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方案【5篇】
小班幼儿音乐素养培养和音乐思维锻炼、音乐知识获取深度联系,教师要优化音乐教学方法,将音乐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引入其中,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音乐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音乐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2、体验与朋友友好相处、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颜色不一样小鸟指偶两只、大树围裙、大树一棵、栅栏两处、背景音乐。
2、好朋友一起相处的代表性照片制作的ppt; 3、事先学过小鸟飞的动作。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课题
1、你们认识我吗?林老师!对,昨天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 2、利用故事情境,理解歌词
今天还带了一对动物朋友,猜猜他们是谁?(幼儿自有猜测,自由表达)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只动物朋友分别是谁呢?原来是两只可爱的小鸟,这两只小鸟是一对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做丁丁,跟丁丁打一声招呼吧!(丁丁你好!)它的名字叫做咚咚,跟咚咚打一声招呼吧!(咚咚你好),丁丁和咚咚这一对好朋友特别喜欢在小树上做游戏,让我们来找一棵大树吧!哦!大树在这里,我们请“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它叫丁丁,它叫咚咚。两只小鸟说:“我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吧!”于是丁丁飞走了(拿小鸟做飞的动作),咚咚也飞走了(拿小鸟做飞向另一边的动作),两只小鸟都飞走了,小树觉得好孤单啊,于是小树就对着那边喊了一句:回来吧,丁丁!又对着另外一边喊了一句,回来吧咚咚。(两只小鸟朋友就都飞回来了,他们相亲相爱地在抱在一起,真快乐。)。
两只小鸟的游戏好玩吗?这个游戏里还藏着一首好听的儿歌呢!让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充分欣赏歌曲
1、师:这首歌好听吗?我们也来唱一唱好吗? 老师利用指偶等道具(教师边操作边唱歌)
2、师:刚刚我们已经把丁丁和东东的事情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丁丁和东东的事情变成一段好看的表演,下面我来当大树,请一个小朋友扮演丁丁,再请一个小朋友扮演咚咚,我们一起来表演,(老师清唱: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它叫丁丁它叫咚咚,丁丁飞走了,咚咚飞走了,回来吧丁丁,回来吧,咚咚。两个好朋友怎么样,抱一抱)。
三、尝试游戏表演
1、谁还想来玩这个游戏,那请你先找一个好朋友,这儿有一棵大树,你们给大家表演一遍好吗?(跟音乐示范表演)
2、尝试用大拇指表演并演唱歌曲; 3、尝试用小指表演并演唱歌曲; 4、尝试用小朋友扮演的方式表演歌曲;
5、请个别小朋友利用大树表演歌曲,请全体小朋友伴唱。 2、全体小朋友利用大树道具表演! 四、结束部分
1、小朋友们表演的真不错!那么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能说出好朋友的名字吗?帮你的好朋友捶捶背好吗?抱一抱你的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都做什么呢?(一起玩、不吵架)还有吗?小朋友说的都很好!
2、(背景音乐ppt)好朋友啊,就是像他们一样,一起玩玩具,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好朋友就是有好吃的要一起分享,好朋友就是跌倒了把他扶起来,好朋友就是帮着他擦干眼泪,好朋友在一起有时候也会吵架,但是好朋友还是好朋友。
小班音乐活动方案2 目标:
1.尝试边看舞蹈视频边模仿其中的舞蹈动作,丰富舞蹈动作语汇。
2.能协调地做动作。
3.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变换舞蹈队形。 准备:
收集适合中班幼儿模仿学习的舞蹈视频,保存在u盘中,并制作独立式电脑PPT节目菜单,方便幼儿点击播放。
玩法说明:
幼儿选择想要学习的舞蹈视频,自主点击播放。在舞蹈视频的带动下,幼儿尝试模仿学习视频中的舞蹈动作,感受舞蹈动作的丰富性,并初步尝试合作实现简单的队形变化。
指导要点:
1.活动初期,如果有幼儿仅仅是观看而没有跟随视频做动作,教师要耐心等待,给幼儿时间安静欣赏、细细品味。当幼儿开始投入地学习视频中的舞蹈动作时,无论做得好不好,教师都要安静观看,不打扰。
2.当幼儿在舞蹈中尝试合作实现简单的队形变化时,教师要予以关注。可在舞蹈表演结束时,引导幼儿及时讨论反思舞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空间的共享等,从而分享队形变化方面的经验等。
小贴士:
1.为中班幼儿选择舞蹈视频时,可以选择两两结伴的舞蹈或者有简单的队形变化的舞蹈,以满足中班幼儿合作舞蹈的需要。
2.可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专注度等情况,更新舞蹈视频。此外,需注意在电脑PPT节目单中,除了舞蹈外,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韵律活动等都要有相当的比例,以保证音乐区活动类型的多样化,便于幼儿自选。
小班音乐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能用响板、铃鼓演奏两种不同的节奏型为乐曲配伴奏。
2、学习用分奏、合奏等演奏方式表现乐曲,发展协调配合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喜洋洋》这首乐曲的内容和特点已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准备:响板、铃鼓、喜洋洋乐曲、响板和铃鼓的图片、字卡(强、弱)
节奏卡(1):2/4 _ _ ︳_ _ ︳ 节奏卡(2):2/4 _ — ︳_ — ︳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尝试用手和乐器正确的打击节奏。
活动难点:用响板、铃鼓采用分奏和合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不同节奏型完整的演奏乐曲。
活动过程:
一、律动:播放《智慧树—我也跳跳跳》,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
二、学习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正确的打击节奏。 1、完整的欣赏一遍乐曲,复习乐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重点提问:乐曲的名字是什么?它有几段?哪两段是相同的?相同的两段节奏是快还是慢?第二段呢?
2、认识节奏型,并运用节奏型为乐曲伴奏。 (1)出示节奏卡(1):2/4 _ _ ︳_ _ ︳
讲解节奏型,重点提示幼儿在2/4拍中,第一拍强,第二拍弱。 教师示范打击方法,幼儿跟学。 播放音乐,幼儿徒手练习节奏型(1)。
再次播放音乐,请幼儿拿响板用节奏型(1)为乐曲配伴奏。 (2)出示节奏卡(2):2/4 _ — ︳_ — ︳
引导幼儿与节奏卡(1)做比较,教师讲解节奏型,并示范正确的打
击方法,幼儿跟学。
播放音乐,幼儿徒手练习节奏型(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