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来源:化拓教育网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

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题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数学知识。面对一道数学解决问题,读懂题意是根本,即通过对题意的解读弄明白已知什么?求什么?一方面要求学生先静下心来把文字读完整,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题目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应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内化学习的重点、难点。例如这样一题:买饼干4包32元,幼儿园王阿姨准备用200元买这种饼干,她能买到多少包?要算出200元可以买多少包,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精读题目,根据生活实际想想先算什么。小学低年级阶段有很多图文题,对于图文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老师的提问应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花费的时间不宜过多,要恰到好处。图意读懂了,已知条件和未知答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弄明白了。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还会遇到没有配图标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能够在头脑中,根据题意想象一个场景。因此,老师在教学生读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场景再现。并实现图文转化,解决问题。做好了第一步,铺垫了道路第二步就比较容易了。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求解答案,联系生活实际,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寻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关系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必须明白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和基本技能,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顺利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用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大课堂,其间到处是生动、有趣、丰富甚至是美丽的数学原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用数学的头脑去生活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解决问题:某儿童专卖店几种物品标价如下:上衣120元,裤子60元,鞋子20元,书包30元,帽子15元。商店规定:凡买200元以上,(包括200元)的可打八折出售。如果想买上衣、裤子各一件,可以怎么买?通过解答这一题,让数学感知数学一门实用、有趣的科学,生活中到处用到数学。

第三,要指导学生反复实践,贴近生活教数学。目的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消除学生对求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

1.指导学生根据例题自编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已讲解过的例题,或者教材上的例题自编问题,提高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对学习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2.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易学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数学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研究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

3.同学之间相互编题解题,实践趣味教学。一定阶段的内容学习完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编题解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为了能难住对方,往往会更自觉地加强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