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
2006年第6期 第】4卷 (总5z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RNAI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0.6.Z006 Vo【l 1 SUM,N0.52 论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 谢金文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030) 摘 要:新闻媒介大多数是私人物品。只有在作为私人物品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好时,才应作为 公共物品。当代新闻媒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私人物品转化和扩展。我国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运 作和企业化转制正符合这种趋势。事业性传媒的改革。也要重视私人物品的运行规律,尽力提高 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新闻媒介;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6)06—0069—07 和公共政策,国防、外交、司法等公共职能,公众可免 费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社会治安、公共卫 新闻媒介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应以怎样 的方式提供新闻媒介?这些问题关系到对新闻媒介 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关系到我 们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生、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失业保险、养老保障、低收 入补助等公共保障,以及基础研究、农业补贴、出口 有人认为,新闻媒介很重要,又有公共性,由私 人机构提供会有许多弊病,因此当作为公共物品。【1] 资助、政府管制、宏观调节等。l 此外,水、阳光、空气 _等自然物品(free goods)也可被视作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 有人认为,新闻内容是公共物品,新闻媒介实际上是 把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免费或半免费地向 社会大众提供,因而当由社会管理机构动用公共资 源来进行生产和分配。_2 本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新闻媒介是私 人物品。新闻媒介的免费或半免费,只是其特殊的 市场交换方式使然,与是否公共物品无关。公共物 式,让人们付费获得。如各类商品和商业性服务。 还有许多混合物品,由政府与私人共同提供。 如政府资助或政策优惠的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私立 学校、廉价住房、高速公路,等等。 之所以存在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除了它们对 社会和公众不可或缺,还因为仅以私人物品的方式 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好一 由于无法收费或收费行为 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方式各有利弊,能作为私人物 品提供的,还是以私人物品的方式为宜。事业性传 媒的改革,也要重视私人物品的运行规律,尽力提高 市场竞争力。 一本身的成本太高;由于“搭便车”(Free—rider)现象, 即许多消费者等着他人去购买,自己不掏钱顺便享 用;由于许多人对有关物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不 愿付费(如果所有小学的收费都要收足教育成本加 利润,一定会有许多该子失学,包括一些家境并不十 、新闻媒介基本是私人物品 1.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 分困难的孩子),等等。 因此,公共物品是市场无能的物品,需由政府等 公共机构负责提供(也有私人提供的,如个人捐助, 私人善款所办的艺术、科研、慈善等机构提供。但这 些只是补充性的,不能全然依赖)。一般免费提供, 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人们生存与 发展所必需的、主要由公共机构(如国家或政府)以 社会的公共资源提供的、社会成员都能按规定享用 的物品(包括设施、服务等)。例如国家的法律、制度 收稿日期:2006—09 2l 作者简介:谢金文(1956一).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系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l4卷 而如果有一定的竞争性,一定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 际“拥挤”成本,往往也收取一定的费用。 有传媒也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追求或生存发展之道。 还有些新闻媒介主要是满足私人性和超额性需 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也有许多弱 点。要消耗社会的公共资源;市场功能缺位、经济规 律失效;责、权、利分离,缺乏竞争压力和创造动力, 以至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浪费多,服务意识淡、 水平低;官僚主义、权力寻租、假公济私、贪污腐败严 重。 