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鲁迅“弃医从文”深层动机的心理探析

鲁迅“弃医从文”深层动机的心理探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27卷第3期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Vo1.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Sept.2010 ●文学研究 鲁迅“弃医从文’’深层动机的心理探析 张龙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构成十分复杂,在启蒙救国的表层动机之下潜隐着两个重要深层动机: 一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已久的精神痛苦,为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二是满足其既要“英雄”又要“稳"3”的深 -层心理需求。 关键词1鲁迅;弃医从文;深层动机;心理分析 中宙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10)03—0071—04 从一个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留日学生发展成 我们深入集中地揭示出鲁迅心灵历程中的许多重 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弃医从文这一 要特质,在许多人倡导并实践文本细读的当今,对 人生选择自然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至于鲁迅 此文的重视似乎远远不够。《呐喊・自序》中鲁 弃医从文的原因几乎尽人皆知,因为鲁迅早在 迅回顾了“《呐喊》的来由”源自难以忘怀的往事, 《呐喊・自序》等文章中就已经明确说明自己弃 而这些“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的往事的最早记忆 医从文是为了以文艺改变国民的精神以达到启蒙 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救国的目的,这也颇为符合人们对这位文化伟人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 发自内心的形象预设。诚然,我们决不怀疑鲁迅 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 关于弃医从文动机的自我告白的历史真实性,也 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 不否认鲁迅在毅然做出这一人生选择时所初步呈 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 现出来的文化伟人心态。但是,人的心理世界的 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 极端复杂性提示我们,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真正认 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 识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便是当事者本 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 人也未必能够完全彻底地予以把握。实际上, 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 “我们并非自己寓所的真正主人,”l1_( 特别是 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 在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的动机领域,这 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 种奇特的心理现象尤为突出。事实证明,越是重 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大的人生行为,其背后所隐藏的动机构成就越是 著名的个体心理学权威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记 丰富复杂,也就越具有认真分析和探讨的价值。 忆绝不是“偶然的”,在过去不可胜数的印象中, 对于鲁迅弃医从文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我们很 他无意识中会选择只记住那些他认为与自己的问 有必要透过其自我告白的表层动机,对其潜隐的 题有关的东西,而其中他的最初记忆更是极为重 深层动机加以认真研究。 要,因为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方式的起源及其基 本的人生观。鲁迅把他创作小说或者说弃医从文 的最早来由归结于为父亲治病而奔走买药的记忆 话题还应从《呐喊・自序》谈起。就单篇文 确实耐人寻味。