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论析

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论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目录

一 前言----------------------------------------------------------------2 二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的地位------------------------------------------3 1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3 2 国家级旅游资源在陕西旅游业中的地位---------------------------------3 二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分类--------------------------------------------3 1 陕西省现有8种国家级旅游资源----------------------------------------3 2 进一步阐述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4 3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5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 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6 (1) 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6 (2) 可持续旅游产品必须具有强大生命力--------------------------------6 (3) 可持续旅游要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市场导向,又要重视产品导

向--------------------------------------------------------------7 (4) 可持续旅游要求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可

持续发展--------------------------------------------------------7 (5) 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是资源保护-------------------------------------7 2 可持续旅游的措施---------------------------------------------------7 (1) 树立旅游资源忧患意识-------------------------------------------7 (2)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8 四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11 1 省内发展战略------------------------------------------------------11

(1) 旅游发展滞后原因分析-----------------------------------------11 (2) 建立三大旅游带-----------------------------------------------12 2 西北地区发展战略--------------------------------------------------13

(1)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特色----------------------------------------13 (2) 竞合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13 六 结束语-------------------------------------------------------------15

1

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论析

[内容摘要]: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 种类齐全, 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丽的风景名胜等自然旅游资源, 又有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但目前陕西旅游业出现下滑,许多国家级旅游资源由于开发不当正濒临毁灭,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利于依法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精品战略,更好的发挥国家级旅游资源在陕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省内以及西北地区对陕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作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陕西

[Abstract] Shanxi province has a lot of national resources of tourism. This paper analyzed current siutation of national resourcein Shanxi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n tourism,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of balanced exploitation,following in order and advance step by step,promoting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positioning of Shanxi,the existing coatradiction between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key studies and supportive.

[key words] Shanxi;national resource of tourism; strategic and development

一 前言

国家级旅游资源是指及,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批准、核定、评定、确定)公布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

旅游业因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得到国家和地方的关注。目前在国内,将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省区和大城市有30余家之多。各地都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较多的和资金投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旅游业博弈格局。陕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其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大、品位高、特色显著,多样性强的总体特征;但从已形成的景观结构和既有的旅游产品结构看,存在着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产品结构不能充分应和现代多样化旅游需求的问题。在“九五”之前,陕西省在旅游开发上受简单资源导向观念的影响,旅游产品有一种明显的“倚古偏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文化遗址多,现代专题少;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静态参观多,动态参与少。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和调整,上述状况有很大改观,但若结合旅游产品的创意质量和营销、招徕功能看,陕西省仍未达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景观结构及产品结构是现代旅游业竞争的基本物质条件,陕西省除应在文物古迹这一特色性资源上,大作深化开发的文章以保持相对优势外,还要在多样化开发上加大力度,否则很难在强手如林的旅

2

游业竞争新格局中保持过去的形象优势。

二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的地位

1、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

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 种类齐全, 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丽的风景名胜等自然旅游资源, 又有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陕西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3个王朝在此建都,保存了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大量文化遗产,文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世界少有的“天然博物馆”。陕西省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分布在陕西省的国家级旅游资源不光在数量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而且在质量上也有相当高的价值。陕西省会城市西安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更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古时称长安,在唐朝时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吸引着各国的商贾、学者前来长安。如今海外更有唐人街,足可见唐朝对世界的影响至今尚存。此外,陕西还有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 2、 国家级旅游资源在陕西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国家级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特征,它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因此国家级旅游资源所带来的收入在一省旅游业收入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尤其在创汇方面更是省级旅游资源望尘莫及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省国家级旅游资源代表着这个省旅游资源的品位与规模。陕西旅游资源中,国家级旅游资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已知的旅游景点1800余处中,国家级旅游资源就有137处。 国家级旅游资源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在全省旅游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创汇的主要吸引物。

三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分类

1、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据统计,共有8种、137处,见下表:

种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数量 88 13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 5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8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重点森林级自地质风景公园 然保公园 名胜护区 区 5 11 5 2 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四类:一类为民政部发布的,陕西有四处;一类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有2处;一类为国家教委命名和推荐的,有3处;一类为中

