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来源:化拓教育网
 国际关系史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任课教师:范若兰 第一讲 导 论 一、定义与范围:

二、 国际关系史与欧洲中心论 三、参考书目: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求实出版社,1988年。

3、《世界通史》(近现代部分) 。

4、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Joseph Nye,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亨利·基辛格:《大外交》(Diplomacy),海南出版社,2001年。 四、学习方法

第二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2.战争进程 四个阶段:

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年), 丹麦阶段(1625—1629年), 瑞典阶段(1630一1635年), 法国一瑞典阶段(1635一18年)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reaty of Westphalia)的签订(18年 ) 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欧洲领土变更问题: 2)帝国的宗教关系: 3)德意志的国家问题: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和会本身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其次,在实践上肯定了早期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 第三,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裁的案例。 第四,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世界。 第五,在西欧开始确立了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 第二节 英国资产阶级与欧洲国际关系

一、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9一1658) 1.英国与荷兰的战争

1651年《航海条例》(Ordinance),1654年《威斯敏斯特和约》 (Treaty of Westminster) 2.英国参与法西战争 Oliver Cromwell

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 詹姆士二世 James II 1、 第二、第三次英荷战争: 2、光荣与英国对外的变化: (Glorious Revolution) William of Orange

第三节 法国在欧洲的扩张 路易十四(13—1715年在位) Louis XIV

1.―遗产战争‖War of Devolution(1667年 )

《比利牛斯条约》(Treaty of the Pyrenees) ,《亚琛和约》 2.法荷战争

《多佛尔和约》 ,《奈梅根和约》 (1678年 ) “自然疆界”论 (Natural Frontiers)

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与《里斯维克和约》: War of the League Augsburg 第三讲 法国资产阶级 前后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法国大与欧洲国际关系

一、法国大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 17年7月14日攻打巴士底狱 17年《宣言》 1791年 1791年吉伦特派上台 1793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的恐怖 1794年热月政变 法国对外的变化: ―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 ―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相对立的价值观: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自愿合并‖和―主权在民‖

第一次反法联盟 (1793-1797年)

二、督时期法国对外关系

第二次反法联盟( 1798年-1802年)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开始了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执政时期 。

1802年3月27日《亚眠和约》 第二节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 1、拿破仑战争

1804年拿破仑正式称帝,法国进入拿破仑帝国时代 。 第一,称霸与制衡的冲突异常激烈。 第二,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

第三次反法联盟 ( 1804年底-1806年) 第四次反法联盟 (1806年 –1807年) 2、封锁体系

1806年11月, ―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

1807年连续颁布枫丹白露、米兰敕令,对英国全面封锁。 3、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第五次反法联盟 二、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

1814年3月30日,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并于1814年5月30日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 总结

―战争的两个世纪‖

近代早期欧洲国际体系的运作机制: 一是共同的外交实践:常驻使节制度。

二是共同的国际行为准则:到了十七世纪末,各文明国家都认为自己受国际法的拘束 三是西欧各国从中世纪继承而来的封建依附关系。近代早期的欧洲国际体系,颇似一种―国家家庭‖,一种由相互关联的王室组成的―王朝共同体‖。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Congress of Vienna ―恢复欧洲均势并用条约保证之‖。

梅特涅(Prince Klemens von Metternich) , 塔列朗(Talleyrand) , ―正统主义‖

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Holy Alliance 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皇威廉三世 盟约内容:

(1)缔约三国的君主应以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联系,互为同胞,无论何时何地,应相互给以支援、帮助和救护,并各自以同一博爱精神来领导他们的臣民和土兵; (2)无论在各缔约国之间还是在他们的臣民之间,惟一有效的原则是相互服务的原则; (3)一切国家如果愿意庄严地接受本文件所阐明的神圣原则,均可加入这个同盟。 三、《四国同盟条约》(1815年) The Quadruple Alliance 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意义:

1)首次在国际会议上明确―均势‖的定义:

所谓―均势‖,即―势力均衡‖(the Balance of power)的简称,是国际关系史文献中常见的名词。它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一种力量平衡状态,或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抗衡时,采取均势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态度和。