要的,如许多消费类、娱乐类报纸,基本是私人物品, 虽然提供机构也有公有或国有的。 满足各种需要的内容往往在同一个新闻媒介 中,如综合性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这些媒介产品 大多数也是私人物品性的。政府可资助其刊播公益 广告、对外宣传节目等,并要求其提供其他有益于社 反之,私人物品的提供方式也有许多长处。可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节省社会公共资源,减轻或 免除政府的负担;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 可责、权、利联系紧密,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浪费 少,服务意识强、积极发掘和满足社会需求;可避免 公共物品产生和分配过程中的腐败等。对新闻媒介 来说,还可在经济上独立,能大胆监督权力。因此只 要以私人物品的方式提供得了和提供得好,当尽可 能作为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的范围、程度和 提供方式,是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自 然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而也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这种发展变化并不是单向的。由于公共物品 方式的弱点和私人物品方式的长处,并非越公共化 越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上出现新的可能,有 不少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原始社会的生产资 料、生活用品都是公共物品,现在绝大多数成了私人 物品。 对一个社会来说,要根据社会需要、各种物品提 供方式的利弊和实现条件,包括经济水平、文明程 度、行业发展等,进行恰当的选择和与时俱进的调 整。例如我国的教育,过去属于私人物品,解放后成 为公共物品,现在采取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适 当收费、支持民办学校,形成了在不同层面、不同地 方有不同程度的混合物品方式。将来一方面,义务 教育的范围会更广——年份更长,免费提供学习用 品、甚至学生营养品;另一方面,收费教育也会使学 校更多,收费更高。 2.现在的新闻媒介基本是私人物品 新闻媒介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可满足不同的需 求。有些新闻媒介主要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性需要和 公众的基本性需要为主,如社会的公共宣传需要、个 人的了解环境需要。它们可作为公共物品,如我国 农村的有线广播。也可作为混合物品,“民办公助”, 贴本经营。更多的是作为私人物品,如许多公有传 媒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价值从市场上实现,许多私 会和公众的内容。在媒介环境较为成熟的地方,提 供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内容也有利于传媒的品牌形 象和经营业绩。 在西欧一些国家和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报刊 基本上是私有的,而广播电视过去基本上是公有或 国有的,主要由国会、教育部门、社会团体等提供资 金,不播或很少播放广告,实际上是以公共物品的方 式管理和提供(虽然有些电视台也收取视听费和播 放一些广告,有一定的私人物品性质)。从自由主义 媒介理论(媒介的社会责任论只是其修正版)来看, 这是奇怪的,自相矛盾的。加上美国的广播电视与 报刊一样,基本上也是私有的,许多西方学者更感迷 惑 最近有文章说:“作为信息组织和利益组织,美 国新闻媒介之所以采取私人企业的生产方式,根本 原因在于,私有传媒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满足美 国现代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提供信息公共产品 与提供信息公共产品所需要的效率构成美国新闻业 私营的经济学逻辑。”[4]然而欧洲等地的广播电视业 为什么至今仍公私并举,这种经济学逻辑为何在许 多西方国家也长期失效呢? 如果从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利弊和社会条件来 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广播电视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占人口大多数 的低收入人群,其影响远远大于报纸,而过去广播电 视的成本相对说来较高,人们的传媒素养又远不如 现在,政府也希望能够控制广播电视,种种因素合在 一起,便使那些国家采取了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提供 方式。英国的BBC还是由私有转化为公有的。而 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公众、自由理念和 传统等各种社会因素,与西欧和加拿大等国家都有 所不同,遂认为广播电视也当私有,只是私有电视台 的不足之处,可由公共电视系统PTV补充之。这 与欧、美其他公共物品的种类、范围、程度和提供方 式有所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然而西方的公共电视机构有“吃”大锅饭的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6期 谢金文 论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 质,有的还有较高程度垄断的地位。