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 第33卷第4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pr.2014 V0l_33 No.4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4.04.071 小议日语谚语的不可译性 马安东,胡海瑛 (浙江大学,杭州310058) 摘要:中外文互译涉及社会文化、习俗等领域时,多见译不迭全意,甚或不可译现象。而互译之目的,不外乎 在于将不可译变通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译出原文,以实现原文作者力图达到的语境效果。基于此,结合日语谚语翻 译实践中的相关经验就其不可译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日语谚语;不可译性;语境 中图分类号:H3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4—0165-02 由于日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存在着本质特征差 异,而日汉民族又有其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双重 除去依其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的成语之外,更有大量的 谚语是借自或译自汉语成语的。一般出自古文献,典(掌) 故及传说,尤以源自中国的古文献者居多。观其语言形态, 亦显汉语词汇这一特征。形成于市井性语言表述,源自本民 族独特的生活经验与观察。日语谚语呈现日语构成的这一 障碍导致可译性限度的存在。本文将结合日语谚语翻译实 践中的相关经验,就其不可译性进行初步的探讨。笔者认 为,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译者可以尽量实现原文作者 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 交流。 ,可以逾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 特征,使得其中有~部分谚语在语言构成上尤其呈现纯民族 性成分,其形态呈较强的独特性及不易互通性。而这些谚语 恰恰又是日本民族、日本语言中经年而成的,又是其国人喜 用的。因此,这些正是日汉互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无以逃避, 又恰恰是极多遇到的难点所在。 如:日文:团栗 背比 J 译成中文:半斤八两 不可译变通为可译,可以有效地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 虽然中日两国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语言文字都 属于汉字圈,日汉翻译可能看起来简单。但是,正是日汉这 两种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其可译性 限度是客观存在的。以我们熟悉的谚语为例,谚语浓缩了社 会、文化、理念等等诸多的人文要素,又具有因时间、场合、事 因、使用者等的不同而各异的特征。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历史 背景、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以及很多中日语言习惯和日文 汉字的使用等原因,事实上中日两国谚语之间既有相似性, 日文:猿屯木加岛落与否 译成中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显而易见,此等译法,虽然达成了用A语言表述B语言 的语意,也转述出了原语的语义,但所谓语境及原语的本来 意义,在此是无以表达出来的。 又有较大差异,导致谚语的翻译比其他文体更难。有时为了 更好地复现原文的艺术内容,经常顾及不到作者的思想内容 和原作的语言环境,使翻译工作者颇感困惑。另外,由于中 而另外一部分日语谚语中纯民族性的成分,更是无法用 中文译出的。 如:日文:朝饭c二加c于汁c土貌不孝 日两种语言的渊源关系,两者间有着许多互补性和易互换性 的语言现象的存在。这种过于亲密的互借互补因素的存在, 给它们之间的互译工作带来了不同于其他两种语言互译时 会遇到的困难。 这是无法译成中文的。一碗白饭、一碗酱汤式的早饭, 似乎不异于同以米饭为主食的部分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但这 又怎与“不孝”相联?原来,在日本人看来,这种吃法,是因 为儿辈睡懒觉,没有时间,就将汤倒入饭中吃下,实为不孝。 反之,如在中国,是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人子者须得 让我们着重讨论一下日语谚语中译的不可译性现象。 谚语的表象和内涵的丰富性和成熟性,是任何一个完整 语言都可见到的。这充分体现出该语言的文化以及社会的 沉淀及其在人际交流中的存在意义。而通观日语语言构成, 收稿日期:2014—03—12 传宗接代方为孝。两者相去甚远。 又如: 作者简介:马安东(1953一),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从事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胡海瑛(1968一),女,浙江舟山人,讲师, 从事中日文学对比研究。 一165— 日文:弘法l:-屯箪 误I) 在日本,弘法是(书法的)“笔圣”。言笔圣出笔误,自然 还有一种解决的办法,是否可以考虑用更直接表述的方 式译出(即:硬译)。 先看例子。如: 中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是一个好警句,但弘法乃何许人也?国人难知,所以这个也 属于译不成中文之类的。 