2)首创维护均势体系的欧洲协调机构 (Concert of Europe)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一、1848年欧洲

1848年欧洲普遍爆发资产阶级: 1) 法国1848年2月

2)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爆发。 3)1948年3月18日,柏林 人民发动 4)意大利 5)牙利发生了

第五讲 19世纪中叶前亚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 东亚的“华夷”秩序与朝贡体系 一、华夷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 1、华夷秩序与朝贡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臣父子”、“忠孝节义”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 以臣事君,以小事大 ,“向化” ,“慕圣德而率来” ―导以礼义、变其夷习‖ ―朝贡‖制度 (明清时期)

首先各国贡使的规模、人数、级别日益扩大与提高。

其次朝贡制度还有一套严格的礼仪。 ―奉表‖

再次,是天朝大国遣使赴各国之册封。 ―敕书‖ ,―常奉正朔‖ 2、17-19世纪上半叶的东亚国际关系 朝鲜 暹罗 中国 琉球 缅甸 越南 马来

在华夷秩序中,中国追求的是政治声望(四海归一)而不是经济利益, 特点:厚往薄来,重政治声望,轻经济利益,松散。 二、欧洲与东亚的国际关系 1、欧洲进入东亚

在19世纪中叶前,欧洲与东亚的国际关系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前产业阶段,时间是16世纪到18世纪。

第二阶段: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的洪流掀起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第二次大潮。

2、个案分析:19世纪中叶前的中英关系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 访华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中英外交关系分为3个时期: 1、温和外交冲突时期。

2、中英外交尖锐对立的紧急时期。 3、炮舰外交时期。 鸦片战争 Opium War 治外法权 extraterritoriality

最惠国待遇 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

早期中英外交冲突,中国表现出了对近代西方外交的不适应。

(1)外交观念的不适应。 (2)外交的不适应。

理藩院 、礼部 、―怀柔远人‖、―羁縻夷狄‖ 、十三行、 (3)外交运作方式的不适应。

―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关税自主权 第二节 欧洲与西亚地区的国际关系 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1、新航路的开辟与奥斯曼帝国的厄运 2、欧洲兴起对奥斯曼帝国的总体性冲击 表, 领导国家和主要权力资源 第六讲 德意志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德意志统一 一、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 威廉一世(1861-1888年在位) William I

俾斯麦(1815—18年) Otto von Bismarck 二、丹麦战争 (18年)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 ,劳恩堡 Schleswig, Holstein,

第一个策略 :依据国际法行事,杜绝其他列强干涉的口实。

第二个策略:与奥地利进行合作(目的有四:1、掩饰吞并两公国的最终目的。 2、普奥联合行动,不仅有助于防止英法可能联合干涉的威胁,而且可以化解奥地利的阻挠。 3、与奥地利合作,将其纳入普鲁士之中,可以使普鲁士掌握德意志统一运动的主动权。4、俾斯麦与奥地利合作乃权宜之计,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两公国问题,为日后将奥地利逐出德意志埋下伏笔。 )

第三个策略:坚决反对将两公国变为的德意志邦联成员国。

三、普奥战争 (1866年) 各国立场和反应

法国 :1、含糊地允诺给法国某种报酬。 2、以民族原则为诱饵,诱使法国合作。 意大利:

1866年8月23日,普奥签订布拉格和约。和约对奥地利相当宽容:奥地利退出

德意志;除了在两公国的一半利益外,它仅有的领土损失是将威尼西亚归还了意大利。 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建立,但美因河以南的巴登、巴伐利亚、符滕堡、黑森—一达姆施塔特四邦却因法国的阻挠而滞留于北德联邦之外。 俾斯麦的外交活动

首先,对奥战争结束后,俾斯麦即通过与南德四邦的紧密关系,加强未来对法战争中普鲁士的地位和德意志内部的团结。

其次,遏制法国的要求,为日后在国际上孤立法国设置外交陷井。

再次,俾斯麦细心洞察欧洲各大国间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孤立法国。 、意大利 、奥地利

霍亨索伦家族 、利奥波德亲王 、埃姆斯来电 、1870年9月1日色当战役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the Hall of Mirrors)宣告建立。德国完成统一大业。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一、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心脏地带兴起的 ,因此 ,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 俾斯麦的: 1、孤立法国,打击法国;