由此产生的许 多问题日益严重,如缺乏竞争压力、效率低下、懈怠 浪费、经营效益差,官僚主义严重,创造活力不足,节 目呆板俗套、吸引力不强、观众日益流失。国会、政 府和公众对此都很不满,如在加拿大,现在虽然公营 台的经营成本逐年增高,国家拨给公营台的资助款 却不增反减。 从上个世纪8O年代起,西方许多原来只有国有 和公有广播电视的国家,纷纷发展了私营台,而国有 和公有的广播电视机构,或私营化了,或不得不采用 私营传媒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增强机构的活 力和节目的吸引力,其盈利措施、包括纯粹娱乐性的 节目和商业广告,也日益增多。使市场份额下降的幅 度逐渐减小。于是公营电视机构越来越像私营的。 另一方面,国家对私营台的管理越来越成熟.对 私营台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具体、有措 施,私营台自身也日益成熟。于是私营电视机构越 来越像公营的。 许多人又提出:既然公营的和私营的电视台越 来越相像,为什么还要给公营台花纳税人的钱?国 家和社会对公营台的资助越来越少,这又促使公营 台更像私营台。现在有些专家和许多公众都提出: 还要不要公营电视台? 二、析“新闻媒介是公共物品”说 1.“新闻媒介的消费特点”说 纯粹的公共物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非竞争 性(non—rivalrous consumption),即每个人的消费 并不减少该物品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边际生产成 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二是非排他性(non—ex— cludability),即不应、不能或很难排除某一部分人 对该物品的消费享用。有时这种排除虽在技术上可 行,但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而私人物品的消费一般 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新闻媒介的消费也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 点,尤其是广播电视。有人据此认为新闻媒介也是 公共物品,尤其是广播电视。I纠 然而,马有四条腿不等于四条腿的都是马。有 许多私人物品也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特点。如 没有客满的公园、火车、电影院等,多增加一定数量 的新顾客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使用,这时就没有 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情况也有许多,许多人在书店 看书而并不买书,用商场的厕所、乘超市的免费班车 而并不购物,不能认为这时的书店、商场等就是在提 供公共物品,它们与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厕所仍有质 的区别。大多数新闻媒介也是“四条腿的非马”。 它们并非市场无能的物品,相反,不仅当今世界 上大多数新闻媒介是通过市场提供的・而且还有市 场化范围扩大、程度提高的趋势,如西方的广播电 视。我国新闻媒介走向市场以后,经济效益和传播 效率大大提高,媒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人民的满意 度大大提高,尤其是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介,如 报业中的晚报、都市报,党报中的《广州日报》、《深圳 特区报》,它们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新闻媒介免费或半免费”说 公共物品一般是免费或半免费向公众提供的, 新闻媒介也是,广播电视更是基本上全免费,除了传 输渠道供应和维护成本较高的有线电视、网络电视 等。有人又据此认为新闻媒介是公共物品。[ 这又是一个四条腿却非马的问题。新闻媒介一 般是通过免费或半免费,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与公 共物品免费或半免费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否则,为什么还有许多严肃报纸,以及与这些报 纸性质相同的杂志,却没有免费或半免费?为什么 我们的党报比许多晚报、市场报、娱乐报还贵?为什 么许多以赢利为目的、又完全可以自主定价的商业 性传媒机构,也免费或半免费地提供其产品,而且往 往商业性越强、越不像公共物品的报刊还越便宜? 其实这些只是由于新闻媒介特殊的市场交换方 式,与是否公共物品无关。 新闻媒介一般进行双重出售,即既卖媒介产品, 叉卖广告版面或时段。再深入分析,这双重出售实 质上是连锁出售:通过第一重出售得到了受众的注 意力,产生了广告与受众接触的机会,即第二重出售 的实际产品,而又预先把这第二重出售品卖给广告 客户。那些广告的价格,其实就是这种接触机会的 交换价值。 这种交换价值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第一 重出售的结果——受众的数量,成分(成人、儿童、白 领、有某种爱好者等),接触深度(关注度、信任度、接 受度等);二是替代品、即类似产品(包括广告服务) 的市场供需状况。许多报纸的零售价和有线电视的 收费远远低于其成本,只是这第一重出售的价格较 低,以此获得更多的受众,或者说获得第二重出售品 的更高价值。免费报刊或可以免费收看的广播电视 节目,只是这第一重出售的价格降低至零而已。 从新闻媒介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可以通过市场 获得经济来源的媒介机构,都设法从媒介产品的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售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收入。