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三篇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第一章 习惯决定人生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老师.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第,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一直伴随人的一生.儿童习惯养成训练是否有规律可循?应该怎样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热门话题加以阐释.
第一节 习惯是什么
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怎样形成的吗?
这要从古罗马说起了…
在古罗马时期,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因此,罗马人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而在当时,罗马统治整个欧洲,甚至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因此,英国马路撤迹的宽度自然也成了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任何其他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使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美国传统词典》是这样定义“习惯”的:
1. 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2. 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3. 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我们的终生伴侣,是最好的帮手,它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负担。它会推着我们前进,也可以拖累我们直至失败。
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
驾驭人生,驾驭习惯,让我们先来做习惯的主人。让好习惯带我们走向成功,千万不要让坏习惯带我们走向深渊!
第二节 习惯支配人的一生
习惯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配于人的一生。在生理上,它是一种动力定型,在心理上,它是一种内心需要,它是人的身心渴望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反映。习惯也是一个人素质的充分体现。人的内在品质(如道德、品德、思想、学时、作风、个性、爱好等)始终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动作、语言顽强地加以表现。
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得曾经留下一句名言,大意是人们反复做什么事情,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成天在工厂里的铣床上干活,只要做到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铣工;成天在土地上劳作,就会成为种地的老把式;成天与书本打交道,在实验室里忙碌,就会成为科学家。一个青年,若整天游手好闲,专门在车站、码头、大街或公共汽车上偷别人东西,就会论为惯偷;相反,若从小就处处为他人着想,天天做好事,就会成为新生代的活雷锋。
由此看来,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是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按照一个人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把习惯分成好习惯与坏习惯。
习惯具有时代特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收录机、电视机等尚未普及,更无什么VCD、DVD和电脑。因此,在那个时代的孩子就没有着迷于视听和打电子游戏等习惯。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电视、电脑普及了,现在各地少年儿童迷恋电视、电脑,尤其是打电子游戏已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此,国家不得不专门立法予以规范和约束。
第三节 好习惯主宰孩子的一生
良好习惯之所以能主宰孩子一生,关键在于它影响智商和情商。
智商即智力商数(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是测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智商除了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DNA)以外,还与后天的训练密切相关。《爱因斯坦的板凳》和《伤仲永》两个小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情商是情感智力商数的简称。它包含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如一个人的爱心、同情心、
执著的进取心、坚强不屈的性格、坚忍不拔、百折不饶的毅力、持之以恒的自信心和决心、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自觉的责任感、融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合作意识等,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决定着人生的前程。
一个正常人的智商差异是很有限的,但不同的人们在情感上的千差万别却可以是无限的。事实证明,情感越丰富的人,心理空间余地越大,感动的角度越多,探求问题越细腻、越全面、越深刻、内在潜能的释放量也就越大。一句话,心理越健康,事业就越容易成功。所以,情感是调动人的智力因素的根本动力。
儿童时期既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情感能力发展最旺盛、最直接、最全面的时期,只要通过正确方法进行训练,让他们养成很多良好习惯,就可以使他们具有健全的、独特的个性情感,改变和提高情商,让智慧与成就自然而然地活跃在他们的心中和手中。
其次,习惯主宰着孩子,因而也主宰着家庭的幸福。孩子从小养成勤奋、好学、朴素、节约、不乱花钱、不与有钱人家的子女攀比等好习惯,将使父母减少很多烦恼,有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勤工俭学,自力更生,自己挣生活费(更有自己挣学费的),这就大大减轻了父母的负担,节省了开支。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未来推销员、医生、律师或是政府高官的影子;哪怕只是一句话,我们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褶子一样,人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被塑造成型就很难改变。
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
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习惯=环境影响+反复练习。在美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多萝西.洛.洛尔特的教育诗是这样的:
人是这样成长的
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挑剔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吹毛求疵谴责他人;
一个孩子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争斗和反抗;
一个孩子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忧虑害怕;
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怜悯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自哀自怨;
一个孩子在充满嫉妒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贪得无厌;
一个孩子在充满耻辱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自觉有罪;
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
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自信;
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
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
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接受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这个世界;
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确定目标;
一个孩子在充满分享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慷慨;
一个孩子在充满公正诚实境中成长,他学会了正义真理;
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信任他人;
一个孩子在充满友善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这世界是好地方;
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宁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平静地生活。
良好习惯养成训练的关键时期是0~12岁,在此期间如果形成不良好的习惯,到初中、高中要想改变就很困难了。
第三章
学会学习
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不会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 ——多萝茜.D.比林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人类的知识总量正呈几何
级数增长,每过五到十年,知识的总量就会翻一翻。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全世界都在争论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孩子该学会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什么?对孩子的一生而言,最重要的科目是学会学习。这正如中国古代圣贤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家没学到。”这句话说得很明白:每一个人天天都应该学习,一辈子都得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现代人更有学不完的知识。儿童是新世纪的主人,要肩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更要努力学习、虚心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现在不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人,就是21世纪的“文盲”,必将成为最没出息、最贫穷的人。学习知识无外乎是从书本上学和实践中学两种形式。二者必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否则,不是无用的书呆子,就是盲目的实用主义者。少年儿童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
学好书本知识并不难,关键在于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动口就是多读和多说,要求读通顺、读准确、读懂、读出感情,诗词或精品文章还要背诵。学会说话就是善于与人交谈、讨论、说话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意思明白、措词准确、语气感人。动手就是亲自去实践。做作业、画画、手工劳作、办板报、布置教室、做实验、采集标本、收集信息等都是动手的训练方法。动脑,就是开动脑筋,遇到困难和难题,不回避,不畏惧,也不依赖父母和老师,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天不说口生,三天不写手生,脑子越用越灵。动口、动手、动脑应该坚持天天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