3

央宣传部公布的,有8处。 2、进一步阐述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国保”)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省数量最多和最主要的国家级人文旅游资源。到2003年8月,全国已评选五批“国保”中,陕西共计88处,分别是:第一批的延安遗址、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西安城墙、西安碑林、药王山石刻、半坡遗址、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黄帝陵、秦始皇陵、茂陵、霍去病墓、昭陵、乾陵、顺陵;第二批的西安事变旧址、蓝田猿人遗址、周原遗址、司马迁墓和祠;第三批的瓦窑堡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大佛寺石窟、钟山石窟、昭仁寺大殿、西岳庙、西安清真寺、秦雍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长陵、杜陵、桥陵;第四批的姜寨遗址、郑国渠首遗址、魏长城遗址、甘泉宫遗址、统万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灞桥遗址、华清宫遗址、武侯墓、泰陵、永陵、仙游寺法王塔、府州城、韩城大禹庙、西安钟楼鼓楼、水陆庵、延一井旧址;第五批的甜水沟遗址、花石浪遗址、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康家遗址、老牛坡遗址、栎阳城遗址、京师仓遗址、良周遗址、东渭桥遗址、玉华宫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三原城隍庙、鸠摩罗什舍利塔、公输堂、仓颉墓与庙、泰塔、香积寺善导塔、西安城隍庙、白云山庙、八云塔、泾阳崇文塔、彬县开元寺塔、韩城普照寺塔、韩城文庙、韩城城隍庙、党家村古建筑群、耀县文庙、澄城城隍庙神楼、重阳宫祖庵碑林、慈善寺石窟、洛川会议旧址、杨家沟旧址。

历史文化名城共公布了三批,陕西共有六座分别是第一批的西安、延安;第二批的韩城、榆林;第三批的咸阳、汉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面:谢子长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杨虎城烈士陵园被列入民政部1995年一月发布的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中;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95和'96年度全国文物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陕西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列其中;1996年10月延安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黄帝陵、半坡遗址博物馆等被列入国家教委等单位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中;截至到2003年8月,由宣传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计两批203个,其中陕西8个,即第一批的延安地、西安事变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黄帝陵、半坡遗址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第二批的洛川会议纪念馆。

经批批准,由民政部发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有四批106处,陕西省的“四八”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陵园列为第一批;子长烈士纪念馆、杨虎城烈士陵园、永丰烈士陵园列为第二批。

4

1983年四月公布“确定和开放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名单共有142座。陕西有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卧龙寺、广仁寺、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草堂寺等八座。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景物为主兼有人文景物的旅游区。截至2004年,经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计四批177处。陕西省有第一批的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第二批的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在国家森林公园方面,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公布的国家森林公园共计344处(截至2001年十一月)陕西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汉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玉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列其中、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截至2002年7月,经批准公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88处,陕西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五处。

到2003年8月为止,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共45家,陕西仅有两处,分别是陕西翠华山山崩地质灾害国家地质公园、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3、国家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层次不齐,人文旅游资源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88处,处于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山西,河南,且其等级也相当高,大多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陕西省自然旅游资源比较贫乏,规模不大,规划开发效益不高,在国内影响较小。陕西省在旅游开发上受简单资源导向观念的影响,旅游产品有一种明显的“倚古偏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文化遗址多,现代专题少;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静态参观多,动态参与少的特征。

各国家级旅游资源在地域上呈现分布不均的特点。关中一带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古建筑,古代皇帝的陵墓处处皆是。“关中八景”(华岳仙掌第一境 雁塔晨钟响城南 骊山晚照光明现 曲江流饮团团转 灞柳风絮扑满面 太白积雪六月天 草堂烟雾紧相连 咸阳古渡几千年)是对关中旅游资源的真实写照。陕北则主要是遗址居多,延安作为中国的摇篮,这里集中了很多开展红色旅游的资源。此外,民俗旅游也是陕北旅游的一大特色。“锣鼓喧天浪滔滔,黄河岸边唱古谣”闻名于世的安塞腰鼓不仅响彻三秦大地,更远播祖国各地。但遗憾的是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并没有被列入国家级旅游资源。陕南接近巴蜀山地,因此文化也跟巴蜀文化比较相近。自然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5

虽然同是国家级旅游资源,但因为性质特点的不同、旅游价值的不同、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子历史文化的不同、城市环境的不同、交通条件的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开发先后的不同和宣传促销的不同等因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各不一样。

比较而言,关中一带由于具有上述诸多方面的优势,已形成了一定的旅游规模,该区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延伸。东线可达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沿线经过秦始皇陵、骊山风景名胜区。西线途径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帝陵以及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达宝鸡。陕北、陕南由于自然条件、交通等起步较晚,但正努力追赶。 四 国家级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级旅游资源是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为主要和珍贵、最有价值和潜力的吸引物,在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性的地位。在加上大多数国家级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应依法对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精品战略,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1、可持续旅游的涵义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实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即在保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经济、社会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均可以得到满足;而旅游产品则是与当地环境、社区和文化保持协调一致的产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可持续旅游:

