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音乐_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化拓教育网


观课记录

本堂课目标明确,符合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有效。活动具有可参与性、广泛性和有效性。课堂结构严谨。过渡自然,讲练结合,注重实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巧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开口,积极参与,双边活动适度、合理。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态亲切自然,有感染力。尽量使用目的语,恰当使用母语组织教学,语言准确,流畅,得体,语音语调标准自然。

学情分析:

学生对草原歌曲十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会很高。小学生模仿力强,通过教师的范唱、表演舞蹈,为歌曲伴奏的示范,相信会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2/4拍的强弱规律掌握较好,在歌唱教学时巩固加深印象。将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听、看、跳、说、奏、演等环节,让学生深有感触。

.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舞蹈的审美性。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模仿性的形体舞蹈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学习,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更深一部的了解。我是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给出典型的节奏型,并与学生互动感受筷子舞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注重“美”,以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

学习。在情境的创设上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为了营造轻松的环境,我一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如“小朋友,老师跳得好吗?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筷子,和我一起来跳一跳吧!”等这些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模仿,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

总之,要让孩子喜欢音乐,首先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老师。要想让孩子喜欢你,就必须做到爱孩子,要有一颗童心,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用孩子般纯净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唤起他们的兴奋感,把他们吸引到奇妙的音乐世界里来。

1.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舞蹈的审美性。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模仿性的形体舞蹈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学习,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更深一部的了解。我是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给出典型的节奏型,并与学生互动感受筷子舞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注重“美”,以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情境的创设上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为了营造轻松的环境,我一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如“小朋友,老师跳得好吗?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筷子,和我一起来跳一跳吧!”等这些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模仿,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

总之,要让孩子喜欢音乐,首先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老师。要想让孩子喜欢你,就必须做到爱孩子,要有一颗童心,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用孩子般纯净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唤起他们的兴奋感,把他们吸引到奇妙的音乐世界里来。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聆听曲目,本单元的主题为草原,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音乐时间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情。引导学生唱蒙古歌,爱大草原;欣赏蒙古歌,回归大自然。《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

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 ∣××× ××∣

②. ×.× ×× ∣ ×× ×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

的能歌善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 ∣××× ××∣

②. ×.× ×× ∣ ×× ×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

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节奏练习 唱准并掌握附点音符节奏 ×· ×|×× ×|×· ×|×× ×| 注意休止符 ×0 ×0 |×× ×| ×0 ×0 |×× ×|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反思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本课的总目标是通过听、唱、舞、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我在教这首歌曲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视、讲、听、演四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

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

因为学生对这类乐曲欣赏的机会较少,更不要说去理解、感受了;且学生年龄较小,较为专业的音乐术语更加难以领会。因此,我从让学生去“看”,也就是看关于内蒙古人文的图片、视频,去了解,去感受;然后让老师与学生共同讲讲有关草原英雄小姐们的故事,感受姐妹俩高尚的品德;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有了两者的结合后,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蒙古族的歌曲了。这时候再将音乐文化加深学习的记忆就是“演”了,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既能把四者进行结合,而且还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加深了对蒙古音乐的记忆。

在教学时,我把握了这个基调,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学生尽情的用自己甜美的声音、舒畅愉快心情和赞美的情感,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觉得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不但唱的好,而且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过学生的唱、演,看出同学们不但基础好,而且还是很投入的去尽情的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

除此,我还准备了好多好听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吉祥三宝〉,这两首歌曲都是很好听的,也都是很美的,能够充分的体现大草原的美丽以及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听了这两首歌,同学们被歌曲深深的感染了,久久的不肯离去,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能深深的打动人,让人久久的难以忘怀,所以说,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我要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把学生

领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尽情的去享受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的魅力。

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唱与表演,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美好生活的热 爱,教育学生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跳、说、奏、演等方法,达到让学生感受并学会歌曲的目的。

三、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轻巧、圆润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优美、舒展的肢体语言表现歌曲。能够创编歌词,赞美自己的学校或家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