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例研究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例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量鹰 黪 l —— 3 溪 母分数加减法”课例研究 口徐虹萍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 行学习,三年级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 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在获取 数,而在五年级的教材学习中将会较 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 系统地认识分数。在这节课之前,学 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学 生已经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初步认 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 识了分数,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 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解决 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法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 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恰逢市教研室要 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 在我校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并由我执 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直观图 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义务教材北 形,算理和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 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这节课。根据《标 和掌握;而数形结合也是解决问题 准》要求,分数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进 的重要策略。 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作为教 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分 励。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 师,我们要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学生 析、解决自己遇到的有关问题。教师要 体实物的奖励更有推动力,而高年级 的现状,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增强学 善于利用“小纸条、小对话”来实现目 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鼓励。对 生对道德品质认识的体验。 标要求,对学生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 于惩戒,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要以关 一是目标引导。儿童思品的形成 通过“小纸条”及时传递教师的褒与 爱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切忌进行身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 贬、肯定与否定、完善与克服;反之,学 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刺激。惩戒一定 的年龄特点,对道德品质以目标引 生也可以通过“小纸条”及时反映自己 要在爱学生的前提下适时适度适情 导,系统设计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具 的心声,或困惑,或喜悦等。对需作进 来进行。如,有~学生在午餐时经常不 体要求,把握道德品质的广度和深 步指导的,教师可采用个别对话来 洗手,我多次指出他并不在意。第二 度。如教学《我与环境》一课,笔者要求 交流看法。 天,我没有及时把午餐分给他,而放到 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生活的社区环 三是注重人性化评价。针对小学 全班最后一个,还特意检查他的手是 境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写写调查 生的年龄特点,仅靠观念、思想上的引 否干净后才给他午餐,并要求该生课 报告,从中对学生提出爱护环境的内 导是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 后学习饭前洗手的资料。一周之后,学 化目标:要净化环境,不乱扔纸屑和 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从善如流,实现 生都能主动做到饭前洗手。这样的适 废旧物品,不随地吐痰;要保护环境, 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评 度惩戒,不仅让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 不乱穿绿地,不损坏花草树木;要优 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 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还充分照顾到了 化环境,尽力为环境美化做力所能及 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 学生的自尊心。 的事情,并深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 对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 313009) 二是过程监督。就是正确指导学 为大小,只要合乎道德要求,都给予鼓 — 厂一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9嗣 6上—■ 堡 瞳 【第一次试教】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认识了数里 面的一个新朋友,是谁啊? 生:分数。 (师出示:小明吃了一个西瓜的 ) 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老师这 师:看来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 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一样的。两部分合 起来用加法计算,求两部分相差多少 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 决问题的策略途径。 基于这些思考,我对教案进行了 用减法计算。 师:接下去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 修改,并做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试教】 1.创建分数。唤起回忆 题。先看第一个, 3+ 应该等于几 里有一个圆形的图片,要把它平均分 呢?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 些知识?说出来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好 成—— 学(齐答):8份! 师:取其中的—— 生(齐答):3份! 师:说明八分之三里面几个八分 之一? 生(齐答):三个八分之一! 师:真好,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八分 之三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8份, 取其中的3份,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 意思呢? (师出示:徐老师吃了这个西瓜的 2) 生:就是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 份,吃了其中的2份。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两条数学 信息。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徐老师和小明共吃了这个西 瓜的几分之几?(师板书问题) 师:该怎么列算式呢? 生: 3 2。 师:为什么用加法做呢? 生:因为要把徐老师吃的部分和小 明吃的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徐老师多吃了这个西瓜 的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你会列算式吗? 3 2 土,:—8—一—8—o 师:为什么用减法算呢? 生:求相差数用大数减小数。 生:小明吃得多,徐老师吃得少, 所以要用小明吃的减去徐老师吃的。 图 生:是八分之五。 师:确定吗?