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开题报告】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开题报告】

来源:化拓教育网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

张炜无疑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1986年,年仅31岁的张炜, 一举推出了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古船》。作品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2 0世纪下半叶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地勾勒出了一批性格各异,在苦难中挣扎、蜕变、走向新生的灵魂。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关注。(《古船》的起点很高,对于张炜来说,他的创作显然面临着超越自我的严重考验。此后,他接连推出了《九月寓言》、《柏慧》、《 家族》、《外省书》、《丑行或浪漫》等佳作。每部小说竟都有新的思想深度, 新的艺术发现,并在评论界继续引起着较强烈的反响。像张炜这样长期保持创作活力,不断突破自己的作家在当代文坛并不多见。

张炜早期的创作描写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这或许就是他从土地中所得。

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融入野地”是他设计的一条理想之路。

数十年来,张炜的作品始终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点。《古船》、《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家族》、《我的田园》、《西郊》、《怀念与追记》等,就像一个个长短高低的乐音,考验着人们品读的智慧。每一声

都是山崩水响,却又莫衷一是。言及文学创作,张炜说它“像是在写一封长信,它没有地址,没有规定的里程,只有遥远的投递、叩问和寻找。”

在他的史诗般的作品中,感情的勃发,诗性的潺潺流动,展现了他的作品与其他写“史”的小说的不同之处,显示着他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

《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对于极左路线、封建糟粕是怎样地与人性恶结合,干扰着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土改复查中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冲突、流血,张炜不惮于作真实的揭示。赵炳形象当代形态上的典型意义因而生成。当代农村,封建阶级已被消灭,旧的所有制形式已不存在,它们会不会死灰复燃?还有没有有继承人?会不会借其他面目继续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还会不会有赵炳第二,赵炳第三?鬼影似的二槐——赵多多第二,不是已经开始作恶了吗?洼狸人什么时候才能不迷信那些貌似权威的东西?压在民族身上的历史因袭何时能够摆脱?走向未来的坚实的起点在哪里?追问中,《古船》沉郁厚重因而产生。

老隋家的长子隋抱朴可以说是作家人格理想的化身,在作品中代作者立言。他象历史铸造的一座苦难的雕像,在孤独中细品着痛苦。抱朴痛苦的精神探索历程,是《古船》的中轴线。他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他的经历、情感、思想、理想,在作品十六至十八章中以兄弟夜谈的形式,传达给了读者。那是一段控诉人类苦难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文字。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民族资本家的长子,抱朴本性善良正直,幼年即从父亲受到良好的儒、道互补的文化的传统教育,铭记“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不料先见父亲血尽而逝,又当场目睹继母服毒的惨怖,新旧交替时代历史的血泪,家族的不幸沉积在他的心底;现实的风浪又不断地搅起他内心的波澜,把他不愿意想起的那些一遍遍地催醒,他成为历史负重与现实不幸的结合部。长期的苦难经历,以及身为老隋家人的原罪感,使他心事浩茫,兼忧天下,自我压抑、自我反省。他在沉重的家族原罪感和现实恶势力的压迫双重压抑下,沉默沉思在老磨屋里。这是张炜最擅长塑造的一类农村知识分子形象:他思考着自己的苦难,家族的苦难,镇子的苦难,历史的苦难,他决不狭隘,象脚下的大地一样,沉实厚重极具包容性。他反复读着一本书,赞扬着一本书,接过了一本书:即《天问》、《航海

针经》、《党宣言》。抱朴的痛苦、焦灼、忏悔、自省代表着一代人的选择:“人啊,该好好寻思人”;粉丝大厂是“大家的,再别让哪一个狠性子的夺走!千万!千万!”他为任何形式的剥削焦灼不安,灿烂的理想之光从艰难痛苦的思索叩问中升腾:人道主义的理性之光、马克思主放全人类的理想成为抱朴进行新的人生选择的标尺,使得他对个人和社会进程的思考得以摆脱“原罪”的囚笼,找到了通往自由之路:“要紧的是和镇上人在一起”。抱朴走出老磨屋,担任粉丝大厂经理的结局,是张炜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年轻的作者对未来持有的是年轻人特有的乐观——他相信着并寄希望于人类理性的胜利,人道主义的胜利。

