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力矩作用下薄壁梁变形的数值分析

双力矩作用下薄壁梁变形的数值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24卷第3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Vo1.24 No.3 2014年6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June 2014 双力矩作用下薄壁梁变形的数值分析 张年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广东茂名25000) 摘要:采用有限元实体单元,分析了薄壁截面悬臂梁在双力矩作用下的截面内变形。数值分析表明:开口截面在双力矩的 作用下,截面以旋转变形为主,截面内的相对变形很小,与符拉索夫薄壁梁理论的“刚周边假定”吻合,符拉索夫的理论结果 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闭口截面在双力矩的作用下,以截面内的相对变形为主,截面的旋转较小,薄壁梁理论的“刚周边”假 定与数值分析结果有出入。 关键词:双力矩;薄壁梁;闭口薄壁截面;开口薄壁截面 中图分类号:TU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562(2014)03一OO66—04 0 引言 薄壁梁通常分为开口薄壁梁和闭口薄壁梁,这两种截面梁在钢结构中应用广泛。通常薄壁梁截面内 有双力矩和弯扭力矩…(warping torque);若截面内没有这两种内力,薄壁梁的分析完全可采用空间梁的分 析理论。按照薄壁梁理论,开口截面的弯扭力矩主要由沿壁厚均匀分布的剪力流产生,实际上空间梁理论 也存在这种内力,当在偏心(剪心)荷载作用下,截面内有可能产生这种扭矩,因而弯扭力矩并不是薄壁梁 理论所特有的内力,分析中是否考虑双力矩是薄壁梁和空间梁的主要区别。 开口截面薄壁梁通常采用符拉索夫薄壁梁理论 分析,闭口截面通常采用乌曼斯基的扭转理论… 和Benscoter的闭口薄壁截面_3 扭转理论。符拉索夫薄壁梁理论_1]采用如下假定:(1)截面轮廓线在其自身 平面内保持刚性,即采用了刚周边假定;(2)杆件中面上的剪应变位零。乌曼斯基的扭转理论_ 1J,采用了符 拉索夫的第(1)条假定,考虑了由于剪切导致的中面上的剪应变。符拉索夫_2 给出了开口薄壁梁在偏心荷 载作用下的截面内实验结果,符拉索夫薄壁梁理论和实验结果非常吻合;由于双力矩的加载模拟装置相对 困难,作者还没见到在双力矩作用下的实验分析结果。 薄壁梁理论和空间梁理论最主要的区别是分析中是否考虑双力矩作用,本文拟借助有限元数值分析 方法,研究了薄壁梁作用双力矩作用下的截面变形。根据圣维南原理,内力和力矩相同的情形下,薄壁梁 不同支座,仅对靠近支座局部范围内的杆件截面有影响,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主要分析悬臂梁在自由端作 用双力矩,研究距自由端一定距离的薄壁梁截面的变形情况。 1截面变形的描述 经典的空间梁理论和薄壁梁理论,都采用了刚性截面或者刚周边的假定,截面的转动通常用转角来描 述变化变形在扭矩作用下,如图1中的a、b所示。若假定截面绕形心转动,图1中的b截面在小转动的情 形下,截面上各个点的位移与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为 =一 ,u =0x (1) 分析中,若采用弹性截面假定,即允许截面内各点之间产生相对变形,此时截面根据加载情形可能产 生多种变形,考虑简单的剪切变形,即截面内所有点的切应变完全相同,对于图1c、1d所示各点位移与点 收稿日期:2014—04—24;修回日期:2014—05—10 作者简介:张年文(1971一),男,湖北宣恩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结构稳定的研究。 第3期 张年文:双力矩作用下薄壁梁变形的数值分析 67 坐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 ,“y=蛾 (2) Y ’。I_上 —'1 /l■ j 壤 a刚性截面变形前 b刚性截面变形后 c弹性截面变形前d弹性截面变形后 图1截面变形示意图 截面内的变形,还可能产生如下位移 (3) 或者 (4) 式(1)一(4)中,没有考虑截面内的点( ,Y)沿梁纵轴即z向位移。 本文分析中,采用式(1)的 和式(2)一(4)中的 、 和乒描述截面改变, 描述截面旋转, 、 和j5 描述截面内的剪切变形。 2截面变形参数计算 本文拟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实体单元模拟薄壁梁截面的变形。图1中,截面内有 个节点,第i 个节点的位移可表示为 和 ,则截面内的平均位移可表示为 = 1 n , = 1 蚤 (5) 本文分析中,仅考虑截面的旋转和剪切变形,因而可忽略截面内各个点的平移,对截面内各点位移采 用如下变形 = 一 , = 一 (6) 则 聋ul=I 1 备( l  一 )=0, I=I l=蚤( l  一 )=0 (7) 分析中采用最ij,,-乘法计算截面内的转角,有限元计算得到的位移与式(1)计算得到位移的残差平方 和为 S =荟(l=l  + ) +荟(I=l  一 ) (8) 式(8)中, 为变量,取极值可得 ( ∥i一 y ) (9) ( +Y ) 同理可得 == 繁 _l—( ——+ 一,Y )  = ; 卜, = 紫卜 (10) 式中: 、 和 均描述截面内的剪切变形。三个量中,取残差最小的一个量描述截面的变形。 式(8)的残差为有量纲的数值,为了便于比较,将 、 的残差做如下处理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 + ) +( 一 )¨ (u +u ) 2014拄 [( 一0x ) ] (u +u ) 同理可得,截面其他2个参数 的相对残差为 善[( 一 )。+“ ] (u +M ) 3数值分析 [u +( 一 i) ] 善(u +u ) (12) 本文分析采用图2所示的计算简图,杆件为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弹性模量E=206×l03 N/r・1rIl2,剪变 模量G=79×l03 N/mlIl2,在悬臂梁的悬臂端施加双 力矩。双力矩由悬臂端截面节点的集中力形成。为 了防止悬臂端引起较大局部变形,分析中在悬臂端 弹性模量 =206×10 N/mm 剪变模量G=79×1o3 N/mm ..