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补充
寓情于景属于表现手法。是抒情的一种。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tiāo。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皇帝的称号有四种: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在秦末汉初尊号就已经出现了,如张良为项羽取尊号“西楚霸王”,赵佗自上尊号“武王”。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
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 分类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
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