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化拓教育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2574219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3.30

(21)申请号 202110132052.4(22)申请日 2021.01.31

(71)申请人 湖北大学

地址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

道368号(72)发明人 王玉 刘斌 罗美莲 张蓝贝 

曾明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61202

代理人 谢钢(51)Int.Cl.

C07D 487/04(2006.01)C07F 15/0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57)摘要

本发明通过溶剂热反应快速实现了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铁配合物的制备,进而向铁配合物中加硫化钠去除FeCl2后得到结构通式(I)所示的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本发明合成周期短,分离提纯的步骤少,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CN 112574219 ACN 112574219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化合物A与化合物B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六水合三氯化铁,在密闭反应器中于120~160 ℃反应得到化合物C所示铁配合物,

R选自氢、卤素基、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硝基;(2)向化合物C所示铁配合物中加硫化钠去除FeCl2后得到结构通式(I)所示的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化合物A、化合物B和六水合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2: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或乙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反应温度为120~160

2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4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属于合成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嘧啶酮类化合物可作为钙通道阻滞剂,抗高血压,抗癌等药物,由于它们的药物特性,嘧啶酮的合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已报道的合成方法中,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与取代的异氰酸酯进行[3+3]环加成得到三氟甲基或三氯甲基取代的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但上述反应中通常使用腐蚀性、毒性较强的试剂,限制了嘧啶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急需

条件温和的合成方法。开发新型无毒,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0004]本发明实现过程如下:

一种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化合物A与化合物B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六水合三氯化铁,在密闭反应器中

于120~160 ℃反应得到化合物C所示铁配合物,

R选自氢、卤素基、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硝基;

(2)向化合物C所示铁配合物中加硫化钠去除FeCl2后得到结构通式(I)所示的苯

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

[0005]

上述步骤(1)中,化合物A、化合物B和六水合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2:2:1。

[0006]上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或乙腈。[0007]上述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120~160 ℃。[0008]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通过溶剂热反应快速实现了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的铁配合物的制备,进而可以制备得到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合成周期短,分离提纯的步骤少,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2/4页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化合物1的结构图;

图2为化合物1的热重图;

图3为化合物1的粉末衍射图;图4 为化合物1的XPS 图;图5为化合物1的单晶质谱图;图6为化合物1的红外光谱图;

图7为化合物1的生成过程推测机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发明,以下通过发明人给出的依本发明技术方案所完成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详细描述。[0011]实施例1:化合物1(R= H)的合成及结构分析

将0.2 mmol的S,S‑1,2‑双‑(1‑甲基‑2‑苯并咪唑)‑1,2‑乙二醇衍生物(64.5 mg)和0.2 mmol(1‑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甲胺(32.2 mg)加入到容积为25.0 mL的聚四氟乙烯的反应釜中,加入10.0 mL的乙醇溶解后,再加入0.1 mmol的六水合三氯化铁(26.8 mg),搅拌5分钟,密封,放入140 ℃的烘箱中反应48 h,然后保持10℃ / h缓慢冷却至室温,得到红色晶体(化合物1)和红褐色母液,红色晶体产率25%。[0012]图1为化合物1的单晶结构图,其最小不对称单元是LFeCl2, 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是P‑1,Fe的配位环境是N2Cl2, 四面体配位,晶胞参数为a = 7.9479(3) Å,b = 8.8239(4) Å,c = 14.1708(6) Å,α = 81.431(4) o,β = 85.810(3) o,γ = 67.237(4)o。其结构是由苯并咪唑并嘧啶酮三个杂环构成,其中N3是苯并咪唑环上的N原子,另一个N1来自嘧啶酮的N原子,该六元环与苯并咪唑环共平面,通过这个三并环的13个环上的原子的最小二乘面的距离最长的是N2(0.26 Å)。C1‑O1键长为1.216(3) Å,表明为C=O,且键角O1‑C1‑N2 (119.04(19)˚), O1‑C1‑N2 (125.44(19)˚),和N1‑C1‑N2 (115.44(17)˚)之和为359.9˚,表明C1为sp2杂化。六元环中的4个C‑N键长介于C‑N单键和双键之间,而且两个C‑C键长介于C‑C单键和双键之间,表明键长平均化。[0013]图2为化合物1的热重图,化合物1的晶体在225℃才开始失重,证明没有客体分子的存在,烧至600℃失重57% 左右,证明化合物1的稳定性。[0014]图4为化合物1的XPS图,判定Fe的价态为正二价。[0015]图5为化合物L1的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图。m/z在330.1334 处的峰归属为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L‑FeCl2+H]+。

[0016]图6为化合物1的红外光谱谱图,C=O的伸缩振动峰在1715 cm‑1,N‑CH3的伸缩振动峰在1426 cm‑1。

4

CN 112574219 A[0017]

说 明 书

3/4页

图7 为该化合物1的生成机理图,通过控制实验分离得到中间体a‑2和f,并获得了

晶体结构,高分辨质谱跟踪捕捉到了中间体a‑2、e、f、g。基于此,反应可能的路径是,a‑1与Fe3+配位得到a‑2,脱水得到c, c与b反应经d得到e,空气氧化e得到f,然后发生酰基取代得到化合物1和g。

[0018]将制备得到的化合物1溶解于二氯甲烷,加入饱和硫化钠甲醇溶液,搅拌3 小时,过滤、浓缩、重结晶得到如下化合物:5‑甲基‑3‑(1‑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苯并[4,5]咪唑并[1,2‑c]嘧啶‑1(5H)‑酮,

[0019]

实施例2:

发明人通过改变原料,制备得到了系列苯并咪唑并嘧啶酮衍生物铁配合物,具体

见表1所示。

[0020]

实验测试部分:1. 化合物的结构图:化合物1的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在Rigaku R‑AXIS SPIDER IP 

diffractometer单晶衍射仪上进行(CuKα , λ = 1.54184 Å)。[0021]2. 热重图:室温下称取6 mg的L,在Netzsch TG209F3上进行L热稳定测试,其中加

5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4/4页

热区间为30‑800 oC,升温速率为10 oC/min,氮气流速为15 mL/min。[0022]3. 粉末衍射(P XRD)图:粉末X射线衍射是在Rigaku Smart Lab3KW衍射仪上进行的,采用的是铜钯并以5 o/min的扫数在2θ 范围为3‑65o之间进行测试。[0023]4. XPS图:取15.0 mg的L在单色全X‑射线源在Escalab250Xi上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0024]5. 高分辨质谱图:室温下,取1颗单晶溶于色谱级乙腈中,在Thermo Exactive Plus ESI‑MS 上进行阳离子模式下的数据采集。[0025]6. 红外光谱:室温下,在Bruker FTIR spectrophotometer上进行L的红外测试,取0.1 mg的L制成KBr压片,测试范围为4000‑400 cm‑1。

6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图2

7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3

图4

8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5

图6

9

CN 112574219 A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7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