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
随着畜牧生产的不断发展,集约化养猪逐步取代一家一户传统的
饲养方式。在集约化高密度养猪生产的条件下,由于对环境重视不够,忽略了养猪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导致生产环境恶化,致使生产水平下降,造成疫情大面积的发生及流行,严重制约着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改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迫在眉睫。
1 我国养猪生产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问题非常复杂,以各种方式和不同途径,单独或综合地对猪
体发生作用和影响,从而引起猪体的各种反应。研究表明:气温在适宜以下,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7.8g:高于室温时,影响更大,如果气温超过37.8℃,体重反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使仔猪增重降低50%。充足的阳光能使猪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猪发病率降低9%。密度过高的饲养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1%。由此可见良好的猪的生活环境对养猪生产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集约化养猪生产环境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舍内
环境和场内环境。
1.1 舍内环境
在集约化养猪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环境控制
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跟不上养猪发展的速度。在猪舍建筑设计上不合要求,保温、隔热性能差。造成冬冷夏热。绝大多数猪场夏季高温,高湿,通风不足,普遍存在采取降温措施时,受到湿度的制约;冬季温度偏低,湿度大,舍内通风量不足,绝大多数猪场不是在保证
温度的条件下,根据猪对空气和湿度的要求进行通风量控制,而是以保温为目标,控制通风量,导致空气质量差,空气粉尘含量全部超标,下落菌群数超标严重,有的高大上万倍。
1.2 场区环境
由于猪场粪污处理不当和任意排放,导致场区大气恶化,加上降
雨淋洗的冲涮,使土壤和地下水也受到严重污染并危及附近地区。 2 环境治理措施
猪场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也已猪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
患病的主要传播源,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2.1 高温情况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2.1.1调整日粮
调整日粮配方,降低日粮单位营养的容积,以适应高温
条件的营养要求。
2.1.2提高日粮浓度
由于高温引起采食量下降,产热量增加。因此,必须
根据采食量减少情况,相应提高日粮浓度,特别是能量和维生素水平。维生素 B族和C,对防止应激有一定的效果,但高温时,维生素A、D、E及某些B族维生素容易破坏,在增加维生素日粮含量时,要考虑此因素。
2.1.3规范管理
在饲养管理操作规程上,一方面饲喂时间应安排在早晚
温度较低的时间饲喂。由于早晚温度相应较低,猪的采食量也相对高。此时喂料,即可提高采食量,又可避免中午高温上料,人为的搅动猪只活动,增加产热量;另一方面应及时清理粪尿污物,对圈舍要进行冲洗。
2.1.4加强通风 在猪舍内要装上风扇或风机进行机械通风,强行排出舍
内的暑热浊气,使舍内空气新鲜,猪只感到凉爽。
2.1.5减小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空气和卫生状况,饲养密
度越大,猪只散发的热量越多,舍内气温越高,粉尘、微生物、有害气体的含量增高,噪声强度加大,热应激也就越大。在组群时要适当控制饲养密度。
2.1.6增加饮水量
在高温情况下,猪以蒸发散热为主,保证充足而清洁
的饮水,是有效的防暑措施之一。一方面是保障蒸发散热的水分需要,另一方面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机体降温。
2.1.7改进猪舍的遮阳隔热设施
在舍外或屋顶上搭凉棚,在窗户上设置遮阳
板,挂草帘等以遮挡太阳光对猪舍的影响。同时要把遮阳,采光、通风为一个整体,分清主次,妥善处理。
2.1.8增强反射能力
为了防热,可将屋顶和墙壁的外侧涮白,以增强屋顶
和墙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