即使是目前我国的新闻 媒介机构,也已有很大的定价自主权,并非由于社会 的限制或媒介的自律而免费或半免费地提供传播服 务,而是按其所处产业的经济规律和自己的经营环 境、战略策略等,来制订价格的。报纸的定价只能综 合考虑市场供需、报纸价格和发行量、广告价格和广 告量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取一个利润最大化的理 想值。而这个理想值又往往在报纸零售价低于产销 成本之处。广播电视也是如此,加上技术上和习惯 上的原因,无线广播电视只能采取不收视听费。而 既能克服技术和习惯上原因、又能以“窄播”优势和 收视质量赢得观众及广告客户的有线电视,则照样 收费。一些具有地区垄断性、销售强制力的报刊,也 是能多贵就多贵。 免费媒介的受众也是有支付的。其直接付出是 其时间和精力,间接付出是给予广告主的好处:购买 某种产品或服务,支持广告主的某种思想或行为。 因此,不是由于广播电视节目或免费报纸的消 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于是不得不给予所有 人,而是这些免费或半免费媒介千方百{1。获取受众 的消费,包括通过降价、以至价格等于零、甚至于负 数——如广播电视互动节目赠送礼品。受众消费的 时间越多,量越大,这些媒介就能获得越高的经济回 报。 3.“新闻内容是公共物品”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中的文艺等内容 属于非公共物品,而新闻内容则属于公共物品。 西欧北美一些国家过去也认为,在娱乐性电视 节目的激烈竞争面前,新闻节目会被挤出市场,因而 要求电视机构必须播放一定数量的新闻节目.既然 这些机构占用了公共的电视频道资源。这实际上也 就是把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了公共物品,必须强制性 规定各种电视机构提供,包括私人的。于是“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有的电视台以体育新闻充数,有的电 视台把新闻节目放在半夜以后播放,如美国有线电 视新闻网CNN的前身。后来电视的发展,尤其是 商业性的CNN 24小时全新闻电视大获成功,证明 了电视新闻节目也能以私人物品的方式得到充足的 提供。 其实广告与受众接触的机会,是由新闻媒介的 所有内容共同创造的,其中新闻的功劳往往还特别 大,尤其是对媒介的“必读性”(包括必看、必听性)和 受众的社会层次、接触深度的贡献。 4.重要性、公共性、外部经济和不经济之说 把新闻媒介作为公共物品的理由还有:新闻媒 介对社会和公众都很重要;新闻媒介会有较大的社 会影响,有较大的公共性;新闻媒介会产生较大的外 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问题。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使 他人(包括使社会)受益,而提供者却得不到足够的 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提供者会缺乏积极性,相应的 物品会得不到充足的提供。外部不经济则相反,提 供者获益而他人受损。这种情况下供应会不断增 加,但他人的受损也相应增加。新闻媒介的社会效 益并不总是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市场又会诱使 传媒低俗化、煽情化,重刺激、重炒作,传播虚假新 闻、广告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等等。这些就会带 来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问题。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把新闻媒介作为公共 物品的充分理由。 粮食、药品等也很重要,也会产生较大的外部经 济和不经济问题。囤积抬价。谷贱伤农,如贿售药, 假药坑人等情况也很糟糕。然而现在他们仍然都是 私人物品。我们尝试过把主食作为公共物品,大跃 进时期许多人民公社实行吃饭不要钱,结果是彻底 失败了。 至于公共性,与私人物品的提供方式也可以统 一。邹韬奋当年是把《生活周刊》作为社会公器来办 的,在杂志市场上的销量也全国第一。 确实,市场在不少情况下是失灵的。市场不能 自动解决宏观、长期发展目标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公 益的需要。还会引导传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弃社 会责任。但我们可以采取宏观调控、市场管理、社会 引导等办法,通过法制、行政、经济、社会调控等手段 加以对付,辅之以必要的政府补贴、政策优惠、乃至 办个别公共物品性的传媒。 关键在于,新闻传媒的社会效益与市场化的运 作、经济效益的追求虽有冲突的时候,也有相辅相成 的一面。 前面已讲到市场化运作对社会效益的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社会效益也会为市场化运作的传媒机 构所重视,可带来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即时或长期的 经济效益 一通过提升传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亲 和力和权威性,获得公众的选择,广告主、资助机构 等社会组织的支持等。有些传媒为了社会效益,牺 牲了一些暂时、眼前的经济利益,然而媒介的知名度 和社会声誉提高了,品牌形象更好、影响更大了,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6期 谢盒文 沦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 众更欢迎、支持了,收入也随之增加。另有些传媒不 顾社会效益,通过降低格调、迎合低级趣味、搞有偿 新闻等,虽得到了一些经济收益,但降低了传媒的声 誉、权威性和影响力,从长远看无异于杀鸡取蛋。 上个世纪9O年代初,广州日报社进行产业化改 革,有人建议,弱化官方性、宣传性,强化社会性、娱 乐性,读者爱看什么就给什么。而报社负责人则认 为,这样会降低权威性,减弱影响力,最终在经济上 也得不偿失。