2、力图拉拢,阻止法俄接近;

3、拉拢奥匈帝国,阻止向中欧和南欧扩张;

4、支持英国对抗,加剧英俄两大国在世界各地的角逐; 5、支持意大利同法国在北非和地中海的争夺。 1、1873年三皇同盟(Three Emperor’s League)

1 873年 1 0月 2 2日德意志、、奥匈帝国签订协议 ,组成了一个松散的―三帝同盟‖。 1879年 ―三帝同盟‖ 寿终正寝。 2、1879年德奥同盟 (Dual Alliance)

1 879年 1 0月 7日德意志和奥匈帝国签订了一项针对的防御性秘密条约。 3、1881年三皇同盟

1 881年 6月 1 8日俄奥与德国共同签订了一项秘密的中立协定。 4、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

意大利在 1 882年 5月 2 0日与德奥两国缔结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 二、俾斯麦体系的瓦解

1、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2、《再保险条约》和二次《地中海协定》 Reinsurance Treaty, Mediterranean Agreement 评价俾斯麦体系

3、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威廉二世(1859——1941年) William II

第七讲 19世纪至一战前的亚非拉国际关系 第一节 美国的崛起 美国对外关系的四条主线: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 扩张主义(Expansionism) 理想主义(Idealism) 现实主义(Realism)

华盛顿《告别演说》 一、门罗主义的历史演变

1、《门罗宣言》(Monroe Proclamation) (1823年):

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非殖民原则‖。 2、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的发展: ―天定命运‖ (manifest destiny) 1 845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在国情咨 文中重申―美洲体系原则‖ ―泛美主义‖

二、―门户开放‖ (Open Door) 1、―门户开放‖的提出:

在美国外交史上 ,对外扩张是一条主线。 如果说门罗主义是美国对美洲的扩张,那么门户开放则是将美国的扩张扩大到亚洲。

1 9年 9月和 1 1月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命令美国大使分别向英、德、俄、法、日、意6国提出内容相同的照会。 2、美国―门户开放‖的国际环境因素

第一 ,美国在华只能凭藉经济实力参加与列强的竞争。

第二 ,美国担心列强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筑起壁垒 ,影响美国在华的商业利益。Sphere of influence

第三 ,列强的相互牵制和清的虚弱 ,为―门户开放‖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一节 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开国与明治维新 一、 日本在亚洲的扩张

1、吞并琉球;2、侵略朝鲜;3、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4、日俄战争(1904-1905年)

《朴茨茅斯和约》(Treaty of Portsmouth ) 日俄战争对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 )实现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

(2 )刺激军事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军事从此开始优先于政务 ,日本军阀制度建立起来。 (3)导致日美矛盾逐渐尖锐:

第三节 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 第三节 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 第八讲 欧洲列强的重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各大国实力的变化及其对对的影响: 1、英国“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受到挑战 帕麦斯顿(Palmerston)的名言: “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 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表1,1880——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10年是生铁产量,以后是钢产量)

表2,1880——1938年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 表,1830-1940年间世界财富的相对份额(%) 2、德国的―世界(Weltpolitik)‖ 与英德关系

3.英法矛盾的缓和与1904年《英法协定》(Anglo-French Entente)

4、1907年英俄协定(Anglo-Russian Entente) 协约国(Triple Entente) 同盟国(Central Powers)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进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列强的力量对比和矛盾激化

表3,1914年两大军事集团工业和技术对比表 2、萨拉热窝事件 (Sarajevo) 斐迪南大公 Franz Ferdinand

巴尔干火药 Balkan 巴尔干火药桶(Balkan) 3、七月危机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二、 大战期间的战争与外交斗争 三、战争的推进和交战国的和平攻势 1、战争进程 2、远东局势 《二十一条》 Twenty-one Demands 3、美国的参战

表,1914-1916年美国对交战国的贸易(单位:美元) 无潜艇战(unrestricted undersea boat war)

表,减去加上美国之后两大集团的工业和技术力量比较表 (1913年)

