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文是夏朝文字
禹王碑文是夏朝文字
禹王碑文是夏朝文字(马贺山破译)
一、禹王碑文内容: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禹王碑]的内容是专门写大禹治水的,从受舜帝命开始写起,从冀州出发,往返于灉水卫水沮水洹水之间,奔波于华山恒山泰山衡山之处,常宿高山脚下,大禹为了浚水,几乎忘记故乡鸟地和亲人,而令他不能忘记的是,治水之余,以烟祭神,以酒飨神.神灵昭示:迁徙大吉.由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用了有才能的人疏导水源,才获得治水成功.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草木兴盛,丰衣足食,万邦安宁,从边疆到中原,再不见洪水泛滥. 洹水注:{引百度百科}洹河,又名安阳河,古称洹水,是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字名,这说明洹河见之于文字记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洹河东流入内黄至范阳口入卫河,全长约170公里。洹水入卫河后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从天津入海。
通过以上的比对,可见【禹王碑】的文字内容,与【禹贡】和【夏本纪第二】内容几乎一致,这说明【禹贡】不是后人的追记,更不是战国人,按战国的情况写的,今人的结论和推测,主观臆测大于客观事实,实在不可信。试想一下,夏朝到战国有近一千七八百年的时间,谁有这样的想象力,能够虚构将近两千年前的历史和地理,而不被当时的学者揭穿。难怪郭沫若将尚书中的虞夏书,当成是孔门的小说,他作为一个十分保守的历史学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并不奇怪。笔者认为,【禹贡】是夏朝的史官用夏朝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当时的历史,正像【夏小正】、【连山】、【山海经】、【夏训】、【夏书】一样,
都是夏代的书籍。这些书籍是用什么载体传下来的,笔者推测,是用简册和帛书传下来的,因为连落后于夏王朝文明的先商,都有典册,夏王朝作为统治王朝肯定有典有册,有帛书,夏天子的权威要大于商诸侯,这样的认识应该是正常的,而郭沫若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强调:'我们根据周初的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周书。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无册无典。典册就是记录,,夏代既无记录,则夏民族是否已经发明文字,还是一个问题。’我觉得这种推理不能成立,殷先人有册有典,不影响夏代先人有册有典,郭沫若却得出相反结论,因为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夏代先人就该无册无典。这是什么逻辑,用这种混乱的思维模式去研究夏朝以前的历史,可想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郭大师的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从字体上看,【禹王碑】是科斗篆,对于科斗篆,前人论述很多。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筆(笔)为聿,仓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畫(画)为聿
伪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始以科斗之名为先汉所已有,然实则此语盛行於魏晋以后。...他又曾逐一品评儒家经籍,如其论《书》道:“治天下之法,见于虞夏商周之书,其详且密如
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时雍太和效也。所以然者,盖有心法以为治法之本... ”
“科斗书者出于古文,因科斗之名,又饰之以形,不知所起,或云颛顼高阳氏所制。”
“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筆(笔)为聿,仓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畫(画)为聿 。”
从以上所引,皆认为:蝌蚪书,或称科斗篆,实指虞夏商周之书,科斗书者出于古文,这里的古文指仓颉古文,而非今日学界所说的战国古文。科斗篆又可称夏篆,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大也,夏篆也可称大篆,这里的大篆指仓颉大篆,而非今日学界所说的史籀大篆。马氏为什么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因为古文字界长期以来,不承认夏朝有文字,如果有,也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化符号。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样,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字,都是客观存在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偏要说东周以上无史,商朝是中国历史的开头,夏朝是传说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用此话概括学界研究商以前的历史,并不为过。
综上所述,【禹王碑】的文字是真是假,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还是之后的文字,关键在于能不能破译,怎样破译,只有你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工作之后,你才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凭道听途说,凭主观臆测,信口雌黄,本身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读者不负责任 ,对祖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负责任,这样的态度不可取,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缺少文化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是素质不高的表现,请君嘴下留德。
【禹王碑】是夏朝流传有序的传世文字
从【禹王碑】的文献记载来看,应该说,它是流传有序的。
1,最早记录【禹王碑】的是《吴越春秋》记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离现在已经两千年,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一定是有所本的,东汉距夏初也有两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传抄,传刻,传写,传印,是完全可能的。2,《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
3,《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
南北朝的《粹玑录》云:“萧齐高祖子烁,封贵阳王。时有山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献之王。王宝之。爱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
