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32・ 主国塑 麴 廑旦2015年10,a]第9卷第l9期Chin J M0d Drug App1,Oct 2015,V01.9.No.19 参考文献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 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0):265—270. [1]罗明付,王芳.三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嘧啶治疗类风 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5): 516-517. [4] 邓雪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 意义.临床医学工程,2012f41:549—550. [5]吴清坛.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lf缶床价值.医学f临 床研究,2011。28(4):635—637. [2]张明,孟和宝力高,高智文.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 抗体、c反应蛋白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 临床意义.中国临床医学,201 1,18(1):38—40. [收稿日期:2015—05—2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王力孙志军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 2476例,采用单向方差分析、 检验及Logistic分析观察血红蛋白(Hh)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以成年男性Hb<120 g/L,成年女性Hb<l10 g/L为贫血诊断标准,贫血患病率在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功能I、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33.1%,总体贫血率为24.5%,不同分级贫 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单变量分析时,慢性心力衰竭组的Hb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 衰竭组(尸<0.001);且按心功能分级分为亚组后,亚组间H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 素Logistic分析中,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Hh作为连续变量时OR=O.950[95%CI(0.926,0.974)],通 过ROC曲线获得的li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巨 心力衰竭危险I生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53%,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1(0.727,0.792)1o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 二分类变量,在多因素I ̄gistic分析中OR=O.475[05%cI(o 245,0.920)]。结论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功能严重程度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级别越高,贫血患病率越高。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DOI:10.14164 ̄.cnki.cnl 1-5581/r.2015.19.019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组报道的我国人群慢性 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5—74岁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患 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相关物理检查等。其 中实验室指标均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的结 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2000年 成年人中约有40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美国,研究显 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人院3 d内测定的超声心动图结 果。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定义 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达500万,且患病率逐年增加,5年死亡 轻、中、重度心功能不全。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 率达50%,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年死亡率可达50%。在管理患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标准差f ± )表示,采 者的过程中发现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合并贫血是非常常见的,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4但是长期以来,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忽视, 用 检验,多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 直到最近数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07 年2月~2012年1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血红 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 指标的最佳界值(此时,灵敏度、特异度最大),并以此界值 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二分类变量;用四等分法将血红蛋白 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采 贫血患病率,并进一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 用趋势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科2007年2月 2012年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 入院时已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其心功能水平,心 2.1慢胜心力衰竭组与非慢 心力衰竭组的基线情况比较年 功能I~Ⅳ级。按排除标准排除121例,最终纳入2355例患者, 其中男1204例,女1151例;心功能I级592例,Ⅱ级321例, Ⅲ级880例,Ⅳ级562例。 1.2方法本研究属回顾性调查设计,以查阅病历的方式, 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 龄、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 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 尿酸、血钠、左室射血分数、脑尿钠肽(BNP)水平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空腹血糖、入院时 收缩压、吸烟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以成年男性Hb<120 g/L,成年女性Hb<l 10 g/L为贫血诊 断标准,总体贫血率为24.5%(577/2355),在NYHA I、Ⅱ、Ⅲ 作者单位:116033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王力);中国医科 和Ⅳ级分别为7.9%(47/592)、22.7%(73/321)、30.8%(271/880)、 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孙志军) 通讯作者:孙志军 33.1%(186/562),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旦2o1 笙 (尸<O.01)。 箜!鲞箜 !塑 ・33・ 来,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忽视,直到最近 2.2慢性心力衰竭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单变量分析的 OR值年龄、肌酐、尿酸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是慢 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甘 油三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 因素。 2.3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 OR值 数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既往的相关研究显示 :贫血与高 再住院率、死亡率及致残率有关,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 力及生活质量,且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相当常见。 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之间具有相 关性;且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 素后,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O.950[95%CI(0.926,0.974)], 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 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灵敏度 为71%,特异度为53%,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727, 0.792)];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作为二 2.3.1潜在的混杂变量均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 行调整,包括年龄、血红蛋白、肌酐、血钠等。血红蛋白浓 度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与慢性心力衰 竭的其他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分类变量,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O.475[95%CI(0.245, OR=O.950[95%CI(0.926,0.974)],P<O.叭,提示血红蛋白浓 0.92o)],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度下降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发现了慢性心力衰竭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 2.3.2作为二分类变量时,采用ROC曲线法获得血红蛋白 非慢性心力衰竭组,且血红蛋白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 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 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eyE,以 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此时,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 53%。以127.1 yeL作为二分类变量时,OR=O.475[95%CI(0.245, 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在多因素Logistic 0.920)],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727,0.792)o 分析中OR=O.475[95%CI(0.245,0.92o)];说明贫血是慢性心 2.3.3血红蛋白浓度作为等级变量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 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0 值是由各等级分别与I等级相比求得;以127.1 eyE界值 本文结果显示,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 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作为二分类变量,在多因 在NYHA I、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 素Logistic分析中OR=O.475[95%C1(0.245,0.920)]。 