第三节 十月与一战的结局 一、十月与《布列斯特和约》 1.十月后的苏维埃对外

“二月” (沙皇被迫宣布退位 )、十月 ,布尔什维克 Bolsheviks 列宁(Lenin), 托洛茨基(Leon Trotsky) 和平法令(Decree on Peace)

2、苏德停战与《布列斯特和约》 (Bucharest Treaties)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 11月11日停战协定正式签订。一战结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结: 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战争的直接后果使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个封建帝国(、奥匈帝国、德国)无可挽回地崩溃了 。出现新兴国家。 2、国际政治权力重心的转移 表:各国的死亡人数

第九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和列强的打算: 1919年1月18日,巴黎 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the Fourteen Points):

第一 ,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包括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消除一切经济壁垒 ;各备必须裁减 ;调整殖民地 ,对当地进行开发应该根据―门户开放‖原则 (第 1 -5点 )。 第二 ,抵制并消除布尔什维主义的影响 (第 6点 )。

第三 ,要求在欧洲和近东各民族以民族自决 权(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为基础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 ,或建立受到 列强保护 ,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第 7-1 3点 )。

第四 ,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包括大小国 家的、保证政治和领土完整的普遍性的 国际联盟 (第 1 4点 )。

2、《凡尔赛和约》 (Treaty of Versailles)

《凡尔赛和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对德和约涉及德国疆界、殖民地、军备和赔款四个问题。 第一,重划德国疆界。 波兰走廊(Polish Corridor) 第二,重新分配德国殖民地。 第三,德备。

第四,赔款问题和其他经济条款。 3、国际联盟 (League of Nations)

国际联盟盟约被列为《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同时宣布成立。

4、凡尔赛体系(Versailles System)的实质及其矛盾

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和约基础上的,留下的矛盾和问题也极为严重。这些问题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首先是战争的罪责问题。 第二是赔款问题。

5、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华盛顿国际会议正式召开。 Washington Conference

二、华盛顿体系 Washington System 1、《四国条约》(Four Power Treaty): 2、《五国海军条约》(Five-power Treaty) 3、《九国公约》(Nine Power Treaty) 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启示

第十讲 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 第一节 战后初斯国际关系与欧洲安全 一、德国问题:

凡尔赛体系的致命弊端,既激发了德国的复仇心理,却又加强了德国根本的地缘战略地位,并赋予其潜在战略优势。 1、道威斯计划 Dawes Plan 2、《杨格计划》Young Plan 3、洛迦诺公约 Locarno Treaties 4、德国的恢复

二、战后英国欧洲:

英国的战后欧洲充满谬误。 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一种自满自得的虚幻的安全感

其次,英国还非常厌恶东欧诸小国, 不愿意为这地区承担义务,将其让给德国 第三,实行扶德抑法 法国总的态势是顺从英国。 三、苏联对外

第一阶段:1917——1924年。列宁在位时期,苏联对外从理论狂想走向实际。

第二阶段:1924——1933年 。苏联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战略守势。经济上争取与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联系与经济合作 ,政治上保持对外和平关系 ,争取摆脱孤立状态 ,避免卷入战争 ,

第十一讲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Great Depression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与特点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崩溃。这次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损失达2500亿美元,竟比一战造成的损失多出800亿美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也由此倒退30年。 危机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危机——萧条——复苏——衰退

(2)波及范围广,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还包括它们的殖民地和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波及。 (3)为害特别严重

(4)影响最为深远,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 经济危机的影响(三个层次分析): 个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贫困。 国家:倒台,新上台的实行改革。 美国、英国、法国 国际政治和经济:

首先 ,30年代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一种向另一种的过渡。 其次 ,30年代经济危机加快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并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再次 ,30年代经济危机促使旧经济学派危机理论的破产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John Maynard Keynes

最后 ,30年代经济危机将德、意、日推上了对外争霸、称霸、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 希特勒上台及其对外扩张 1、希特勒其人及其上台原因: 阿道夫·希特勒(18—1945) Adolf Hitler

法西斯政党全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Nazi),是德文―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缩写的音译。 《第三帝国的兴亡》

