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通过一个平凡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上半叶的深刻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也传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
全书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核心。他出身于贫苦农家,在家族中排行第二,负责照顾兄弟姐妹。在福贵年轻时,他的父亲为了还债自杀,母亲也不久后死去,兄弟姐妹们也一一离去。福贵在磨难中求生存,在修改自己的生存方式中,他有一种原始的智慧和彻底的清醒。他和妻子自力更生,两个人一起养活他兄弟的女儿和妻子的妹妹。当大饥荒爆发时,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他用剩下的稻草卖给饥民,为亲人挣取了第一桶金;等到有一天妻子带着浩然长大离开时,他感到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孤独。
他的生活中不仅有苦难,也有真情。他和他的妻子相互慰藉,相互扶持。他会在心灵的角落里深咀嚼人间恩愛, 春夜、晴日、长堤,手牵着手慢慢地走。 他们的这种恩愛不仅仅是夫妻之情,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之情,他们为自己的子弟孤儿们负责,为自己的亲戚报恩。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和意象的使用。比如“倒扣的菜碗”形象,代表着人类的命运;雾霾笼罩的环境,代表着灰色氛围;血水淋漓的屠场,代表着暴力和残忍;八岁的浩然,带着“新郎”一样的面罩,代表着幼儿的无辜。
总的来说,《活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所呈现的人情世故而不失真情实感, 它在讲述一个全民性的悲剧时不落俗套,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即人们都要活下去,不管生命多么痛苦艰辛。书中表述了反抗命运并不意味着反抗社会或,反而意味着发现能力、愈发亲近和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