抱朴从畏世、出世,到原罪、反省,到终于选择了入世,有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不可否认是一次个性的释放,也是儒家的积极面的发扬。虽然抱朴生于民族资本家家庭,但这是一个长期定居在中国农村、从事工商业仅二十余年的家庭,隋迎之对幼子进行的仍是“仁义”、“爱人”的传统启蒙教育,后来又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了抱朴的民本思想和传统义利观念的形成。抱朴重义轻利,绝少私欲。儒家思想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对抱朴的影响是双重的:他曾一味的隐忍沉默,独善其身,目睹洼狸人的苦难而懦于行动,不仅给他自己、给小葵、给闹闹带来痛苦,也延续了洼狸人早该结束的苦难;只有在付出太多代价之后,他才在危难时刻接过粉丝大厂经理的担子(对赵多多、见素而言是权利,而对抱朴而言,则是一付重担,他终于义无返顾地替洼狸镇挑起这副重担来了),实行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作家刻意将抱朴的隐忍与见素的勇于行动相对照,对这个永远想好了再做的岁月沉思者敲响了边鼓。

如果说儒家文化给了抱朴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则是抱朴能超越个体苦难、家族遭遇而关注整个镇子的不幸、镇子的命运,思考触及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从而摆脱朴讷而振作的最主要动力。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集体主义、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理想社会状态等思想,都被抱朴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吸收。即使不能说抱朴是一个主义者,但他的价值观念、人生取舍的许多标尺,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致的。

作家显然是有意将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隋见素作为抱朴的参照性人物来塑造的。见素身上流淌着母亲茴子不可征服的血液。作为个性极强的资产阶级女性,

茴子的阶级意识和怨毒的仇恨、凛然的尊严感和惊人的意志,使她从容地选择了抵抗与:既然现实不能服从她的意志,那么,她也绝不让她的意志屈从于现实。作家对见素身上燃烧的抗暴的人类激情,看准目标勇于行动的勇猛个性,生命高扬于搏击而凋谢于失败的悲壮历程,给予了热烈的赞美。对见素的热情、进取、抗争、开拓的肯定也就是对不必再低头俯首、委曲求全的时代的肯定、歌颂。 见素的反抗是猛烈的,但同时却也是终究不可能有前途的。他执拗地认为粉丝大厂应该姓隋,并且为此进行了直线曲线的斗争。强烈的复仇欲望,使他要以“倒缸”为代价为赵多多制造危机,他阻挠李知常对旧的生产设备进行改进,尤其当他责备抱朴“为赵多多”扶缸而发生兄弟间的冲突时,当他算帐时有些想法与赵多多不谋而合时,当他竟至于同意联合赵炳与抱朴对抗时,他的失败已经注定了。他果敢、干练、有胆魄,本来可以构成对旧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威慑与冲击,但他以恶抗恶,只圉于对个人遭遇与家族苦难的咀嚼,过于看重隋姓的荣辱,过于沉溺于重振家风的旧式幻想,过于不了解历史的运行规律,这使他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行不通的路。而对见素的失败及重病、生死难卜结局的安排,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价值观、道德观的态度。

另外,抱朴与见素的比照,更主要地表现在现代物质文明进程中的负面效应上。现代文明进程往往与道德的进步背道而驰。理性的觉醒带来精神的孤独,感性的催醒了情欲的放纵,商品经济活跃却令人情冷酷,金钱的杠杆作用伴随着金钱的腐蚀作用,矛盾遍及方方面面,无法回避。大喜几乎为此送掉年轻的生命,见素差点与赵炳联手,而抱朴之所以最终拿起了算盘,与父亲算了同一笔帐,正因他要反复衡量这人生的利弊、得失、苦乐、善恶。作品内在的悲剧美在矛盾人生中悲壮地升腾。

总之,与前期短篇小说相比,《古船》沉郁厚重,冷静的理性叙述与剖析代替了单纯的诗性发言,而又少有后来创作中的长篇心灵倾诉的说教嫌疑,所以,《古船》一直以来被许多评论认为是张炜最好的作品。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张炜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家。整体观照张炜在新

