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列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论文

数列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论文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数列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大纲中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近年来,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问题更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而有关数列知识的应用在高考物理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重视数列知识在物理题中的应用范围及其应用的方法,是广大考生在高考备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而本文将对此类问题作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数列知识;高中物理;应用

凡涉及数列求解的物理问题,都具有多过程、重复性的共同特点。但每一个重复过程均不是原来的完全重复,是一种变化了的重复。随着物理过程的重复,某些物理量逐步发生着“前后有联系的变化”。而该类问题求解的关键是确立相关物理量的数列关系,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数学归纳法:(1)逐个分析开始的几个物理过程;(2)利用数学归纳法从中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方法二、递推公式法:(1)分析物理过程,确立物理过程的重复特点;(2)利用相关量第n项与第(n-1)项的递推关系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

有些物理问题中还需要用到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

题1:(07全国i)24(18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球与质量为m=19m的金属球并排悬挂。现将绝缘球拉至与竖直方向成θ=60°的位置自由释放,下摆后在最低点处与金属球

发生弹性碰撞。在平衡位置附近存在垂直于纸面的磁场。已知由于磁场的阻尼作用,金属球将于再次碰撞前停在最低点处。求经过几次碰撞后绝缘球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角度将小于45°。 方法一:数学归纳法

设:小球m的摆线长度为l,小球m在下落过程中与m相碰之前满足机械能守恒: ① m和m碰撞过程满足: ② ③

联立②③得: ④

说明小球被反弹,而后小球又以反弹速度和小球m发生碰撞,满足: ⑤ ⑥ 解得: ⑦ 整理得: ⑧ 所以: ,即 ⑨

而偏离方向为450的临界速度满足: ⑩ 联立①⑨⑩代入数据解得,当n=2时, 当n=3时, 所以,最多碰撞3次。

评析:本题有重复碰撞的过程,且每次碰撞的前后均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每次碰撞后速度逐渐变小,利用两个守恒式推出两球碰撞后的速度的大小,通过数学归纳找到各次碰后速度大小的

联系,从而得出碰后速度的通项公式 ,再利用上摆过程机械能守恒建立碰撞次数与摆角的关系进行求解。 方法二:递推公式法

解:设在第n次碰撞前绝缘球的速度为vn-1,碰撞后绝缘球、金属球的速度分别为vn、vn。由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设速度向左,则: 解得:

依题 (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第n次碰撞后绝缘球的动能为: e0为第1次碰撞前的动能,即初始能量

绝缘球在θ=θ0=60°与θ=45°处的势能之比为: 经n次碰撞后有:

易算出(0.81)2=0.656,(0.81)3=0.531,因此,经过3次碰撞后θ小于45°。

评析:方法二直接利用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建立第n次碰撞前后的关系从而得出第n项的递推公式 和 而解决问题。

近年高考中涉及数列知识应用的题目平时并不多见,下面再以两道习题去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无穷数列求和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题2: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且足够长的斜面上分别固定着两个相距l=0.2m的物体a、b,它们的质量ma=mb =1kg,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和 。在t = 0时刻同时撤去固定两物体的外力

后,a物体将沿斜面向下运动,并与b物体发生连续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忽略不计),每次碰后两物体交换速度。g取10m/s2。求: (1)a与b第一次碰后瞬时b的速率?

(2)从a开始运动到两物体第二次相碰经历多长时间? (3)从a开始运动至第n次碰撞时a、b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解:a物体沿斜面下滑时: b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有:

(1)由上面可知,撤去固定a、b的外力后,物体b恰好静止于斜面上,物体a将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与b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 , 故a、b第一次碰后瞬时,b的速率 (2)从a开始运动到第一次碰撞用时: ,

两物体相碰后,a物体的速度变为零,以后再做匀加速运动,而b物体将以

的速度沿斜面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再经t2时间相碰,则有 ,解之可得t2=0.8s。 故从a开始运动到两物体第二次相碰,共经历时间:t=t1+t2=0.4+0.8=1.2s 。

(3)第二次碰前a速度为2m/s,b速度为1m/s,碰后a、b交换速度,第二次碰后b 速度为2m/s, a速度为1m/s,设碰后至下次碰撞经历的时间为δt,则有

碰后a、b交换速度,碰后b的速度均要比a的速度大1m/s。 即δt = 0.8 s

同理第n次碰后到第(n+1)碰撞, δt = 0.8 s

从第2次碰撞开始,每次a物体运动到与b物体碰撞时,速度增加量均为δv=at2=2.5×0.8m/s=2m/s,由于碰后速度交换,因而每次碰后b物体的速度增加1m/s,即 第一次碰后: vb1=1m/s 第二次碰后: vb2=2m/s 第三次碰后: vb3=3m/s ……

第n次碰后: vbn = n m/s 每次碰后的速度为一等差数列

每段时间内,b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第n次碰前所运动的距离为

sb=[1+2 + 3 + …… + (n-1)]×δt = m (n=1,2,3,……,n-1)

a物体比b物体多运动l长度,则

sa = l+sb = [0.2 + ] m (n=1,2,3,……,n-1) 评析:本题第(3)问通过数学归纳法得出第n次碰后b物体的速度公式vbn=n m/s (n=1,2,3,……,n-1),再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得出最终结果。

题3:如图所示,质量m=lkg的平板小车右端放有质量m=2kg的

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与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开始时二者一起以v0=6m/s的速度向左端的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并使车与墙发生正碰,设碰撞时间极短,且碰后车的速率与碰前的相同,车身足够长,使物块不能与墙相碰(g=10 m/s2)求: (1)物块相对于小车的总位移s是多少?

(2)小车与墙第一次相碰后小车所走的总路程sm为多少? 解:(1)由于 m>m,两者以共同速度与墙相碰后,物块的动量大小比车的动量大,由于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两者必会又以共同速度再次与墙相碰,如此反复直到两者一起停止在墙角边为止,设物块相对于车的位移为s,由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解得:s=5.4m

(2)设v1=v0,车与墙第n次碰后边率为vn,则第(n+1)次碰后速率为vn+1,对物块与车由动量守恒得: mvn-mvn =(m+m)vn+1 所以,vn+1= = vn = 。 车与墙第(n+1)次碰后最大位移

可见车每次与墙碰后的最大位移是一个等比数列,其q=1/9,所以车与墙碰后的总路程

sm =2(s1+s2+…+sn+…)= 2s1·(1十 十…+ +…)= 车第一次与墙碰后最大位移 s1= /2a= /2a, a=μmg/m=10m/s2 可算得 s1= m=1.8 m 所以sm= m=4.05m

评析:本题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用递推公式法得出第(n+1)次

碰后速率vn+1与第n次碰后速率vn和碰后最大位移的通项公式vn+1= 和 ,再利用等比无穷数列求和得出最终结果。

以上的例题充分地展示出数列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数列知识可以使物理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因此,教师对此要多总结、多归纳,这样才能使物理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宾阳中学 邮政编码:5304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