第一,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内容多种多样,不仅包括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还包括其他社会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形象塑造。如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城市旅游等等,但无论哪种内容形式的资源开发,都必须重视资源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才能使旅游产品长期、持续、稳定的为旅游业创造效益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旅游消费需求,达到既能满足现代需求又不妨碍后代需求发展的目标。

第二 可持续旅游产品必须具有强大生命力。旅游产品是个整体概念,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其产品构成内主要有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可持续旅游产品的强大生命力,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策略体现出来,当经营策略不当时,他们提供的旅游服务往往会对旅游资源施加不利影响,甚至会缩短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旅游服务企业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按照国际标准从事绿色营销。而资源保护则是绿色营销的根本性原则,旅游服务企业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

6

第三,可持续旅游要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市场导向,又要重视产品导向。市场导向的基本内涵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源市场,而不顾及旅游开发过程对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而产品导向则强调旅游开发的形式要与当地的环境资源与文化相协调,注重保护旅游业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为资源型旅游地的陕西省,则应以产品导向发展为主,市场导向发展为辅,做到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四,可持续旅游要求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由若干性质截然不同的行业组合而成的综合性产业,旅游综合效益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系统经济的良性运转,即旅游部门要同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增长。不难看出“系统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仍然是资源保护。正如前面分析,旅游资源的破坏,不仅来自旅游业本身的经济活动,而且还来自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经济活动,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多行业多部门,这也就决定了旅游业依赖性很强,必须走“系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五,综上所述,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是资源保护。需要强调的是,资源保护不仅包括生态保护,还包括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业在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受益,并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和发展。因此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资源利用同等重要,它们共同构成旅游业发展的三大主题。重开发轻利用轻保护是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弛的。

因此,陕西省尤其西安市,作为旅游地,其吸引力强度主要取决于旅游产品的供给拉力,而非市场需求拉力,属于资源型旅游地。陕西省旅游资源保护客观上则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而实施可持续旅游策略则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2、可持续旅游的措施 (1)树立旅游资源忧患意识

陕西省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资源品位高,但大多地处交通不便或偏僻之处,有些资源开发深度不足,有些资源在目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开发成旅游产品,而在决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因素中,旅游资源所处的区位条件比旅游资源自身的质量水平更重要;同时,陕西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居多,但由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恶劣,使得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易折性表现十分明显,每年用于资源保护与维修的投入相对较多,旅游资源的经济收益较低。陕西省旅游资源易折性及区位劣势降低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客观上抵消了其资源在数量上质量上的优势。另外,陕西省城市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等相对薄弱,与其凝重的历史文化极不相称。因此,从经济角度而言,陕西省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必须树立资源忧患意识,重视资源保护,否则无序开发利用最终

7

会导致某些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牺牲品,使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首先,由于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各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指定地方性法规时要与国家颁布的法规保持一致,以正确处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这是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精品战略的保证。

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守和贯彻2002年10月修订的《文物保》“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重点文物均反映了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情况,所以,在重点文物的开发中需尊重历史特点,突出文物的不同时期特色,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要贯彻级建设部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规,把风景名胜区资源放在工作首位,风景名胜区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建设部的规定,风景名胜区实行政企分开,管理机构的职责是保护资源、执行规划,不得将景区规划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交给企业承担;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区内交通、服务、饭店、商店、通信等旅游设施项目,对基础设施维护、绿化、环境卫生、保安等具有物业管理性质的服务项目,则可委托相应的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

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遵守《自然保护区条理》的有关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严禁一切旅游活动:只准进入其试验区进行参观考察和旅游活动,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方向不一致的确参观、旅游项目。

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宗教文化和开展旅游业双重的意义。对于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要认真执行及国家宗教局颁布的《宗教活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重点寺院内得以进行。

对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首先要给其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家地质公园的定位为“三高两低”即“高层次、高品位、高起点和低开发、低收入”。“三高”指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是融入生态旅游、可持续生态旅游等最新理念的一种高品位的科普性旅为,是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两低”指必须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开发行为和开发范围,强化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游人介入地质公园的行为要严格控制在较低的限度内,其中的重要地质遗迹更应该是“点到为止”和“见过就行”。其次,旅游开发原则,根据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定位,其开发要遵循“三个控制”的原