如果不对这段文字细加考究,确 章而言,没有任何一篇能象《呐喊・自序》这样为 实会感到鲁迅最初因此而选择赴日学医,“预备 收稿日期:2010—07—20 作者简介i张龙福(1965一),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72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9月 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 新的信仰,”这一人生之梦十分合乎情理,绝对无 可置疑,而根本不会想到恰恰正是这段文字却也 暗暗透示出了鲁迅最终抛弃这一人生选择的必然 性。这样说似乎有失之空论之弊,但只要我们细 细品味文字本身,细细品味其中所含蕴的鲁迅那 深固而复杂微妙的情感,就不难发现,相对于鲁迅 幼小心灵所感受到的世人的冷眼与“侮蔑”以及 为寻觅“奇特”的药引所身受的劳苦,父亲的病苦 过程以至病故结局其实并没有激起鲁迅多么强大 的情感波澜,他只用了“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 一Et的亡故了”这样颇为概念化的语句一笔带 过。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学者伊瑟尔主张阅读时 应积极地填补本文“意义的空白”和使本文“意义 的不明确性”明确起来,他甚至认为看一部作品 不必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有说出什么,只 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其潜在的特殊意味。伊瑟尔的 理论虽有走向片面、极端之嫌,但他对作品“潜文 本”的重视却是十分合理的,对我们的研究颇有 启发意义。就鲁迅对其创作来由的最初记忆的自 我叙写来看,我们当然应该充分重视鲁迅终生都 刻骨铭心的早年的身心之苦,无论是到质铺时所 遭受到的“侮蔑”还是寻觅奇特的药引的劳碌都 已内化为鲁迅深层的强大精神力量不能不对他的 人生选择产生重大影响;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决不 可忽视鲁迅对其父亲病苦印象的相对淡漠,即便 是在后来的散文《父亲的病》一文中,他的笔力也 几乎完全集中在对绍兴城名中医诊病开方的记叙 与嘲讽上,而对父亲的病苦过程竟然只字未提,仅 仅在文章结尾处简略地写到了父亲在病危即将咽 气时“仿佛有一些苦痛”的情状,而这也并非因为 父亲的临终痛苦本身令其深刻难忘,而是深深后 悔于一时听信了衍太太的话而大声叫喊,徒增父 亲临终时的烦躁不安。我们如此斤斤于鲁迅对其 父亲病苦的印象,当然绝非说明鲁迅对父亲孝心 淡薄,而是要展示出促使和支撑鲁迅最初选择学 医的情感分量其实并非十分深厚强烈,充溢于他 内心深处的大多是家境败落后所感受到的世态炎 凉,是他初涉社会人生所看到的“世人的真面 目”,正是这些深刻的否定性的负面情感体验驱 使他“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毅 然离开家乡奔赴南京后又转至Et本求学。虽然他 初到Et本的人生选择就是学医,但既然父亲病苦 留给他的印象远远抵不过他饱尝世态炎凉受人 “侮蔑”的深刻感受,既然他内心深处对世人的爱 意、同情、怜悯等正面情感远远没有世态炎凉所造 成的负面情感那样深厚牢固,那么他后来终于弃 医从文几乎也就是一种潜存的心理发展的必然 了。这样说并非主观推测,徒发空论,而是度情循 理,恰合鲁迅的心理逻辑。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幻 灯片事件的刺激是导致鲁迅弃医从文的关键因 素,但那不过是点燃了的导火索,而它所引爆的炸 药却正是鲁迅长久深蕴于心的对于社会人生的负 面情感。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坦承值得我们 深思: 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 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 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不必讳言,鲁迅以上的话语显然流露出对国民生 命的漠视。我们不能因为敬佩鲁迅志在改变国民 精神的宏伟启蒙目标而忽略他同时心存的对国民 生命的漠视,我们这里当然无意于指责鲁迅内心 冷酷,也大可不必以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为说 辞来替鲁迅强加辩解,而只是要提示人们从鲁迅 对父亲病苦印象的相对淡漠到他对国民生命的漠 视之间显然有着一脉相承的心理发展逻辑。如果 说最初世态炎凉的深刻感受大大冲淡了鲁迅对父 亲病苦的印象,但他毕竟还是做出了将来要治病 救人的学医选择,那么随着他人世日深,特别是抵 达日本之后的诸多不良的社会情感体验却也不断 冲击着他那本来就颇为脆弱的学医理想,他的学 医成绩在同学中并不突出,他似乎也无心再在这 方面专注努力,他不肯按规定描摹人体解剖图,而 是任性地改画血管的位置就是明证。