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化拓教育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2302566 U(45)授权公告日 2021.01.05

(21)申请号 202020223777.5(22)申请日 2020.02.27

(73)专利权人 田兆峰

地址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一

路391号(72)发明人 田兆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代理人 郭堃(51)Int.Cl.

G07C 9/00(2020.01)G07C 9/25(2020.01)G07C 9/27(2020.01)H04L 29/08(2006.01)H04L 29/0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包括电子门锁锁体,所述电子门锁锁体上设置有人像识别模块、证件读取模块及数据加密传输模块,所述证件读取模块分别与人像识别模块及加密传输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人像识别模块、证件读取模块、数据加密传输模块及传统门锁相结合,制造出可进行人证核验开锁的智能门锁,并通过数据加密传输模块将门锁与远端服务器实现信息互联,可实现解决远程管理与实名认证之间的难题,对于出租房屋或公寓等应用场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CN 212302566 UCN 212302566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门锁锁体,所述电子门锁锁体上设置有人像识别模块、证件读取模块及数据加密传输模块,所述证件读取模块分别与人像识别模块及加密传输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像识别模块采用3D结构光高效人脸核验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证件读取模块采用公安部授权的专用身份证安全控制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传输模块采用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进行数据加密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控制电路,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主芯片控制电路、复位电路、储存模块及模块接口电路,所述复位电路、储存模块及模块接口电路均与所述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模块及电源滤波电路,所述电源模块及电源滤波电路均与所述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

2

CN 212302566 U

说 明 书

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背景技术

[0002]人像识别基于3D空间的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能够实时检测人脸特征点,并进行人脸角度预测和识别。

[0003]证件核验SAM模块是公安部授权的专用身份证安全控制装置,是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和核验的专用设备,通过TypeB非接触IC卡阅读技术,以无线传输方式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的专用芯片进行安全认证后,将芯片内的个人信息资料读出,并完成解码、显示、存储、查询和自动录入等功能。

[0004]物联网低功耗传输技术中可采用多种无线传输模式,主要采用M2M通信方式,具有远距离、低功耗、低运维成本等特点,与WiFi蓝牙、ZigBee等现有技术相比,物联网传输区域更广、成本更低。

[0005]现在市场上的智能门锁大多采用指纹、密码、WIFI、磁卡等功能开启,均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实名认证标准。现旅馆、民宿、网约房等场所在行政管理中是要求进行实名登记的,而现有智能锁不能做到这一点,无法将实名核验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08]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包括电子门锁锁体,所述电子门锁锁体上设置有人像识别模块、证件读取模块及数据加密传输模块,所述证件读取模块分别与人像识别模块及加密传输模块连接。[0009]优选地,所述人像识别模块采用3D结构光等高效人脸核验模块。[0010]优选地,所述证件核验模块采用公安部授权的专用身份证安全控制模块。[0011]优选地,所述加密传输模块采用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进行数据加密传输。[0012]优选地,所述智能锁还包括主控制电路,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主芯片控制电路、复位电路、储存模块及模块接口电路,所述复位电路、储存模块及模块接口电路均与所述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0013]优选地,所述主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模块及电源滤波电路,所述电源模块及电源滤波电路均与所述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该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中的证件读取模块分别与人像识别模块及加密传输模块连接,通过将人像识别模块、证件读取模块、数据加密传输模块及传统门锁相结合,制造出可进行人证核验开锁的智能门锁,并通过数据加密传输模块将门锁与远端服务器实现信息互联,可实

3

CN 212302566 U

说 明 书

2/3页

现解决远程管理与实名认证之间的难题,对于出租房屋或公寓等应用场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0017]图中,1-人像识别模块、2-证件读取模块、3-数据加密传输模块、4-电子门锁锁体。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0]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中,该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包括电子门锁锁体4,该电子门锁锁体4上设置有人像识别模块1、证件读取模块2及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该证件读取模块2分别与人像识别模块1及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连接。可以理解的,该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与人像识别模块1、证件读取模块2连接,安装于电子门锁锁体4内,证件读取模块2为公安部授权的专用身份证安全控制模(SAM),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采用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进行数据传输,该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支持多种无线传输方式,主要采用M2M物联网传输方式,亦支持WIFI、蓝牙等其它方式。[0021]具体地,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结合图1及图2可知,该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还包括主控制电路,该主控制电路包括主芯片控制电路、复位电路、储存模块、模块接口电路、电源模块及电源滤波电路,该复位电路、储存模块、模块接口电路、电源模块及电源滤波电路均与该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可以理解的,该主芯片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等,该储存模块包括存储芯片U2等,该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芯片U3等,该复位电路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Q5及稳压管D6等,该模块接口电路包括接口J1等,该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及电容C11等;该主控芯片U1可以采用80C51单片机芯片等,该存储芯片U2可以采用W25Q32BV芯片等,该电源芯片U3可以采用GPM71533芯片等。[0022]可以理解的,该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智能锁的使用流程:用户持身份证等靠近门锁,智能锁电路板中的身份证阅读芯片读取到证件号码等信息,同时人像识别模块1可采集到持证人的人脸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核验,与智能锁已存储的开锁权限信息进行核对。数据核对成功,则发送开锁指令,传给锁体部分的电机或开关控制器进行开锁。开锁成功后,可将核验信息通过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发送至远程服务端,存储相关的记录。若开锁不成功

4

CN 212302566 U

说 明 书

3/3页

或其它特殊情况,则可发送报警信息到远程服务端。[0023]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构造独特,通过证件读取模块2读取证件信息,并与人像识别模块1读取的人脸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再由数据加密传输模块3通过物联网加密传输相关数据与远端服务器实现信息互联,可实现远程管理与实名认证之间的难题。并且其内置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芯片,可通过读取身份证加密信息进行核验开锁。从而确定了开锁人的真实身份。并可以人脸识别做为辅助核验手段,进一步明确核验结果。与传统智能锁相结合,制造出可读取身份证开锁的专用智能锁。对于出租房屋或公寓等应用场所,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实用新型是对传统智能锁的功能提升,可对开锁人员的身份证等信息核验,在部分特殊要求的,如宾馆、民宿等场所,需要实名登记的,能够起到身份认证、无人值守等便捷的功能,应用范围广泛。

[0024]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

CN 212302566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6

CN 212302566 U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