 市场
1. 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预测
本文从广州本田新推出的08款新车思迪出发,通过对中国当代汽车市场的分析和对本车的技术性能的介绍锁定市场.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及售后服务。
. .
页面设置:上2.5,下2.5,左2.5,右2;页眉1.5,页脚1.5。
论文(设计)中标题为小二号字,黑体;小标题为小三号字,黑体;正文字号为小四号,宋体;采用单倍行距,标准字符间距。西文、数字等符号均采用Times New Roman体字。
中文摘要:\"摘要\"用四号黑体字、居左顶格,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
关键词:用四号黑体字、居左顶格、单独占行,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
4.总结:
捷达率先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5气阀多点电子喷射发动机,
5.致谢:
经过5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我的毕业论文完工了,在这期间我收益非浅。为了写好毕业论文,我不断搜集了大量资料,不仅搜集到了与论文题目有关的,而且还有其他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钱增泉 市场营销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甘碧群 国际市场营销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 邝鸿 现代市场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年 【4】 边伟 汽车及配件营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8月 【5】 李店斌 汽车及配件营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8 【6】 祝虹 新华每日电讯 汽车周刊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