2.2 低温情况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2.2.1日粮浓度适当
低温使猪的采食量增加,但散热量也增加,因此,不
能因采食量增加而盲目降低日粮浓度。
2.2.2饲喂时间合适
由于冬季漫长而寒冷,饲喂时间安排应提前早饲和延
后晚饲,或增加夜饲。
2.2.3饲养密度合理
在可能情况下加大饲养密度,注意防潮,及时清理
粪尿,减少饲养管理用水。有条件的场家,在生长阶段的猪只,可以铺垫干燥后的锯沫。
2.2.4舍内防风
加强猪舍门窗管理,风门加设计门斗或门帘,防止孔洞
和缝隙形成贼风。
2.2.5舍内保温
如果冬季猪舍温度达不到猪只生长要求,就应该采取供
暖设备供暖。各场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舍内安装热风炉、火炉、火墙,烟道等保温设施。对产仔舍仔猪区小环境的温度调空要采用保温箱及红外线灯(或电热板)来控制。 3 空气质量控制
空气的问题主要是臭味和浮尘多寡的捆扰。一般臭味主要来自氨、胺类、含氮环类,硫化物(硫化氢,硫化甲基,硫醇类)及发挥有机酸和酚类等。猪舍的空气品质常以含氮量来评定。人类工作场所的含氮量规定为25mg/kg以下;含氮介于25~35mg/kg之间内则仅容许逗留10mim。空气中含氮量超过35mg/kg以上时应该远离,以免呼吸道和粘膜(眼)受到伤害。猪舍空气含氮量的安全,理论上应该比人类标准低,因为猪只不仅长期暴露于舍内,而且其呼吸的微环境限于氨的发散源(粪尿),吸入氮量相对更高。为了减少空气中这些有害物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采取饲料营养物质改善环境
猪舍内所产生的恶臭和有害气体,主要是日粮和营养物质消化吸
收不完全而造成的。近年许多研究证明:饲料中添加β—葡萄糖酶的混合酶制剂,可使能量的利用率提高1.3%,使蛋白质的吸收率提高21%,并使猪粪的排出量减少20%以上;而添加植酸酶,则可提高日粮中植酸磷的利用率,减少粪中磷的含量,从而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磷污染,且使臭味减少,杜绝其来源。
3.2 及时排污改善环境
首先加强环境管理和妥善处理粪尿污染物;其次应做到合理通风,
排出水气和污浊空气,尤其是在冬季,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尽量通风,高湿度的污浊空气对猪的影响比低温还严重。还要定期进行消毒,净化空气环境,消灭或减少病源微生物。 4 改善场区环境
4.1 场区规划合理
对规划布局不合理的猪场,一定要进行改造,使其布局尽量合理。
如:功能分区要合理,净污道应分开,排水要合理通畅等,这是一个猪场好的环境最基本的保证。
4.2 控制环境污染
采用生物学及生态方法,合理处理和利用粪便等废弃物。猪场的
粪便污水可以用做肥料,能源(沼气),生物利用(养鱼)及灌溉农田等,采取生物学及生态治理方法,是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境。河南省商丘县粮食局饲料养殖开发公司在这方面作的比较成功,其大体方法与安排如下:
4.2.1猪场所排出污水,先经
0.8~1.0mm筛孔进行固体分离,滤液进入调节
池,停留18~19h,将粪渣运入专门的积肥场,并以塑料薄膜封闭,经发酵后作为肥料使用。
4.2.2滤液经调节池后,送入上流式厌氧污泥过滤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
40~48h,过滤池中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利用。
4.2.3经发酵已将大部分有机物去除后的沼气液,流入生物氧化塘(万头猪场塘为
1500㎡)进行生物氧化。
4.2.4沉淀后的沼液,一部分根据需要流入灌溉渠道,直接作为肥料或进入
鱼塘作饵料;大部分流入种植水生植物的生物氧化溏(万头猪场约为3000㎡)。
4.2.5经氧化溏排放的水,可直接进入
6.67hm²鱼塘或灌溉100hm²农田,或
予以排放。
4.3 搞好环境绿化
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降低温度10~20%,减少辐射80%,减少细菌含量22~79%,除尘35~67%,除臭50%,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含量25%,还有防风防噪音的作用。绿化也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
企业的经济效益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在养猪生产中,采取任何环境控制和改善措施,都可能增加生产成本,但同时可提高生产力20~30%。养猪企业应该不断探索一次性投入,提高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找出最佳的投资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