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2015.O8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文/时培磊 摘要:史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向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教学改革中,应该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注重对学生历史本体论思想的培养,还要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编纂实践和史学 研究实践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迁移。 关键词:史学概论;唯物史观;实践教学;学习迁移 o01tt ̄类号:G642 引言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t5)08一Ol1O—O2 学生参与讨论。主修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在中学已经学过多年的历 史,又在大一、大二系统学习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因此有了一 史学概论是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 历史学专业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 本的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和从事相关研 究工作奠定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内许多高校该课程的教 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讨论“什么是历史”的问题。 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和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反而能够激发出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没有标准答案和预设理论的前提下,更容易发 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历史学的经历,以及 师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教学探索,并形成了各自的课程特色。 笔者 将结合自身主持的校级精品课程史学概论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教学 改革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生历史本体论思想培养 历史观是关于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历史观对历史认识和史 一对知识的体悟和理解,往往能够总结出很多具有一定理论思考深度 的回答。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参与之后,主讲教师再结合史学理论 的学科体系,来为学生系统分析“什么是历史”的传统命题,会让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明晰了 历史和历史学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历史认识论和 史学方法论都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迁移——学生的历史编纂实践和 史学研究实践 史学概论课程是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但如果把它仅仅理解成只 是传授历史学的理论那就大错特错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 实践,史学概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研究 实践。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史学人才,必须使学生 兼备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 授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对这 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迁移就需要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实践 教学环节是史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的实践意识,将理 论的价值转移到实践的运用中去。比如在“马工程”《史学概论》 教材中的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要 、学研究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 历史观无疑是史学概论课程最重要的任务。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不 断加强和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也在影响着学生 的头脑,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辨别真理的能力是当务之 急。史学概论课程就是要在历史本体论上,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比较中体现出其正确性,在鉴别中显示出其科学性,让学生在自 我思考和研究中体会到唯物史观的先进性,从而自觉的接受它、运 用它。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国家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程组编写的《史学概论》,这是在马克思 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的,由国内诸多知名史学专家集体编修完成的 史学概论课程教材。此本《史学概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马 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内容编排上,“该书融中国史 学与西方史学于一体,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紧密结合,突出了历史观 和方法论,重点阐述20世纪中国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情况,特别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贯穿始 终” 。 考虑学生的实践需求。一般学生都知道历史研究应该以唯物史观为 指导,但对于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为什么是科学的、史学研 究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等问题,学生都还是比较茫然的。因此,首 先需要任课教师讲清楚唯物史观的创立背景和过程、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等问题,并要使学生明白“唯物史观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具有与时俱进、自我 完善、自我发展的品格”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历史研究实 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已经有一些高校教师在摸索新的使用方 法,如有的老师就提出应该“从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相结合以巩固 课堂讲授内容、将课本知识和经典范文相结合以形成直观见解、比 较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见前者科学性等三个方面” 来 科学使用《史学概论》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任何一部 史学概论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需要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辩证的选用。“马lT程”编写的《史学概论》是当前最重要的教材, 践,如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分析、中外历史进程及发展规律的比较 等重大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价值和强 大理论分析能力。 也是教育部在各高校普遍推广的教材,应该重视对其的使用。在实 践教学活动中,则可以吸收各种教材之长处,如果能形成适合本校 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则最好,但其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的指导地位。 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可以结合“马工程”《史学 概论》教材中的第七章《历史编撰》内容,在学生掌握“历史编撰 的史料基础”、“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 历史学的本体论在史学概论课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有什么样 的本体论决定着有什么样的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几乎所有的 史学概论课程都会首先解决“什么是历史”这个史学理论的元问 题,这也是历史本体论讲授中必须要解释清楚的问题。在教学活动 中,主讲教师可以先不预设一个历史的概念或者解释,而是充分让 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活动 了。当然刚开始不可能让学生去编写大部头的历史,可以从基本的 史学研究训练开始,拟定一个题目,然后学习查找相关的史料,进 而遵循一定的编纂规范,形成初步的研究。