后来,继续注重社会效益的广州日报 社成为全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报社之一。 西方许多成功的商业性传媒机构中,编辑部门 相对独立,与经营活动分开,以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而干扰传媒内容,降低社会效益,最终反而损害了经 济效益。 三、新闻媒介提供方式的权衡 既然公共物品主要由公共机构(如国家或政府) 负责提供,私人物品主要通过市场提供,那么如果认 为新闻媒介是公共物品,就自然会认为新闻媒介当 由社会管理机构动用公共资源来进行生产和分配。 而认定新闻媒介是私人物品,就有更充分的理由支 持和探索新闻传媒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和部分 传媒企业化转制。 反过来,从何种l方式来提供新闻媒介更好,也.可 推导出更应把新闻媒介作为什么物品。 新闻媒介作为公共物品,由社会管理机构动用 公共资源来进行生产和分配,可以使新闻媒介的供 应符合有关管理机构的意图,同时也有许多问题。 主要为: (1)许多事情不宜由社会管理机构直接包办。 我们现在提倡小政府大社会,正是基于许多经验教 训。上述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提供方式的弱点,私 人物品提供方式的长处,在新闻媒介领域同样存在。 (2)有权动用公共资源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 权力机构,应受到新闻媒介的有效监督。而如果新 闻媒介的经济来源由其监督对象所决定,其监督的 有效性可想而知。 (3)如果管理机构的意图有错失,进行不当的 信息封锁、错误的宣传指导,那么实施和放大这些错 失的新闻媒介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尤其是所 有新闻媒介都为这种错失所控之时。 (4)新闻媒介一般可以从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经 济回报,能不动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尽量不要动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新闻机构是纯事业型、 机关化的,其媒介产品基本是作为公共物品提供的。 公费办报公费订报,不刊不播商业性广告。上述许 多问题也相伴而来。结果忽视新闻规律、传播规律、 经济规律,忽视社会的交流需要和受众的获知、表 达、娱乐需求;不适当的权力干预过多,工作效率不 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以至媒介稀少,内 容和形式单调,新闻性缺,可读性差;信息和意见交 流不畅,对上级指挥的错误或失误非但不能及时纠 正,反而会推波助澜,舆论监督更是困难;经济损耗 大,给国家带来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媒介大大丰富,受众的选择 余地大大增加,接触境外媒介也日益容易,而这种方 式则会使媒介的吸引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不足。 1978年以后,我国新闻传媒机构在保留事业单 位性质的同时,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一方面,仍有 上级主管部门,享受一定政策下十分稀缺的频道、刊 号等资源,和不同程度的退税等优惠政策,有提供公 共物品的义务,如提供内参资料、对外宣传内容等; 另一方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 发展,国家逐步取消对新闻机构的拨款。 与此相应,新闻传媒机构逐步进行市场化运作。 报刊发行由公费对象为主转向自费市场为主,广播 电视的商业性广告从无到有,迅速增多。同时利用 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资源从市场 上获得,效益从市场上实现。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 性日益增强。 这不仅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营管理 水平和经济效益,还优化了媒介布局、质量和传媒机 构。促使传媒加强受众观念、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密切关注、积极发掘和满足受众的需求,更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 力、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唯上唯权、无视群 众等固疾;促使传媒管理科学化,工作高效化,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更好的解放和发挥;促使传媒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以私人物品的方式 提供,并不等于完全由私人机构提供。我们大量的 私人物品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二是通过市场提供 物品,并不等于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有失效之 处,我们许多其他私人物品的供应也有国家的宏观 调控。 尽管如此,以私人物品的提供方式新闻媒介也 仍然会有副作用。会产生低俗化、逐利化等问题。 但相对说来,以私人物品的方式提供新闻媒介时,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l 4卷 生的问题影响较小,也较容易通过社会凋控加以引 导和阻止,而以公共物品的方式提供时,产生的问题 会十分严重.又较难以克服。 如前所述,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有其短处,私人 物品的提供方式有其长处。这种长短也反映在传媒 的吸引力上。