相传大禹父亲鲧被尧选中治水,采用造堤绳坝的办法治水,达九年之久,不但没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变大。舜继位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察看,他发现鲧治水不力就把鲧杀于羽山(今山东郑城东北)。舜又根据四方部落推举,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继承父业,开始头七年治水也没有取得成效。但他顽强不屈,一方面与老百姓一起凿山挑土,一方面找治水良法。一天,他治水来到衡山,舜说黄帝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治水宝书藏在衡山上,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大禹治水心切,就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他便睡在山峰上几天不起。直到第七天晚上,他梦见一位长胡子仙人,自称苍水使者,授与他金简玉书藏地密图。醒来后他按照密图寻找,果然找到了这部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大禹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疏通壅塞,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大功告成后,大禹把金简玉书送回原来的地方,仍用盘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上刻了一块碑。后来,人们就把大禹杀白马以
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王碑”。
4,有关禹碑的记载,早在唐代,韩愈、刘禹锡就有诗咏禹碑。韩诗云:
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
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
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
刘诗云:
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5, 唐代即有禹碑是无疑的了。明末岳麓书院山长,人称嵝山先生的吴道行着《禹碑辨》曰:
考《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此禹碑之所从来久矣,历千百年无传者,道士偶见之,韩文公、刘禹锡索之不得,致形之诗词。宋嘉定壬申(1212),何致游南岳,遇樵者导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过长沙,转刻之岳麓山顶,隐藏三百馀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潘太守(镒)搜得之,剔土塌传,朝野始复睹虞夏之书。
6,关于衡山《禹碑》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和南北朝时代。晋罗含《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7,南朝宋徐灵期《衡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巅。”8,三国时魏人张揖选编的《广雅》一书(隋代续修,因而未列入前文中的“最早”),中有“岣嵝峰,上有神禹碑”之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中,也记载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内容,但未记位置,。9,唐以前专门记载南岳衡山的典籍均记载禹碑在“云密峰”。如徐灵期《衡岳记》、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至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则主采云密说,实记岣嵝说,并特别说明是受韩愈影响。原文为“传云。昔有道人。见之于岣嵝。后韩文公有是句。今两出之”。10,唐李冲昭《南岳小录》:“云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记其山,高下丈尺,皆蝌蚪文字。” 11,《总胜集》记述在峰腰上部,“常有祥云覆之。峰半有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十丈”(峰高五千三百余丈)。唐代徐彦《五宗禅林观空录》说南岳著名高僧希迁的徒弟水县曾在岣嵝峰的石洞壁上见到过碑文。12,明杨用修《禹碑歌序》:“神禹碑在岣嵝峰。”他的释文为夏朝文字的发现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山之功,为研究【禹王碑】和夏代文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慎不是古文字专家,但他的释文却让自称甲骨文专家,金文专家的人汗颜,他的释文就像一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面前:“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13,王世贞《禹碑说》:“禹碑在岣嵝峰”
14,清张九鉞《禹碑释文考》:“《岳麓志》曰禹碑在岣嵝峰。”三是云密峰,南北朝刘宋徐灵期《衡山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潭,流水萦之,
最为胜绝。”15.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禹碑“昔有道人见之岣嵝”;“云密峰西有大禹岩,峰斗有禹碑”。16,王象之《舆地纪胜》:“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云密峰,昔有樵人风见之,自后无有见者。”等等。17,清代钱泳所述最为赅要“三代已有文字而今不传,所传者唯《大禹岣嵝山碑》、《比干铜槃铭》、《周宣王石鼓文》……及《诅楚文》之类。前人有信之,有疑之。18,【宋·方翥·石鼓诗】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岣嵝神禹碑。19,《游宦纪闻》载:“何贤良,名致,字子一。宋嘉定壬申(1212年)游南岳,至祝融峰下。按山志,禹碑在岣嵝山。询樵者,谓采樵其上,见石壁间有数十字。何俾之前导,过隐真屏后,渡一二小涧,攀藤扪葛,至碑所。为苔藓所封,读之皆古篆,五十余字俱难识,字高阔约五寸许。取随行市历模之,归旅舍凑成本。何贤良过长沙,便将它摹刻于岳麓山,久之没于蓁莽不见。” 20,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志》:“若有德业,则为铭文。按俭此説,石誌宋 齐 以来有之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颂敦铭》:“铭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铭文最古,旧史所称,黄帝始作。” 21,「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刘知几则说孔子得四代典籍,集为《尚书》百篇。
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流传世间不可谓不长,请问天下有几碑文,能像【禹王碑】这样,文字记载详实,源远流长,影响如此广泛。再从东汉上述夏朝的二千多年,历代史官和读书人辗转传抄,传写,传阅,传递,鲜为人知的保存在高墙皇宫之内,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看到夏代人用夏朝文字,记录的大禹治水的颂歌。我说【禹王碑】是天下第一碑,一点不为过,名副其实,无论是从文字形式还是到思想内容,从时间传播到各地名人翻刻,【禹王碑】的影响之大,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可以说,它就是流传有序的夏朝的官方文字,是不被学术主流认可的夏代文字,因为古文字界的学人只认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化符号,因为田野考古只挖出了陶片片上的刻化符号,因为郭沫若早就下了结论,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化符号,就是原始文字的孑遗。
【禹王碑】,不朽的夏代碑文,记载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的英雄业绩,【禹王碑】将光耀千秋万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