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
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这说明废井田
A.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B. 加大了社会的悬殊 C. 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 D.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2、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
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3、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
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 唐朝史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
在乡村中,成为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开支的需要 5、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
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 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6、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
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7、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
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8、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 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 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9、 2013年7月9日在南京展出的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 该奶杯口窄腹宽,还
多了个把手;是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专门订制的,因为中国瓷器里从来没有这种器形。尽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上面的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雏燕凌云图》和《童子春牧图》,寓意“科举顺利、及第有望”。材料信息 A. 说明清实行对外开放的 B. 适应了当时瓷器对外销售的需要 C. 反映了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表明青花瓷是外销的最主要瓷器 10、“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
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 C. 工业兴起的条件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1、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
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12、19世纪初,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
但仍无法舒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 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 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 工业迅速扩展使各地产量大增 13、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下表说明了
时间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地区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70 74 52 60 36 110 145 104 10 330 180 146 92 19 A.工业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 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入 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源于殖民扩张 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城市为中
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 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B. 使欧洲从此居于世界中心 C.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 直观反映了大国兴衰历程 15、英国“圈地运动”始于12世纪,是指地主强行圈占公有地,剥夺公薄持有农土地,或
强买自由持有农土地办牧场和农场。对“圈地运动”理解正确的是 ①“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 ②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 ③造就了广大的国际市场
④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两大新的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D.①②
C.③④
16、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
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人们的审美观念受传统习惯影响 B. 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 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 辛亥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17、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
机,自标以至机关,„„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 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18、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诗作《今
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19、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D.西方文化对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
A. 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体现了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 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 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20、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
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棉纺织业 面粉业 机器业 各业平均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00 100 100 100 81.7 77.5 99.6 85.5 69.8 72.5 56.0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1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
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
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 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B. 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C. 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D. 西方在华商品都靠中国人经营 23、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
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废除苛捐杂税 B.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实行关税自主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4、1876年,轮船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并举行换旗过户。该公司7艘海轮、9艘江
轮及各种趸船、驳船、码头、栈房等全部财产作价白银222万两,购归局有。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B.洋务企业实力超过外国在华企业
C.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D.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总额逐步减少 25、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
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 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26、工业初期,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共同影响着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别化。“女性缺失技术
竞争力的观念”成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女性看来“进入技术领域”是对其女性身份的威胁。这反映了工业
A.没有冲击到传统社会观念 B.加剧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C.加剧了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 D.加强了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
27、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了。”英法等国家认为:“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28、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
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29、“在制定的总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
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罗斯福新政 的实施
C.新经济的推行 模式的确立
30、1970年5月,苏共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
业”三级管理,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局部调整斯大林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二、非选择题。