从实践经验看,我们新闻传媒的企业 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都不仅仅是经济 目前我国新闻传媒业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借鉴 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正是可以 防止和纠正公共物品方式带来的许多问题。西方也 有类似的情况。如加拿大安大略省。过去以单纯拨 款的方式支持艺术项目,浪费大,效果不明显。现在 还用借贷、按比例提供配套资金等多种方式,许多项 目尽可能获得销售、广告、赞助等收益,效果好得多。 四、私人物品方式与传媒新改革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新闻媒介迅速增多,接受 传播的相对成本(包括方便程度)不断降低 全球化 又带来了传媒竞争的国际化和经济化,大众传播的 国际化和商业化 ]。受众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选 择主动性大大增强。市场的影响力也大大加强,而 且已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完全控制。与此同时,事业 单位性质与企业管理方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6月起,我国宣 传文化单位试行新的改革,其中在体制上的主要突 破,是把事业性传媒与经营性传媒分开,前者深化原 有的改革,搞活内部机制,进一步跟市场接轨,后者 转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这种改革正符合传媒的私人物品属性,可望进 一步解放传媒的生产力,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 竞争力。另一方面,事业性传媒的吸引力、影响力问 题又突出了起来。 事业性传媒是我们的主流媒介。它们的吸引 力、影响力现在已经有不少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 高度重视。提倡党报党刊进报刊摊亭,正是希望在 这方面有所突破。经营性传媒机构的转企改制,必 然带来其媒介吸引力的提高,这将使事业性传媒的 吸引力、影响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这一问题不 解决,主流媒介被逐渐边缘化,那么经营性传媒的改 革与发展电会受到制约。 有人提出让事业性传媒更加公共化,不追求经 济收益,减少广告和其他经营,低价或免费赠送给受 众,由政府提供经济资助,从而满足社会的公益需 要,同时使降低品位迎合市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 媒介受到限制和排挤。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回 到过去的模式,以公共物品的方式提供媒介。我认 为反而会降低事业性传媒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自 己受到排挤。 问题,所带来的传播理念和受众意识的变化,传播内 容和方式的发展,经营和管理的改进,都有助于传媒 吸引力的增强,社会效益的扩大。 传媒的广告不仅是经济来源,而且是推动传媒 机构满足受众、赢得市场的强大动力。在深圳,许多 观众看香港电视远多于看本地电视,尽管香港电视 里的广告并不少。美国之音是美国新闻署办的,没 有广告,也不要商业性赞助,完全是为政府的公共目 标服务,可以说也是事业性质的,但美国人是不听 的。 目前我们的许多主流传媒机构并不缺钱,主要 也不是因为追求经济效益、广告过多而削弱了吸引 力、影响力,降低了社会效益。晚报、都市报上的广 告往往比党报上的更多,发行量却更大。 大众传媒的全球化主要以商业化的运作手段展 开,并且迫使相关市场上的公有和国有传媒也趋于 商业化.以取得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全球化消解经 济壁垒。而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壁垒没有多少直接影 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全球信息和媒介竞争中基 本处于守势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想让异质文化过多 地进入而消解、同化本国的文化,并要阻止于本国不 利的媒介宣传。新闻传媒以商业化方式走向国际, 才比较容易避开那些非经济因素的障碍,全球化带 来的新闻传媒国际化竞争,基本是以商业化内容、形 式和媒介运作方式进行的。这使地方性传媒也趋于 商业化,以赢得竞争。 因此我们的事业性传媒非但不能按过去的模式 来办,退出市场竞争,反而要顺应国际国内传媒环境 的变化发展趋势,更加重视私人物品的运行规律。尽 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此赢得受众和相应的影响力。 国家支持也.好,内部改革也好,都要有利于、而不能 有悖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的主要意义之一,也正是在这方面可以取得新的突 破。西方国家公共电视的私人物品化,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逐渐被挤向市场的边缘,不得不应时而变。 参考文献: [1] 马锋.新闻“公共物品”论一种经济学视野F的考察DB/ ()I ].人民网一传媒一传媒专题一传媒期刊秀:《青年i已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6期 谢金文论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 E4] 张健.新闻生产的时效、利润与制度选择 75 对美国新闻业私 2006(1 7),http://media.people.corn.cn/GB/22114/42328/ 7l800/4875288.html,2006一O9 29. 