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鸬鹚》教学中的美育尝试
来源:化拓教育网
谈《鸿鹅》教学中的美育尝试冯尊华(兴化市戴南镇北朱小学,江苏兴化225700)《鸽鹅》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鹑鹤和鱼》一文的前半部分内容改写的一篇看图学文教材。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叙述了鸿鹅捕鱼的过程,突出表现了小湖由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平静的状态过程,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表现了渔人的忙碌和欢欣以及满载而归时的轻快、喜悦的心情。对于这样一篇美育因素较多的散文佳作,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安排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一、看图初读.感受美。文本前面的插图是一幅优美生动的风景画,整个画面,无论是由小湖到岸边,还是由湖面远处的几只渔船到湖面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鸿鹅等景物,都渲染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氛,显示出一种柔和的静态美。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图上画了哪些景物?是些什么样的景物?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由于明确了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对第一个问题也就能很快地答出图上画的景物,并能简单地描述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练习用完整的一段话来概述图意,使学生明白: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十分平静,岸边的垂柳遮住了金黄的稻田,远处的几只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渔船上,渔人坐在船尾吸烟,两队鸿鹅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在明了图意之后,再来谈对整个画面的感觉,这时,大家的发言便很踊跃了。有的说:“美丽”、也有的说:“宁静”、还有说:“平静”、“安静”、“优美”的,一时间,学生情绪热烈,教室里气氛活跃。我便及时进行了小结与过渡:这幅画内容丰富,景物优美,使我们看了觉得十分宁静柔美,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除了描写图上的景色,课文还定了哪些内容呢?继而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不仅描写了湖面上平静的景色,还描述写了鸿鹅捕鱼的过程以及捕鱼后湖面上的景色。这样,通过看图初读,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感受到画中显示的静态美,认识美丽的自然风光,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想象熟读.理解美。学生在弄清图意和认识文章大意后,我便引导学生分段熟读课文,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从而更多理解各段的128内容,也培养了对美的理解力。课文按湖面景色的变化过程可分三段:第一段(1节)写湖面上平静的景色;第二段(2-5节)写鸽鹅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卜;第三段(6,7节)写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在教学第一段时我指导学生把看图与学文有机结合起来,着重让学生理解:“湖面怎么平静?为什么这么平静?”对前者,学生很快从书中找出“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来回答,并能从图中的景物与作者的描绘中加以体会;而后者,学生却只能简单地用“没有什么风”来说明湖面平静的原因。这时,我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引导:“没有风虽说是湖面平静的先决条件,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图读文,结合文中的景物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从几个方面弄懂湖面为什么这样平静了”于是,学生在引导下,思维活跃,逐步理解到:“写夕阳,从时间上烘托了静;写一望无垠的稻田,从辽阔的空间上加深了静;写船“浮”、人“坐”、鸿鹅“站”,从状态上描绘了静;而写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则从心情上渲染了静。经过深人分析,学生便能理解湖面如此平静的原因了,从而在理性上感受到小湖的静态美。同样,在教学二、三两段时,我指导学生认真读文,并根据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使同学们脑海里呈现出渔人赶鸿鹅捕鱼打破湖面平静的一组活动的画面:(1)渔人赶鸿鹅下水;(2)AM捕鱼;(3)渔人喂鸿鹅;(4)渔人归去,湖面恢复平静。在这一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渔人和鸿鹅动作的词,进行演示、分析、联想,从而使学生理解渔人捕鱼经验的丰富以及鸿鹅捕鱼本领的高强,同时也通过想象看到了鸿鹅在主人关照下分享美餐的生动场面和天色渐暗,湖面宁静的美丽景色。三、激情精读,欣赏美。本文语言生动优美,文中佳句连篇,文笔流畅清新,结构严谨填密。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掌握文章巧妙的结构,我重点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1)读了课文后,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天色的?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很快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如第一个问题,写稻田“一望无垠”,渔船“浮”,渔人“悠然”,写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写站在船舷上的鸿鹅“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对这些词句,我指导学生进行逐一品味,不但理解它们的意思,而且领会其中的感情与韵味,进而欣赏文中蕴含的语言美。