31、(12分)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中西经济交流时找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材料二
中国各年出口货物分类统计(1873—1936年,%)
原料 年份 农产品 矿产品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半制品 制成品 D.斯大林
B.战时主义
1873 13 1903 1910 1920 1930 1936 2.6 15.5 26.8 39.1 36.4 45.1 44.1 —— —— 0.2 0.2 0.9 1.2 2.6 不到0.5 —— 0.2 0.5 2.8 3.4 1.6 37.4 —— 58.3 28.4 17.2 13.1 8.2 3.5 6.7 0.1 14.7 11.9 12.3 12.2 5.6 53.4 32.9 28.3 31.2 27.1 32.4 1.7 2.5 8.0 6.8 8.3 7.4 7.1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
会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他们主要是洋行买办或经营丝、茶和进口纱、布的商人。在外资的海轮和江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方面情况更是如此,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也有这种情况。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它不能保护新生的华资企业,使他们能和进口货和在华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清史·下卷》
材料二 由于没有社会和地理条件的,没有明显的外来危险,大量外国和本国的投资日益增长。美国似乎拥有某些其它大国部分拥有的全部经济优势,而没有其它的劣势。它幅员辽阔,到1914年已拥有大约25万英里铁路。美国的耕地面积、农机效率以及不断降低的运输费用,使美国农产品的价格都低于欧洲任何国家。美国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都相当于甚至往往优于世界其它任何公司;并且它们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规模。到1914年,美国国民收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值,都远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高。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在华外商企业创办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外国投资对当时的所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33、(12分)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上海黄浦江畔的街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和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1)选取任意角度,指出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分析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21年3月,全俄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答案部分
1.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从材料信息“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可看出苏洵认为废除井田制使分化加剧,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即加大了社会的悬殊,故选B。 答案:B
2.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中小农经济所用工具简单,“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来简单再生产”可见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A。材料反映不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B。C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D项只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A
3.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义题中关键信息“明代中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叶,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所以才会造成题中江南绢价明显下降,故选B。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A项错误。重农抑商对私营手工业发展不利,不会造成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银价下降,物价飞涨,D项错误。 答案:B
4.考点: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草市的发展。A选项与“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符。B项中“开始”在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没有体现草市在唐朝时出现,即体现不出“违法”的信息。唐朝时,朝廷不允许在州县之所设置“市”,这意味着在其它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市”本身含有不合法之意,但是,到了宋代,“草市”成为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取得了合法地位。草市只是最基层的税收单位,远远不能满足的开支,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5.考点: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可判断材料说的是对东南沿海实行的“海禁”,从材料中“海禁”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这一导致了民生艰难和社会的不稳定,故选D。ABC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意思。 答案:D
6.考点: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题干可知,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民间崇拜——对海神和妇幼保护神的崇拜——获得朝廷认可,且影响深远,这说明朝廷重视东南沿海地区,实际上反映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在增强,故C项符合题意;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妇女受到严重的束缚,地位实际上在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朝廷鼓励海洋开发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个别民间崇拜,无法推知民众的整体观念情况与统治思想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7.考点: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海禁。从材料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见海禁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故选D。 答案:D
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和比较能力。从图片信息“隋朝:涿郡-洛阳-余杭”“元朝:大都-杭州”,再结合所学可看出是政治中心的转移,D项正确。AB项在图片中反应不明显;C项体现不出来。 答案:D
9.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中这款清朝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造型很西方,杯壁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可见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故选C。 答案:C
10.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A项正确。“价格”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欧洲货币短缺”,而工业的起因主要是市场的需求,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项错误。 答案:A
11.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试题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三角贸易”。据三个地区商品交易的内容,推断该国际贸易为三角贸易,欧洲人带着火器、杂物等前往非洲俘获奴隶,然后带着奴隶前往美洲销售,为美洲提供种植园劳动力,再从美洲获得糖、烟草、玉米等商品,A项正确。 答案:A
12.考点:工业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工业的影响。19世纪初正处于工业在欧洲迅速扩展时期,工业产量大增,贸易量加大,但落后的交通还不能满足运输流通的需要,从而造成内陆货物拥堵,故选D。 答案:D
13.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工业是从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16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A项错误;印度不是黑奴贸易的目的地,印度人口增长与黑奴贸易无关,B项错误。中国当时还是主权国家,未受殖民扩张的影响,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联系日益加强,商品贸易的交流以及殖民扩张等影响是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D项正确。 答案:D
14.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世界近代以来金融中心的转移历程,从中不难发现金融中心的转移与大国兴衰历程具有一致性,或可说是金融中心的转移折射出大国兴衰的历程,大国兴衰是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重要原因和动力,所以答案选D。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B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答案:D
15.考点:工业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圈地运动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了,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与国际市场无 关,因此①②符合题意,而③不符合史实;④是英国工业的影响之一,排除④,故选D。答案:D
16.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0年已经是时期,京郊村子里妇女缠足者仍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故答案为A项。BC项不符合题意;辛亥发生在1911年,与1930年相距时间太长,排除D。 答案:A
17.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试题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使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所以答案选D。 答案:B