营企业制度的经济学阐释[.I].新闻大学,2006.(春季号):109 l09. [2J 宋建武.论新闻媒介的双重性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 (1):30—30. [5] 宋建武.报业基本经济规律初探[J].新闻与传播论坛.1997.f2):59 64. [3j 朱明熙+对西方主流学派的公建品定义的质疑fDB/OI ].人民 网-.理论一经济社会一经济。http://theory.people.tom.cn/ GB/49154/49156/36990l4.htm[.2005—09一l 5. [6] 谢金文.新闻与传播通论[M].上海:复 大学出版社,2006. 0n Mass Media as Private Goods XjE J 一u "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Some news media are public goods,while more are private goods.Both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n most cases,it is better for mass media to be private goods.Contemporary news media have a strong propensity tO transform in to and develop as private goods.China’S news media is following world trend by marketization and transforming into enterpri ses.Media reform now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aw governing private goods,and increase the competence of the media. Key words:news media;public goods;private goods;reform 一…一~~…一…………………~ … — 一一………l一………………………●t…^【' (上接第36页) [4] 陈光中.21世纪域外刑事听讼立法最新发展[M].北京: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 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法典[M] 黄道秀详.北京: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5] [台湾]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1o] 郭志媛.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Mj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2004. [6] 杨宇冠.非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02. [11] 甄贞.刑事诉 法学研究综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7] 郭天武.证据禁止理论初探[J].政治与法律,2005.(1):ll卜 11 5. [12] 周伟.保障人权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价值[J].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10 l4. [8] [13]阳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 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3] [台湾]林辉煌.论证据排除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国法之理论与安务[M].北 The Due Procedure of Criminal Testimony zHANG Hni (School of Law,Shanghai J 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 0,China) Abstract: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been put into the legislative layout of NPC.The exclusive rules of illegal evi— dene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law.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clarifies some t heories,focusing on the new trends of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in foreign nations,and taking their beneficial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in the hope of helping con struct a justifiable procedure of the exclusive rules of illegal evidences which agrees with the Chinese situation,better protects human rights and ensures judicature justice. Key words:illegal evidence;exclusive rule;due proced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