他的内心涌 动着El益强烈的痛苦的情感波涛,身处异国的精 神孤寂,弱国子民的人格屈辱终于使他当年“想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梦想彻底 化为泡影,他已无可逃避,内心充满了愤世之情, 他不仅不能也不愿去治病救人,反而对世间芸芸 众生投去愤怒轻蔑的目光,因为正是他们曾使他 饱尝世态炎凉,也正是他们又使他倍感弱国子民 的屈辱;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他其实最为迫切 第27卷第3期 张龙福:鲁迅“弃医从文”深层动机的心理探析 73 的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多年的精神痛苦,是为自己 的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而弃医从文自然也 深感受着世态炎凉,从世人“侮蔑”的冷眼中走向 社会人生,自卑之情和愤世之火交织于内心,自然 更容易受到氛围的感染,反抗社会、渲泄不 平、张扬自我也就成为他抚慰自我求取内心平衡 就是最恰当的选择。所以当鲁迅终于明确“我们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 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 艺运动了”,实际上潜意识中也是迫切渴求用文 学来彻底改变自己长期悲愤屈辱的精神状态,因 为文学,也只有文学,能够深深植根于个人的心灵 沃土,满足着个人的心灵需求,鲁迅弃医从文的深 层动机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鲁迅在《而已集》中有一段话往往为人所忽 略,然而却很值得我们玩味,因为这段话透露出了 鲁迅对他当年曾经向往的“军医”这一职业的看 法,显示了鲁迅深层心理的微妙与复杂: 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莫如走 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 稳当。 我们不能不感到惊讶的是,在鲁迅的心目中军医 竟然与刽子手并列在一起,鲁迅对这种“既英雄, 又稳当”的职业显然表现出掩饰不住的轻蔑与嘲 讽,然而,当初鲁迅选择学医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 是战争时候可以去做军医,借以促进国人对于维 新的信仰,为什么事隔若干年之后鲁迅对于军医 的评价如此大相径庭自相矛盾呢?要深入探析鲁 迅弃医从文的深层心理,就不能无视或回避鲁迅 这一显著的自我矛盾,也只有对此做出的解 释,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独特的生命 个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众所周知,虽然鲁迅终其一生都是个文人,但 他内心深处其实是颇有一些英雄情结的。在《呐 喊・自序》中他回顾最初提倡文艺运动惨遭失败 时曾作过这样的自我反思:“然而我虽然自有无 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 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 集的英雄”。这就等于自我承认,在此之前鲁迅 是自觉不自觉地具备着了不起的英雄心态的。这 也难怪,鲁迅的青少年正处于风起云涌波诡云谲 的时代,任何一个心怀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年 学子都会受到浪潮的推涌和激荡,陈天华、秋 瑾等志士更是以身殉国作出了表率。鲁迅深 的最好途径。事实也正是如此,鲁迅自从踏入社 会就潜滋暗长着不满现状向往的情绪,到日 本不久,他就参加了组织光复会。在同 伴中间,他的情绪也往往特别激烈。光复会 会员徐锡麟归国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结果被恩铭 的亲兵剖腹挖心炒食净尽,消息传来,他在东京的 一次集会上慷慨陈辞,怒斥清廷,忽然却听到有人 在一旁冷言冷语,他更是大为光火,以此对那人极 为反感,久久难以释怀。以鲁迅当时的姿态, 真有些慷慨赴死当仁不让的英雄气概,可是一旦 真的面临生死考验,鲁迅却又表现出了完全不同 的另一面。一次,光复会派遣他回国,让他也像徐 锡麟那样去刺杀清廷的某位大员。他当时接受 了,可临动身时,他却又去找那布置任务的人: “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 赡养她呢?”|2 ’这真是令人颇感意外和扫兴, 一个志士在担当大任的生死关头,怎么能如 此俗情牵心顾虑重重呢?于是光复会收回成命, 不要他去了。虽然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对母亲将来 生活的顾虑是真实可信的,但普天之下,谁无父 母?真正决意献身的志士绝不会在的关 键当口将儿女情长置于首位,否则就不会有流血 牺牲,也不会有成功,何况鲁迅本非独子,其 下尚有兄弟二人,虽说赡养母亲,作为长子鲁迅应 首担其责,却也并非非他莫属。可见鲁迅不愿承 担使命的理由其实很不充足。对此学界往往有意 忽略或回避,不予深究,表面上似乎维护了鲁迅革 命形象的伟大与纯粹,却也丧失了鲁迅感性生命 存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最终则会失去鲁迅形象 的真实性。作为例外,似乎也只有王晓明先生在 他独具心得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一 书中,认真细致地作了探究,他解释说:“鲁迅虽 有报国的热情,却不是一个愿意将自己完全交给 别人的人,原因很简单,他不能无条件地相信别 人。”然而,这种甚为委婉巧妙的解释看似有理, 实则不过仍是在替鲁迅强加辩解。