这也是为本科生在大四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前期的准备和铺垫。 (上转第96页) 作者简介:时培磊(1982一),男,山东日照人,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1 1 0 高等教育 2015.08 算机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为后续的控制类课程体系,运用模 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改革,构建了“一整体、二 拟实验和仿真实验2个平台,覆盖连续系统、非线性系统、离散系 统(三纵)及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三横)内 平台、三纵横、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多样化、多层次 的实践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控制知识的 容,形成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实验。四 个层次的实验项目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外,还包含以下环节: (1)综合性、设计性的课程设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 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后,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针 对控制类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和设计性题目。其中设置了7个与《自 内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启发学生 的创新思维。同时加强了《自动控制原理》与其他控制类课程之间 的“小综合”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等 “大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改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i No.吉教字 动控制理论》相关的设计题目,4个计算机控制类题目,1个过程 控制类题目,对控制类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性实验项目:依托校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 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和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设置了创 参考文献: [2012]45 新性实验项目,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 良好的基础。 (3)综合性、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先进PID控制及应用等 综合性、创新性设计题目,丰富了毕业设计内容,同时进一步加强 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王永川,李小民,江涛.自动控制原理设计性实验教学探 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o09,31(1):1O—l2. [2]孙洁.“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电气电子 教学学报,2009,31(6):69—70. [3]鄢圣茂,宋立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37—139. [4]刘金颂,张庆阳,苏晓峰,杨蕾.Matlab软件在自动控制 原理实验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38— 140,145 (4)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 平台,以学院的“电子创新研究室”、“炎火工作室”、“机器人研 究室”、“建模与仿真研究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课 外科技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系统融会贯通,实现了创新性人才 的培养。 这些内容都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延伸和综合应 用,课题组老师还要继续指导学生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积 [5]高宏岩,张开如.自动控制原理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研 究.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62—65 [6 3王伯庆.工程专业生源及新生适应性分析.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3,(6):33—39 累素材,丰富理论授课、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逐步形成“基础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横向覆盖、纵向 贯通”的实践教学内容。 四、结束语 [7]刘小河,马洁,管萍,付兴建,刘丽华.自动化专业“四 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1O):27—30 (下接第110页) 在历史书写方面,可以围绕在史学方法论模块中所讲授的影像 教学是需要逐步探索下去的。特别是在“慕课革命”到来的时代,如何 让传统的基础学科和理论学科课程具有吸引力和长久生命力,需要结合 新的技术手段和日益发展的教学理论,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项目:廊坊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史学概论精品课 程建设与重点学科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编号:K2014—06);廊坊 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历史学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 践”(编号:K2012—03);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注解: 史学、1:3述史学等内容来开展学生的史学实践活动。比如今年正值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可以指导学生围绕 抗战题材的影像资料进行史学实践。有的学生会围绕一位抗战英雄 的影像资料编辑一部专题介绍小短片,并且自己动手撰写文字介绍 资料,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影音和文字相结合方式来制作 完成一部简单的影像史学作品。有的学生会利用口述调查的方式, 采访当地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利用录音或摄像的方式保存口述资 料,然后整理成文字资料,形成口述史的资料。通过这种影像或口 述的史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历 史专业知识背景,尝试撰写史学题材文字作品,并学会了编辑制作 ①目前已有史学概论国家级精品课4门,省级精品课lO余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出版史学概论教材和专著3O余册,近些年 还发表了10余篇有关史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文章。 ②张剑平:《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史 视频资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重视 和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对史学概论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 改革。作为历史专业基础课,一般要求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 各占20%和80%,因此有的可能学生往往只重视期末考试的理论成 绩而寄希望于最后的复习,对于平时的史学实践作业觉得无足轻 学概论>》,《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第153页。 ③王传奇:《新版“史学概论”教学方法探析》,《兰州教育学 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8页。 ④《史学概论》编写组:《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年,第27页。 重。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调整课程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提高 到30%或40%。在期末考试试卷的出题中也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实践 能力的考察,比如可以出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影像史学或者口述 史学作品的实践计划,或者设计一个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一般根 据学生的答卷就能够看出其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史学实践能力。 总之,如何在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条件下不断完善史学概论课程的 参考文献: [1]余晓宏.高校历史专业《史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