再看: 日文试译:知患者 屯千c二一一) 考之损 功j南为 乃弓 日文:猿屯木加 落 弓 中文试译:猿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 日文:带l二短L襻I:畏L 一块丝(布)料,用来做和服腰带太短,用来做(勾起上 衣袖的)扎带又过长。意思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反观中 文,因为没有这个“襻(允亨孝)”的可对译词,无可译。 试着对以上例句做个分析,日文是从观察橡子(团栗) 大小出发,言其无“比肩”之必要;汉语成语的“半斤八两”, 可以认为,以上的互译句式,虽有异于原语,但较直接地 搬用过来,因其转述的内容,也是可以为阅读者(听者)接受 的,只是失去了那份独有的民族性。从翻译目标的尽可能达 成原意充分再现意义上讲,此类翻译方法,仍未能充分地表 现原语的意境美和语形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总之, 与翻译工作要遵循的诸原则一致,谚语的翻译也以尽可能地 贴近原文固有内涵为好。此外,中国人和日本人因文化教养 各异,翻译时以直译为好,还是以意译为佳,这也是个技巧问 题。只要不破坏翻译须达意的大原则。意译时,既接近原语 因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八两自为半斤。中文讲智者有失时, 日文称猴子会从树上失手掉下。凡此种种,先学们或有转意 译之,或有加注解译之,或干脆以表近义之中文成语译之。 可以看出,译文无充分再现原语之意境。此问题自远未解 决,也许今后仍无法解决,是典型的不可译型的例句。从根 本上讲,就像以上例句中存在着的不可译成分一样,许多的 日语谚语中有一个显见的不可译部分的存在。而且,因谚语 自身丰富的内涵,其不可译性更显强硬,是翻译作业时难以 逾越的一大障碍。纯民族性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事物的观察 与判断及思维过程,是一个民族独有、固有的和特有的。这 表达,又忠实译出原义,更可不失其语言表述的特有风格,且 可沟通,应当是最理想的结果。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 的差异导致可译性限度的存在,绝对的可译是不存在的,百 分之百忠实,只是一种梦想。因此,在原文内容与形式不能 兼顾的情况下,译者应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避免死译、 硬译,而应进行灵活的变通,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涵的 在言语表述上,就造成了一个客观事实:可以解释,或以类似 事物喻比,却无以转述或译出。统而言之,我们认识到:作为 一个民族智慧、经验并由此升华为文化和理念浓缩而成的语 言形式——谚语,在中日文之间有可以进行许多简单的可互 译部分的存在;也有极难然可互通的互译部分的存在;更有 无以互译的部分的存在。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借助翻译的变 意义,并将其动态地移植到译文之中,真正实现原文作者的 交际意图,满足译文读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通方法去完成。通过增补、添加才能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符合本国语言习惯和人们的审美观。进行日汉谚语互译,重 点应弄清它们在互译过程中显现出的难译性和不可译性的 [1]Wilson D.,Sperber D.Inference and Implicature,Black— well,Oxford,1986. [2]Gutt 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and Context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问题,并寻找出最理想和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地 说,从意境上看,此类谚语在两种语言的表述上是大相径庭 的。然而只要熟知其原文的原意,也不是不可以译出的。究 其理由,不外乎是各自的生活形态,各自的观察事物的视点, [3]臼田甚五郎(监修).I二 扣 辞典[K].东京:日柬害 院,1989. 在语言形式表达上产生了差异。但只要B语言译出了A语 言可再现的语义,A语言特有的内涵也是可译的。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2003,(5):117—121.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Japanese Proverbs MA An—dong,HU Hai—ying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Chinese—foreign texts concerned with social cuhure and customs are often translated improperly and sometimes are even untranslatable.The objective of translation is to alter the untranslatable texts to restore their original meaning and achieve the context effect the authors desire to present.Therefore,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experience of Japanese proverbs,pri— marily discusses the untranslatbilaity. Key words:Japanese proverbs;untranslatability;context 一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