长期以来我们 在思想认识上有个极为顽固的思维定势,那就是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总是以怕死显得不够光彩,甚 74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9月 至十分渺小。王晓明显然是感受到了鲁迅个性中 惜生怕死的一面,但又要维护鲁迅形象的高大,于 是只好竭力为之辩解。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一 不是文坛,要做英雄就难免牺牲,求稳当又何谈英 雄?鲁迅临行变卦推卸使命固然免去生死之虞, 大为“稳当”,却也同时大失“英雄”光彩。因此, 此事后来一直成为他终生难以祛除的心病,他对 秋瑾、徐锡麟等烈士从来都是满怀敬意,可又 多次表示反对暗杀反对牺牲,就清楚地显出了他 个人怕死固然可以看作是弱点,但从另外特定的 角度看也许就应该另有评价。一个自我意识、个 体意识十分自觉强烈的人留恋生命畏惧死亡难道 不是正常的表现吗?难道我们能简单地一概视作 当时那份犹豫的强烈程度,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压 缺点予以嘲笑吗?鲁迅正属于这种情况,既具有 力是何等巨大,以至使他如此自相矛盾地为自己 慷慨激昂甚至曾经宣誓要“我以我血荐轩辕”的 作间接辩护。越是这样,越加表明了他内心深处 英雄情结,却又在生死立决的关键当口不由自主 其实充满了难以排解的愧疚感,而如果不能从理 地惜生惧死,鲁迅的自我矛盾自然会使他陷入一 性上直接面对自己的的愧疚,他也必然就会无意 种难以摆脱的进退两难的心灵困境中。既然如 识中以别种曲折的方式来加以释解,他对战场上 此,如何化解困境,平衡内心,使自我充分合理化 军医的那种轻蔑和嘲讽,也正是无意识地对自己 也就成为鲁迅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尺。 当年临事犹豫的无情鞭挞,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 人的心灵总会以其特有的逻辑为自己开辟出 他为什么会对奔赴战场救治伤员的军医如此深恶 路。鲁迅最终选择从文,启蒙救国,正是他缓解自 痛绝,何况他自己当年也曾想过战争时要去做军 我矛盾冲突取得自我心灵平衡的最佳途径。一方 医!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深层心理做如此分析,未 面,挥洒文采志在启蒙自然会使自身置身民众之 必容易为人接受,却不能不说切合鲁迅的心理逻 上,不愧社会精英,先锋姿态、英雄气概也尽显其 辑。如果我们承认精神分析学不仅仅适用于凡庸 中,鲁迅早年在《摩罗诗力说》中疾呼“今索诸中 众生,也同样适用于英雄伟人;如果我们承认任何 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显然就是当仁不让 英雄伟人都与凡庸众生都着相同、相通的共同人 地以泱泱大国中难得的“精神界之战士”、民族之 性,那么也就不必为本文的分析及结论大为惊奇, 先驱来自任的;另一方面,尽管以笔为、启蒙救 笔者更不必为此饶舌了。 国也并非绝无生死之虞,却毕竟比起真刀实奔 赴战场要大为安全。换句话说,鲁迅实则是以执 参考文献: 笔为文的战斗方式实现了或说契合了一种他所讥 [1]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三联书 笑的“既英雄,又稳当”的深层心理需求。然而也 店,1991. 正是这样一种深层的心理需求驱使他当年使 [2]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上海:作家书屋,1945. 命落身却又自行推脱,身陷尴尬之境。战场毕竟 On the Motivation behind LU Xun’S Preference of Literature to Medicine ZHANG Lo.gfu (Oepartment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eachers College,Qingdao Univesrif,Qingdao 266071,Shandong) Abstract:Lun Xun’S preference of literature to medicine in career planning is rooted in complex mo— ifves.On the surface as a disguise,he is motivated by the ideal of devoting to salvation of China and enlight- enment of its people.Two deep psychological motives for this choice are as follows:Firstly,writing literary works to cure his past distress,secondly,to balance the risk of being heroic and keeping social status secure. Key words:Lun Xun;preference of Literature to Medicine in career planning;deep motives;psycholog- ical analysi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