时期与社会转型期的小说创作,浪漫主义情怀这个精神脉络与审美趋向贯穿于小说文本之中。他在心灵的野地默默跋涉,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耕耘,在抒情的优美里表现愤怒与反抗、思索与超越,给喧嚣的文坛贡献了源于生命的热情和浪漫。他的作品难以归入某一流派却以强大的独特性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张炜的前后小说创作中,风格与题材几次发生明显重大变化,然而深研其创作中的主题形态、人物形象与诗学诉求,我们能发现其创作中的精神脉络和审美追求却一以贯之:“浪漫主义情怀”始终贯穿于小说创作中,从而形成“野地的诗性构建,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浪漫主义情怀”愈来愈成为张炜生命感受核心的内容。罗成琰曾概括出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大特征,即主观性、个人性、自然性。李庆本也认为,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立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可以说,主情性、对抗性、回归自然、追求自由、超越自我、寻找精神家园、追求神秘神奇这些浪漫主义最基本的要素都体现在张炜的小说创作之中。在对张炜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关注当代又超越当代,表现出对民族、对人类终极意义的追问与关怀。在浪漫旅途上的奔跑中,张炜不断探寻理想的人生境界,不断实现自己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张炜的创作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与外国文学隔膜。张炜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创作中留下了神似的痕迹。他曾经说:“创作初期受俄罗斯文学影响较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是屠格涅夫。这些在较早的短篇中表现得明显。后来接受了美洲、拉丁美洲作家的影响,如美国的海明威、福克纳、杰克·伦敦、索尔·贝娄,还有后来的马尔克斯、略萨等等。欧洲作家南果等也读得比较多。总之前二三十年吞食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因此,有论者指出,他对大自然的礼赞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托尔斯泰则启发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内蕴丰厚的大家;他对硬汉性格的塑造透着海明威的神韵;而《九月寓言》中神奇的现实又令人想起马尔克斯。

总之,张炜的小说创作是一时难以言尽的,同时张炜的文化立场又是富于变化的,这也是文坛持久关注张炜的原因之一。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基本内容

1、首先是关注《古船》这部作品的诞生及时代意义,尝试从家族小说的高度、文化寻根的高度去发掘该小说的意义。还有就是对这部小说中的道家意蕴的阐释,追寻作品基本内容之外的那层意蕴。

2、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对几组“二极化”、对应关系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如善与恶的人物形象的设置:随抱朴、隋含章与赵多多、赵炳之间的对照是无论如何都要论及的,但具体论述起来我觉得还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毕竟“善与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说得清楚的;再比如积极进取与消极避世人物性格的设置:随抱朴与隋见素两兄弟之间截然不同的性格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古船》的整体走向,抱朴的隐忍、见素的激进,一个如同温水,一个如沸泉,正是在这两股不同的性格力量之中诞生了许多令人扼腕不已的悲剧故事;当然还可以以“隋”、“赵”、“李”三个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围绕“洼狸镇”这个整体而存在的,也是《古船》之所以会显得有血有肉的重要因素。

3、通过对小说人物谱的重点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道家的自然无为的人生理想,从而回到标题“见素抱朴”,或许作者张炜本意也并非如此,但在我看来,这之间必然有着联系,而抱朴最后接手洼狸粉丝厂似乎也向我们表明,“清心寡欲”也好,“积极进取”也罢,只要是能问心无愧的去做,并不与“无为而治”完完全全是违背的。整部作品中作者所寄予的情感是该小说的核心部分,即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中蕴含了哪些人生理想,不能单纯以喜欢或厌恶去评判。就如论及“四爷爷”赵炳与含章的关系,作者的态度显然是复杂的。如何抓住蕴含在人物形象上的那条主线才是最关键的。 (二)研究方法

1,整体观照,从宏观的角度切入选题,把作家个体、作品本身与时代紧密结合,从而今年避免视野的狭窄性。

2,讲事实,重材料,尽可能多地掌握原始资料,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赏析,争取得出全面而不失准确性的结论。

3,总结归纳,大阅读文献,特别是近三年来的文献,看自己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所在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并尽力做出自己的特色。

(三)预期目标

通过全面的阅读与文本分析,准确把握好作者的蕴涵在《古船》各色人物身上的潜在意义;明确把握其人性的“善”与“恶”的划分及由此而引发的小说人物的两极化设置;最终揭示涵于作品之中的那种自然无为的人生理想。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1、第一阶段 2010年6月——9月

内容:确定论文题目,阅读相关作品和专著,与导师进行交流。 2、第二阶段 2010年10月——11月

内容:结合前一阶段实际情况完成论文综述与开题报告,必要处与导师协商并进行适当修改。

3、第三阶段 2010年12月——2011年2月

内容: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 4、第四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5月

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并进行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

[1] 张炜:《张炜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 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北京第1版。 [3] 王庆生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刘子杰:《张炜小说中的民间道德及其文学性意义》,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 韩高峰:《民间文化的多态呈现——论张炜〈古船〉中的民间文化形态》,咯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 张昭兵:《承担、逆行、重建、放逐——张炜乡土小说诗性追逐四部曲》,《阴山学刊》2008年第6期。

[7] 张卫中:《论张炜小说中的道家精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 王辉:《纯然与超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9] 龙颖:《在浪漫旅途上的奔跑——张炜小说创作论》,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0] 李庆奉:《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嬗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1] 姜智芹:《张炜与外国文学》,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2]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