18.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从材料中“转如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见说的是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很快,而建筑、服饰、餐饮没有这个特点,故选A。 答案:A
19.考点: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所以民族企业数量的变化也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的变化。故选D。 答案:D
20.考点: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从1936年到1937年再到1938年生产指数的下降,说明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①正确;表中只有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外国资本,因此得不出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②错误;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表中无从体现,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到1938年生产指数的下降,是由于日军侵华造成的,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21.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
试题解析:15~1911年,中国国内发生了维新变法、辛亥等重大政治事件,此时国内创办的政论性报刊所占比例较大,连商业报纸《申报》都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出政治变革备受关注,故选B。A项与题意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22.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可知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出现了外资经济;由“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可以得出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并与西方展开市场竞争,且二者存在共生关系,因此A项符合题意。BC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A
23.考点: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幅提高可联想到南京国民统治前期在经济方面采
取的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措施,故选C项。AD项跟关税收入无关,B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 答案:C
24.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从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民用企业也部分遵循市场规律,故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吞并一个美资公司不能说明洋务企业的实力超过外国在华企业,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逐步增加,D项错误。 答案:C
25.考点:工业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垄断组织的影响。从材料中西门子公司的发展可看出其形成了垄断,而且这种垄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答案:B
26.考点:工业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工业的影响。没有冲击到传统社会观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工业提高了妇女地位,不是加剧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女性缺失技术竞争力的观念‟成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女性看来„进入技术领域‟是对其女性身份的威胁”说明当时技术竞争加剧,妇女不能很好地参与竞争,故C项正确;关于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27.考点:战时主义和新经济
A项与“有些外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了‟”无关;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是列宁实行的新经济的一项措施,主要是在坚持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B项符合题意;C项时间与材料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28.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及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脉络的理解。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统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统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由于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因此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29.考点: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由材料中“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可见体现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模式,这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直接相关,故选D。其他三项都不符合这一特点。 答案:D
30.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简化管理,“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可见是局部调整了斯大林,故选B。A项反映不是实质;材料体现不出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也体现不出运用价值规律,排除CD。 答案:B
31.考点:工业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1)首先注意题目要求“不同时期”,材料中给出了两个时间“16—18世纪”“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两个时间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地位是不同的,结合材料逐个指出即可;原因联系此时中国和欧洲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大背景,从经济发展、实行的对外等方面分析即可。(2)本问考查图表分析和概括能力。回答特点时要将图表中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寻找可比项。影响要抓住图表中的时间,结合概括出的特点,联系此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状况回答。
答案:(1)地位:16—18世纪:中国在贸易中占优势,欧洲则处于贸易逆差。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水平领先欧洲;实行闭关锁国。西方——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经济水平低于亚洲。地位: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欧洲——工业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2)特点:出口以农产品、手工制成品为主;以原料出口为主,半制品、制成品很少;出口货物比例不协调;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影响: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2.考点:工业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1) 特点从材料中“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可得出在华外商利用;从“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得出部分中国买办、商人参与投资;从“海轮和江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可得出投资行业广,同时从部分行业,如“海轮和江司”“电灯电力”也能得出应用了两次科技的成果。原因根据特点的回答,结合中国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以及晚清的统治概括回答即可。(2)从材料中时间可以看出是处在第二次工业时期,联系此时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材料体现的特点回答即可。(3)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外国投资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但对于主权受到波坏、制度落后国家来说,除了客观上促进本国的近代化外,也阻碍了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对于制度先进的国家则只会促进本国发展。
答案:(1)特点:利用;部分中国买办、商人参与投资;投资行业广(或:中外合资;股份制);应用两次工业成果。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和租界;清制度落后、政治,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不能保护民族工业;外商也需要利用中国买办商人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两次工业相继展开。(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第二次工业,欧洲大国加紧资本输出;政局稳定;交通发达;农业发达;国内市场广阔;大企业制度先进;科技领先;地理环境优越。(3)影响:外国投资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推动所在国经济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对制度落后和主权受到破坏的国家而言,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对主权、制度先进的国家而言,会促进发展。
33.考点:战时主义和新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1)材料中给出了上海多方面的变化,任选一个角度即可。回答原因时要联系近代上海是第一批被迫开放对其形成的影响的史实以及上海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等方面回答。(2)本问考查新经济的影响,从材料中给出的新经济的内容,结合所学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1)变化:近代商业、邮电事业发展。或出现西式建筑。或外来宗教的传播或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近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的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等。(2)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