8

则。(1)目标控制:地质遗迹的保护是最高目标,任何经济行为必须服从于保护的目的。(2)范围控制:游客容量和范围必须严格控制在景区承载范围内和所划定的开发区内。(3)行为控制:参观国家地质公园的游客以求学和求知、观赏和游览为主要内容的,游客得到的是精神和感官上的享受和愉悦;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游客的参与性行为,尤其在核心保护区不宜开展游客参与性活动。

其次,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是我国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有利于规范旅游资源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保护旅游区(点)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因而对于陕西国家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至2003年8月,虽然陕西已有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陵、西安城墙、骊山森林公园、翠华山旅游风景区、延安黄帝陵旅游区、延安纪念馆等7处国家级级旅游资源被评为4A级旅游区(点),但为全省137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4A级旅游区(点)。

第三,陕西137处国家级旅游资源分布面较广,涉及到诸如宣传、文化文物、教育、民政、宗教、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国土资源、林业和旅游等部门,因此,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必须贯彻和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文件的精神,打破地区间和部门间的界限,加强横向联合,各地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和精品战略意识,认真执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其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既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建设拳头旅游产品,又要有明显的互补性。

第四,确定旅游环境容量与地方旅游业的门槛人口的关系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域社会容量。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旅游容量不同,即使是同一旅游地,如果旅游地的性质即承受的旅游活动类型改变,旅游容量值也随之改变。旅游容量是决定旅游地域可以容纳旅游活动量的基本因素。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既可以避免旅游地免受破坏,也可保证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旅游业门槛人口是指保证旅游地不发生亏损时的最低游客人数,这是一个阈值,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通过确定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业门槛人口之间的关系,就可为处理好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旅游环境容量大于旅游门槛人口,良性发展。如果门槛人口大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开发可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以经济效益为标准,游客人数必定超出环境容量,必然造成环境破坏;二是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标准,游客人数必然低于环境容量。同时也低于门槛人口,

9

无法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这种情况属于开发型区域,其发展模式应当先加强保护,维护社区生态平衡,提高环境容量,并通过区域发展的积累降低其门槛人口,使该区域成为适宜区域,即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均衡状态(见图1)。上述二者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发展,这种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开发者必须结合这二者关系的变化调节开发与保护的力度,从而使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附图1)

第五,选择适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1)基本模式

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门槛人口的比较就可看出,在该区域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其中开发和保护的力度随时间、空间变化,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不同空间二者的组合有所不同,基本模式包括大力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严格开发和重点保护(见图2)。前两种模式处于开发适宜区,其重点是旅游企业的获利型开发行为,保护的工作是在相关部门监督、执行下通过企业支付环境成本来实现;后两种模式处于开发区,其重点是由部门和社区群众通过投资、参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旅游环境容量,将该区域培育成开发适宜区,再进行旅游开发。

(附图2)

上述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初选机制未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这体现了保护之上的选择原则,但在实际的开发模式选择中,则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从而保证旅游业发展

10

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动态平衡。 (2)模式选择的案例——自然保护区

旅游资源种类众多,地域组合条件复杂,在基本模式有所不同。这里以地区较为典型的资源组合类型——自然保护区予以说明。自然保护区是一类以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保护对象的区域,其珍稀的物种和独特的环境正是其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地区众多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条件各异,在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做出慎重选择。如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整体区域上属于开发区,必须以重点保护为主。处于开发适宜区的自然保护区其内部存在差异性也要求在开发中选择正确的模式,采取适当的方法。根据保护对象及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抗逆性、脆弱性和环境容量,其内部又可分为生活区、观光娱乐区、科考区、生态区、不宜进入区。(见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式选择表

环境脆 生态敏 环境 干扰抗 开发 开发 保护 弱性 感性 容量 逆性 方式 力度 力度 很不脆弱 很不敏感 大 强 生活区

不脆弱 不敏感 较大 较强 观光娱乐区 强 弱 较脆弱 较敏感 较小 较弱 科考区 ↓ ↓ 脆弱 敏感 小 弱 生态区 弱 强 很脆弱 很敏感 很小 很弱 不宜进入区

资料来源:据孙根年(注:孙根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1998年第6期。),1998,有修改。