33.1%,总体贫血率为24.5%;②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 2.4不同等级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把 独立危险因素;③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 血红蛋白浓度(g,L)按四分位数分为四个等级后,分别为I级 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yeE。 (≤l14)、Ⅱ级(114~129)、llI级(129—141)、IV级(141一),各个等级 参考文献 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如下:I级NYHA I、Ⅱ、Ⅲ 和Ⅳ级分别为10.3%、25.9%、29.7%、34.0%;lI级NYHA I、 [1]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 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3.6%、26.5%、28.5%、23.7%;m级 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o(1):3—6. NYHA I、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7.7%、25.5%、22-2%、22.8%; 1 2 j Maggioni AP,Opasich C,Anand I,et a1.Anemia in patients with Ⅳ级NYHA I、Ⅱ、Ⅲ和Ⅳ级分别为38.3%、22.1%、19.7%、 heart failure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role in a controlled trial and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 检验,P<O.01)。 in clinical practice.J Card Fail,2005,1 1(2):91—98. 3讨论 [收稿日期:2015—05—15]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合并贫血是非常常见的,但是长期以 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中的诊断意义 王-f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中的诊断意义。方法42例颈动脉狭 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给予磁共振检查,实施手术治疗,并取相关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 检查。结果42例患者中,共存在66支颈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6支(24.2%)、中度狭窄26支f39.4%1、 重度狭窄22支(33.3%)、闭塞2支(3.0%)。磁共振共检出斑块内纤维帽个数为24个。本组患者通过病 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到的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通过磁共振观察到的硬斑块13例,软斑块11例。 经统计学检验,采用磁共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斑块性质(软斑块和硬斑块)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o5)。结论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 DOI:10.14164/j.cnki.cnlI-5581/r.2015.19.020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 ・34・ 主国塑 垫 廑旦20 5年loft第9卷第19期Chin J Mod Drug AoDl,Oct 2015,V01.9。No.19 3讨论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发生动脉粥样斑 块,可影响到颈动脉血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 磁共振对相关疾病实施检查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检查 素¨’ 。动脉粥样硬化斑达块容易发生破裂脱落等改变,破 裂脱落的斑块可随血流到达远端而阻塞远端动脉引起局部组 织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导致管壁增厚,血流量减少。本 文选择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磁共 振检查,观察磁共振在此类患者中的检查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过程中不产生辐射损害,能够在不同平面呈现,可以清楚显 示出血管壁以及血管腔内的病情情况 3,4]0颈动脉粥样硬化和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磁共振检查,能够较清晰的显示出动脉粥 样硬化的具体情况,如斑块分布部位、斑块范围大小等 。]。 磁共振检查时能够确定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情况。本文中,42 例患者有66支颈动脉狭窄,但狭窄程度存在差异,轻度狭窄 l6支(24.2%)、中度狭窄26支(39.4%)、重度狭窄22支(33_3%)、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 的42例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有头痛、 闭塞2支(3.0%)。所以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狭 窄情况,能够显示颈动脉血管腔病变情况。在动脉粥样硬化 头晕、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半侧肢体运动障碍。男23 例,女19例;年龄45—8l岁,平均年龄56.9岁。患者均同 意并参与本实验,均能够完成磁共振检查。 1.2方法所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检查f磁共振型号为GE HDE 1.5T),采用GRE序列对患者的两侧颈动脉进行定位。 对颈动脉实施全程扫描,以颈动脉分叉处为中心实施横轴扫 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3 mm和1 mm),对颈动脉内的粥样 硬化斑块实施薄层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2 mm和0)。 扫描过程中要扫查到斑块的上范围和下范围,观察相关情况。 扫描所得图像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本文所选的 42例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并取相关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 学检查。 1.3颈动脉狭窄评定标准根据有症状颈动脉切除术实 验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分级,分为5个级别:正 常(无狭窄存在)、轻度狭窄(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 窄率<49%)、中度狭窄f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 在50%~69%)、重度狭窄(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 在70%~99%)、闭塞(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为 100%)。 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划分根据磁共振下测定 的纤维帽厚度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硬度进行划 分,分为软斑块[磁共振下测定的纤维帽最薄处的厚度低于 f0.6-4-0.2)mm]和硬斑块[磁共振下测定的斑块纤维帽的最 薄处厚度超过f1.2±0.3)mm o软斑块比硬斑块更容易脱落。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2例患者中,共存在66支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各不 相同)。66支颈动脉狭窄中,轻度狭窄16支(24.2%)、中度 狭窄26支(39.4%)、重度狭窄22支(33.3%)、闭塞2支(3.0%)。 42例患者中磁共振下共检出斑块内纤维帽个数为24个,根 据斑块内脂质情况共检出22个。本组患者通过病理组织学 检查观察到的硬斑块共15例,软斑块共10例。通过磁共振 观察到的硬斑块13例,软斑块11例。经统计学检验,采用 磁共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斑块性质(软斑块和硬斑块)诊 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斑块性质方面,本文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磁共振检查下确 定的斑块性质(软斑块和硬斑块)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下确定 的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磁共振检查下 确定的斑块性质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下确定的斑块性质相似。 上述结果提示,磁共振检查下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具有显著优势,对了解斑块的破裂脱落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斑 块容易脱落增加了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会,判断斑 rL r}rL r;块是否容易脱落有助于做好临床防治)1 2 3 4 5 6]J 1 。此外,磁共振检查 1』11具有无创、无辐射等优点,所以重复性检查具有优势 ' 。 总之,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诊断方面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杜志华,李宝民,王君,等.磁共振灌注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 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8(1 21:1261-1264. 王嵇,赵辉林,曹烨,等.磁共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与 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放射学实践,2012,10(12):1320—1323. 朱祖福 韩伯军,王庆广,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 磁共振波谱改变.江苏医药,201 1,12(22):2664—2665. 周璐,于薇,张兆琪,等.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 系统评价.疑难病杂志,2013,10(7):493—496. 霍敏中,衣利磊,梁彤.超声造影、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联合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吉林医学,2014,11(14):2989— 2991. 刘刚,李薇,任际光,等.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在颅内动脉狭 窄中的应用.临床荟萃,2014,12(5):528—530. 任国星.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2014,6(27):3053—3055. 张兆,张千.磁共振灌注成像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 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应用价值.微创医学,2014,5(4): 414—416. 卢洁,李坤成,王晓怡,等.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颈动脉/大脑 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图片工作记忆.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7(12):2239—2242. [收稿13期:2015-06—05]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