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划出有关语句,试论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蒋红艳胡明辉(资兴市青腰中学,湖南资兴423413)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年11月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中指出,德国是为了“与之一,它对世界影响极大,对中国的思想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英吉利争海上之雄”,才有“今日之剧战”。奥国则是对塞尔响,但不同的人对一战有不同的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陈维亚“侵陵已久,今以其君之子故,不惜亡国破军,以图一独秀就因其思想个性、理论素养和社会经历的与众不同,他对逞”。121德奥两国都是“为侵犯他人之自由而战者也”,是“帝一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深入的过程。国主义也”;而塞尔维亚、比利时“乃为他人侵犯其自由而战关键词:陈独秀第一次世界大战者也”,是“爱国主义”。131这表明陈独秀一开始就认清了德奥两国发动的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对于塞尔维亚、比利时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也而言这又是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但此时他对战争性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时称“南陈北李”。在传播马克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上,这可以从他对协约国参战思主义、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目的的认识上看出:他把西方国家划分为帝国主义和自由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而面主义两种国家,而自由民主的典范就是法国,他认为欧战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陈独正宗欧洲文明—法兰西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变种德国帝国秀反应敏捷,积极发表了自己对一战的看法,本文将在此探主义之间即正义与邪恶的较量。141陈独秀说:“德意志以帝国讨一下陈独秀对一战性质的认识。主义为厉世界,吾人之所恶也,列国讨之,亦以尊重自由正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次大战是以德、义与和平,不得不倍此军国主义之怪物。1151他还特别指出,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之间进行法兰西人“嗜和平、博爱、自由,根于天性,成为风俗也”,他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它的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以欧洲们参战是“为平等、博爱、自由”而战。很显然陈独秀把协约为主要战场,1918年11月11日,战争以同盟国集团战败告国当作了正义的一方,他的这种从欧洲文明的角度出发来终。这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国家31个,卷入人口在巧分析一战的性质决定了他还不能从根本上弄清欧战的本亿以上,死伤3000余万人,消耗了3599亿美元。列宁总结说:质。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国加人了协约国参加了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两大集团为了瓜陈独秀仍然认为一战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英法等国反抗君分世界、为了分赃、为了掠夺和扼杀弱小民族而进行的战主制的德奥的正义的战争。他说协约国尊重自由人道,反对争。1,1一战的爆发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中国。陈独秀与当德意志之武力专制,它们用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反抗侵略主,时其他先进知识分子一样密切地关注着整个大战,发表了义君主主义。中国加入战争也是“以正义故,以自由故,以反很多的文章评判大战,褒贬参战国,表明他对这场战争的基对武力专制故”。161到战争结束,他的认识都没有改变,因为本态度。而要正确地对待战争,就必须对战争的性质有正确他那时还不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不了解自由资本主的认识。陈独秀对一战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战争性质的认义在所谓资产阶级制度下,早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英法识上。在战争初期.陈独秀在分析交战双方的情况后,1915的民主制与德国的君主制,不过是政体形式的不同,其阶级如“夕阳照在小湖上”,“无数的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内容的动态美,欣赏到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之后,我便在“岸上炊烟四起”,“天色逐渐暗下去”等,通过这些语句的精总结课文时,让学生欣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继而,再指读分析,领会作者在文章构思上独具匠心,进而欣赏文章的导学生在已有画面的基础上,进行连环画的创作练习,使其结构美。此外,文中描写鸿鹅一段,我也让学生在精读品词在声与色、文与形中得到美的熏陶,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基础上,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快的心情,欣赏人物的初步学会体现美和创造美。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心灵美。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四、总结深化,体现美。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与情感性,挖掘文章内在的美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图画的静态美,理解了育因素,时刻注意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