五 陕西省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 1、省内国家级旅游资源发展战略

(1)陕西旅游在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国内的第一军团,现在,已经落后到了第二军团的后面,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陕西旅游业落入第三军团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我觉得陕西旅游业的退步不在于技术性操作失误,而是因为没有跟上战略调整的步伐,一枝独秀是不行的。陕西的入境游客数量没有被北京、上海、桂林、广东甩开的原因说明在操作技术上,西安的旅游从业者们没有大的失误。但从深层次来看,西安旅游目前仍以点线旅游为主已明显的落后了。现在的旅游业格局已经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的方向转型,山西、湖北和河南旅游京一起,构建了大华北旅游板块。东北几个城市旅游业收入的大幅提高,也是因为搭上了大东北旅游圈的快车。

反观陕西旅游业,陕北、关中、陕南旅游一直没有形成便利的旅游圈。陕西的整体旅游业还在靠西安一个城市区域在支撑。这种现实情况不仅造成了游客在西安的滞留时间很难增长,也直接造成了西安旅游业形成明显的淡旺季特征。

11

我觉得,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西安的观赏性旅游上升到参与性旅游是一件很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和西安周边的旅游资源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大力地开发陕南生态旅游资源和陕北黄土地旅游资源,使陕西的各个城市都形成自己独到的旅游特色。然后,旅游企业在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时,尽可能地推介它们。陕西先在自己的区域内形成各个层次的旅游特色,然后走出去,和外省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网络区域,各自获益。

(2)根据国家级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性,将国家级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划分为三个旅游带

第一,西安古都综合旅游圈。 这一旅游圈是包括西安三环以内各景点的大都市旅游区域。此旅游区资源密集,丰度极高。有众多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外,。因此,在将来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形象宣传上,应该在强调其古文化景观优势的同时,加强其综合性旅游的开发引导和对外宣传,使西安古城作为中西部科教、旅游、商贸中心城市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第二, 西安宗教文化旅游带。 这一旅游带包括西安沿山各区县的洪积平原,黄土台塬上的名刹古寺区及部分寺庙在内。这一区域因地势较高,背山面水,在历史上形成了佛教、道教的名寺祖庭分布区。其中有名的如楼观台、草堂寺、净业寺、兴教寺、华严寺、水陆庵等。以这些名寺及宗派祖庭为依托,可以开发出对日本、东南亚及广大港澳游客极富吸引力的古长安宗教文化旅游专线。在此专题旅游的基础上,再辅以沿山脚下的温泉康体游(如东大温泉、汤峪温泉),关中农村游等地域特色性旅游项目,数年之后即可形成一个特色显明,能够吸引大量汉文化圈游客的专题旅游区。

第三,秦岭中高山地生态旅游带。这一旅游带包括西至周至, 东到蓝田的秦岭中

高山地,现在开发或初步开发的主要景点包括厚珍子、朱雀森林公园、翠华山、王顺山等名山。这是一条海拔高度为1600—2000米不等的绿色长廊,是可以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旅游宝库,其山、林、水、色等综合性自然景观资源十分充裕,又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之相融互彰,可以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开发出数十种饶有趣味的度假旅游产品,譬如山地森林风游览,森林浴康体养生游、家庭及小团体周末度假游、生态科考科普游、山林徒步探险游、四季风光专题游、文艺创作及疗养游等等。由于生态旅游有一套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这种开发同时又具有积极的生态保效应。这一生态旅游长廊的建成,必将把陕西的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大大延长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驻留时间,同时也为西安市及周边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避暑和度假的理想去处。秦岭生态旅游长廊的建成除了在调整西安旅游产品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牵引度假产品向农村转移等作用外,还将在发

12

展越山交通,促进关中与陕南、陕西与川、鄂的区域经济协作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2、西北地区发展战略

陕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应立足于本省,且要放眼于西北。

由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3省2区所组成的中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达309.3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2.20%,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划分的 7大经济区域中土地面积最广、人口数量最少的一区,也是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明显偏低的一区,同时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一区。陕西处于西北地区的最前沿,在旅游业发展中要起到桥头堡的作用。 (1) 资源特色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大、种类多、品位高、组合好、垄断性强,因而极具特色和吸引力。全区共拥有3 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21处世界遗产的1/7,若仅以全国18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计,则占1/6)、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中国旅游胜地40佳”、7处中国旅游“王牌景点”(占全国的1/5,)和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很多旅游资源具有相近性。因此,西北地区旅游发展出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各地区间的激烈竞争而引发的西北地区的整体吸引力弱化。因此,如何转化和引导这种相互竞争的局面,实现该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合力效应,全面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吸引力,从而探索出一条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西北地区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焦点。 (2)竞合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竞合模式的内涵