—卜一J Y 牢固黏贴薄薄的实心板,板的大小与截面轮廓线相 同,厚度为1 ml/l,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剪变模量分别 为梁的1 000倍。悬臂梁为等截面直杆。 l ———— Z 图2数值分析模型 本文分析了2个算例,分别为图3a和图3c所示的2种截面,在悬臂端作用图3b和图3d所示的压力。 有限元分析中采用实体单元,截面上的压力根据作用的面积,换算成集中力作用到节点上。 l 图3薄壁梁截面及加栽 2个算例都采用SOLID45实体单元,单元大小为1 nirn×1 mill×1 I/Lrn。沿杆长每50 ITl/n取一个截面, 对截面上所有节点的位移按式(9)和式(10)计算截面扭转和截面变形参数,计算结果见图4,图4还给出了 按式(11)或式(12)计算的位移残差。 1.0 0.9 1.0 0.8 0・7 0.6 0.5 甚0.9 0.8 0.7 0.6 0.5 O-4 0.3 0.2 0.1 0.4 0.3 0.2 O.1 O.0 0.0 O.O O.1 O.2 O_3 0.4 0.5 0.6 0.7 0.8 0.9 1.O b z/l 图4双力矩作用下沿杆件长度方向的截面变形及误差 图3a中的截面在图36的双力矩作用下,按式(10)计算得到的2个截面变形参数,以 位移残差最 小,因而变形参数取 。从图40可看出,各截面转角 与截面变形参数 近似相等,由转角 得到的位 第3期 张年文:双力矩作用下薄壁梁变形的数值分析 69 移残差很小,按式(11)计算的如值,最大1%左右,绝大部分截面的 值不到0.5%;由截面变形参数 计 算得到的位移残差很大,按式(12)计算的 值,最大为19%,绝大部分截面的s。值在10.5%左右;因而槽 形薄壁截面在双力矩作用下,截面变化以截面旋转为主,截面内相对变形较小,有限元软件分析得到的截 面变形图(见图5a,该图为z=2 150 mm处截面的变形图)也说明了这点。 图40给出了符拉索夫理论得出的悬臂梁截面转角沿杆长变化图,从图上可看出符拉索夫薄壁梁理 论得出的截面转角沿杆长变化与数值分析结果吻合。 图3c中的闭口矩形截面在图3b的双力矩作用下,按式(10)计算得到的3个截面变形参数,以‘lJ位移 残差最小,因而变形参数取‘II。图4b给出了矩形闭1:3薄壁截面在双力矩作用下的各个截面变化参数即相 应的位移残差。由转角0得到的位移残差很大,各个截面按式(11)计算的 值在70%左右,最大的so值 接近100%,最小的s 值达到45%,因而用截面旋转 模拟截面的变化,误差很大。图4b中还给出了根据 ‘;,值与式(11)类似计算得到的位移残差 值,从图 上可看出残差s值大部分截面不到2.5%,极少数截 面的位移残差达到10%和20%,截面变形参数‘』J较 好的模拟了截面变形情况。因而矩形闭口薄壁截面 梁在双力矩的作用下,截面变形以截面内的相对变 形为主,而截面绕某一点的旋转并不是主要的变形, 有限元分析的截面变形图(见图5b,Z=1 400 mlTl处 a薄壁槽形开口截面 b薄壁矩形闭口截面 截面的变形图)也验证了这一点。 图5双力矩作用下的截面变形图 4结论 经过本文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薄壁开口截面梁在双力矩的作用下,截面的变形以旋转为主,截面 内的变形很小,这与符拉索夫薄壁梁理论的刚周边假定吻合,符拉索夫薄壁梁理论给出的截面转角沿杆长 的变化情况与数值分析符合很好;薄壁闭口截面梁在双力矩的作用下,截面的变形以截面内的相对变形为 主,而截面旋转相对较小,乌曼斯基薄壁闭口截面梁理论的“刚周边”假定与数值分析有出入。 [参考文献] [1]包世华,周坚.薄壁杆件结构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VllilSOV V z.Thin—walled elastic beams[M].Jcnlsalem-,Israel Program for Scientiifc Translation,1961. [3]Bemcoter s U.A Theory ofTorsion Bending for Nuhicell Beams[J].Journal of Applied l ̄lechanics,1954,21(1):25—34 Numerical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for Thin——walled Beams Acted br Bimoments ZHANG Nianwe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l ̄laoming 525000,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solid elements offinite element methods,the deformations ofthe CrOS¥一8eelJons for thin—walled cantilever beams a analyzed by the application ofbimoments at the free end.皿l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for the open thin—walled beam acted by bi- moment,the deformation of CrOftS—section is the rotation of the cross—seedon,and the relative deformation of the cro88一section is very small,which accords with Vlasov’s rigia Contour assumption,and numerical results e well with the Vlasov’s ̄eoretieal results.For dosed thin—walled csntil ̄ver beam acted by bimoments at the free end.most ofthe deformation for Cl'Ofl8一section i8 distortion ofthe C1"0S8 一section,and the rotation of CROSS一8 ̄ction is small,and the assumption of ri d contour is not true from the numerical results. 1 ey words ̄Bimoment;Thin—walled beam;Open thin—walled CROSS section;Closed thin—walled cro68 section (责任编辑:骆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