希特勒能够登上权力顶峰的背景主要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 1933年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 我的奋斗(Mein Kampf) 2、希特勒的对外:

希特勒对外扩张的两大理论基础是种族理论和生存空间理论。

希特勒的种族理论是一种荒谬的理论,他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优等民族是文明的创造者,而劣等民族是文明的破坏者,为了使优等民族免受劣等民族的排挤,必须和消除劣等民族。在他看来,日耳曼人是世界上的优等族,其中德意志民族又是最优秀,而犹太人则成为劣等民族。因此,德意志人有权利向外扩张,去消灭劣等种族,并建立一个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帝国,甚至统治整个世界。

生存空间理论。希特勒认为,空间总是指农业上的可利用土地而言:这个词在使用时照例是联系到生产食物,以供养住在土地上的居民。希特勒对于现有土地上食物产量提高的可能性没有信心。他认为世界各种族为生存,为地球上生活的基本因素所进行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争夺空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强者取胜,占取空间,在该空间繁殖蔓延,然后再去夺取另外的空间。种族生存能力与生存空间扩张是直接相关联的。一国人民总面临着这一问题:使他们的生存的空间与人口有一个适当的关系。

影响:在1933年以前,希特勒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谈论种族与空间论调,1933年以后,虽然他在公开场合不再那么露骨地谈论这种理论,但这种理论是他的外交指导。

(1)对战争的看法。 (2)对条约的看法。 希德勒对各国的看法 、法国、英国、意大利 总之,对外扩张是 “先,后海洋”的策略

二、德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希特勒对外的四个阶段:

1、1933-1936年破坏《凡尔赛条约》、 退出国联、扩军

2、1936-1940年向邻国扩张…… 3、1940年在军事上取得 对欧洲的主导权 4、1941-1945年战线过 长阶段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法西斯统治是在推行战争中确立的。

《对华纲要》 、―田中奏折‖ 皇姑屯事件

1 931年 ―九·一八‖事变 (Mukdem Incident)

李顿报告书(Lytton’s Report)

193年7月―芦沟桥事变‖, 日军全面侵略中国。

第十二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 第一节 法西斯侵略扩张与各国的绥靖 一、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1、 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 2、 德国进占莱茵河 3、 武装干涉西班牙 4、 日本全面侵华

二、西方国家的绥靖(Policy of Appeasement): 1、绥靖及其根源

绥靖,主要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

英国为什么实行绥靖?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三, 和平主义思潮。 法国为什么实行绥靖?

首先在经济方面

其次在政治方面,政坛斗争在30年代中后期变得异常激烈,党派阵容的不息变化和内阁的频繁更迭使得国家政治无稳定可言。 总结:

第一,产生绥靖的一个社会背景是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 第二,英法实力的衰落是导致其采取绥靖的根本原因。 第三,欧洲外交传统是造成绥靖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苏联敌视促使英法采取绥靖。

2、英国主导的绥靖

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 Munich

三、战前苏联的对外

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Nazi-Soviet Pact

四、美国的孤立主义与《中立法》 1、孤立主义重新抬头

2、《中立法》 Neutrality Acts 隔离演说 Quarantine Speech

第二节 战争的欧洲阶段:大战的爆发与大国的调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性质 1、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2、二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战争的性质

二、从进攻波兰到西线战争到法国沦亡 马其诺防线 Maginot Line

三、英、美、苏对外的调整

1、丘吉尔抗德与英国绥靖主义的终结 Winston Churchill

2、美国对西欧变化与《租借法》Lend Lease Act 3、苏联的态度和―东方战线‖的建立 四、大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 1、日本的南进战略 2、《苏日中立条约》

第三节 战争的全球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

一、苏德战争

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大西洋宪章》the Atlantic Charter

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Pearl Harbor

第四节 大战的战略转折阶段:军事战略的转折和大国间的外交斗争 一、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二、盟军北非战役的胜利

三、会议外交: 1、 卡萨布兰卡会议; 2、 意大利投降 3、 开罗会议; Cairo Conference 4、 德黑兰会议

四、霸王计划和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五节 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雅尔塔会议 Yalta Conference 联合国宪章

Charter of United Nations

太平洋战场的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