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地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简称C—C模式)在这里,竞合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合的动力以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地方的利益为基础,以市场交易为基本方式,以协作为补充,在塑造和发挥各相关地方及景区特色的基础上,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竞合模式对协调旅游空间竞争和空间合作的关系可以起到显著的协调作用,实现“双赢(win-win)”甚至“多赢(multi-win)”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第二,实施竞合模式的一般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条件:区域间有类似或互补的旅游资源,且吸引力均较强,具有吸引国内乃至国际旅游者的能力,整个区域要有一定的规模,可同时容纳相当数量的

13

旅游者。

二是旅游者对整个区域的认知程度:该区域的知名度较高,或者依托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区,并且已经作为一个鲜明的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被认可。

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已初步发展,配套较好,能基本解决旅游者吃、住、行等问题,尤其是区域的可达性和可进入性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四是旅游活动条件:区域内要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日间和夜晚活动都能为旅游者广泛接受和参与,能够提供给旅游者质量较好、记忆深刻的旅游体验。实施竞合战略要具备的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可以简要的概括为“有吸引—可进入—可活动。

第三,实施竞合模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从实施竞合模式的可能性来看,西北地区有以下优势:一是相互之间交通联系便捷,航空、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二是相互之间已经有旅游合作的基础,西北地区在对外促销、线路组织、团队接待等方面有统一安排。这些优势是西北地区实施竞合模式的前提,使得构建统一的旅游区成为可能。

从实施竞合模式的可行性来看,西北地区具有以下特点:

在旅游资源条件方面:西北三省两区在旅游资源上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陕西、甘肃、境内的人文旅游资源以“丝路”串起来。而青海、宁夏、境内的民族旅游资源潜力巨大。这些差异性有利于开发具有差异的旅游产品,从而为相互之间的旅游合作提供了可行的条件。

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整个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已完全可以解决旅游者吃、住、行等问题,整个区域的可达性和可进入性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在旅游活动方面:各省都开发了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旅游活动。观光旅游、节事旅游、文化娱乐、专向旅游产品,能够提供给旅游者质量较好、记忆深刻的旅游体验。

以上分析表明,各省在塑造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实施竞合模式是可行的。 第四,西北地区实施竞合模式的三大战略 A 实施旅游目的地管理战略

类型相同、价格相近的两个目的地之间,如果其中一个目的地质量出现下降,则另外一个目的地即使质量不变也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因相互竞争而影响市场机会重新分配乃至削弱区域整体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为整个地区的竞合提供有力的保证,需要由出面,协调建立统一的游客管理计划,对西北地区实行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战略。

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实行统一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战略包括三项主要任务:一是进行地区联合促销。整个地区,同类型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可以联合促销,如该地区的

14

世界遗产: 陕、甘、宁:万里长城、陕西:秦始皇及兵马俑坑、甘肃:敦煌莫高窟 陕西:华山、骊山、天台山、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甘肃:麦积山、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宁夏:西夏王陵,青海:青海湖,:天山天池,陕西: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 汉中,甘肃:敦煌、武威、张掖、天水,面向市场推出“丝路游”等一批富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路线。二是协调该地区整体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地区内交通建设问题、地区形象问题、防止“资源战”类型的恶性竞争,以利于构建完整的旅游区。三是切实西北地区的整体环境保护问题,该地区环境本就脆弱,更要控制旅游环境容量。

B 实施旅游产品的差别战略

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各省的旅游发展潜力,实现真正的竞合模式,应当实施旅游产品差别战略。根据各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现有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旅游发展战略:陕西、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可着重发展人文古迹游,特别要重视日本市场在这一块旅游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宁夏、青海、可在观光旅游与民族风情旅游中大做文章。

C 实施旅游发展的空间拓展战略

为了构建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应当实施旅游发展的空间拓展战略,把该地区以外的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这样,一是可以利用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有机整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二是可以丰富本地区旅游活动类型,扩展旅游的内涵,给旅游者更深刻的旅游体验。 六 结束语

国家级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依托,陕西省能否保护开发好这一旅游资源,能否首先在其重点地区搞好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调整,这是一个关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陕西、西安形象塑造的问题。希望陕西省在世纪相交之际,在旅游业全面发展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气势宏大的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兆萍.陕西省旅游资源保护及其研究策略.人文地理.2002、12(6)

[2]陶伟, 戴光全. 旅游竞合模式.人文地理2002、8第四期

[3]陈金华席丽娟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8(6)

[4] 李振泉,杨万钟,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修订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7.

[5] 肖星.陇海—宝中—包兰环状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跨世纪开发[J].西北师

15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