请同学们在长方形 纸上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八分之三加 八分之---N底等于几,好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全班 交流) 师:谁愿意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展 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生:题目里说“小明吃了这个西瓜 的八分之三”我就先找到八分之一,小 明吃的三份就用紫色来表示(用手指 图)。“徐老师吃了这个西瓜的八分之 二”,这二份就用粉红色来表示。把紫 色和粉红色合起来就是小明和徐老 师一共吃了五份,也就是八分之五。 师:大家听明白她的意思了吗?请 你再仔细地数给大家看看好吗? 生:小明吃了三个八分之一;徐老 师吃了二个八分之一,三个八分之一 和二个八分之一合起来是五个八分 之一,就是八分之五。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谁能来说说 同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么算呢? (同样的过程研究减法,得出计算 方法后再进行练习) 课后我自己感觉,学生学得很被 动,几乎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一问一 答打乒乓球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没 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把思考 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而且,关于分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没有经过学生 充分的体验感悟就得出来了,还是有 灌输的成分在里面。 创设问题情境的数学课堂应该充 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 吗?(生答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徐老师也来 说一个好吗?(板书出示:小明吃了一 个西瓜的÷) 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请你在 长方形纸上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 找到八分之三。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 家看看,并说明一下你的画法?(一生 上前,用投影展示) 生:把长方形纸平均折成八份,把 其中的三份涂上阴影,阴影部分就是 这张长方形纸的八分之三。 师:怎么折才会平均分成八份呢? 生:对折,对折,再对折,三次! 师:对折三次后展开,就把这张纸 分成了同样大小的八份。这样的一份 是多少?(在一份里写上八分之一)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齐答):三个八分之一就是八 分之三1 2.探究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太高 兴了,也吃起了西瓜。(出示:徐老师吃 了这个西瓜的 )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两条数学 信息。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徐老师和小明共吃了这个西 瓜的几分之几?(师板书问题) 师:该怎么列算式呢?请说明理由。 生 :+ ' 。 造萋 生:因为是要把徐老师吃的部分和 小明吃的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课后,听课教师都认为这节课的 问题情境创设得很好,用“关于分数你 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唤起学生的旧 式表示的意义。你觉得应该先研究哪 道题呢?为什么? 生:加法最简单,应该先研究加法。 生:小明比徐老师多吃了这个西瓜 的几分之几? 知;接着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加 减法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 ‘一生:分母一样就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样,可以先研究。 (教师让学生自己来强调是这个 题,利用画画涂涂解决问题。最后,教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计算} 2, 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你会列算式吗?请说 明理由。 3 2 生: 一 。 生:小明吃得多,徐老师吃得少, 所以要用小明吃的减去徐老师吃的。 师:看来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 加减法的意义是一样的。两部分合起 来用加法计算,求两部分相差多少用 减法计算。 师:还能提问题吗? 生:小明和徐老师吃了以后,这个 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师板书问题)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2)解决问题。 ①探究} 2 3一 2,过程同试 教一。 ②练习感悟。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做得很 快,有的同学开始做得慢,后来也快 了。你有什么体会吗? 生:如果分母是一样的话,就只要 分子加一加、减一减就可以了。 生:分母总是不变的。 师:谁能把刚才我们大家说的意 思集中起来说一说? 生:分数加减法,如果分母一样, 我们只要把分子加一加,减一减就可 以了,分母是不变的。 生:看见分母相同的时候,我们可 以分子相加或者相减,分母不变。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把分母相 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同分 母),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 候,我们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 变。 (板书: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师不是在做一两道题之后就简单地得 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 请同学们先猜猜看,会等于几呢? 是让学生在不断地感悟中自觉领悟到 生1:八分之五。 方法,并总结出计算方法。 生2:十六分之五。 但是,教研员麻老师和我校校长 师:答案只有一个,到底是几,我 提出:问题设计得确实不错,但整堂 们该怎么办呢? ……课下来,还是学生跟着教师在走。整 (同试教二) 个过程看似滴水不漏,授之以渔,实 这次构思与前一次最大的不同就 际上却是教师拉着学生到了池塘 在于新知引入部分。自我感觉在这节 边,并给他一张渔网,先让学生自己 课中,学生主体意识更加强烈,探究新 探索如何捕鱼,再由教师来教给经 知的欲望显得更加迫切,在合作交流 验。其实,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在激 时,学生振振有辞,争辩颇为激烈。得 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环节上,还有 出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文章可做。 【反思】 于是,我又上了第三次课。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 【第三次试教】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 ……(与前面相同) 题”“在熟悉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 一师:你还想知道关于分数的什么 些简单而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进 知识呢? 行归类”。 生:我想学分数加减法。 那么,怎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合 生:我想学习分数乘除法。 理而有效的?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就是想学习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应具有非常 关于分数的计算IB?为什么想学呢? 规、开放和新颖的特点,使学生不能直 生:这样以后就可以算出几分之 接依赖已有的知识和现成的方法一目 几和几分之几的差或者和了。 了然地解决,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 识和方法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 ●●●●●● 师:是啊,分数的计算在我们生活 方法,或者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去探 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无论做什 索和发现才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 么事情或者研究什么知识,我们都要 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才 从简单的入手,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 是真正有效的。 加减法。你能编出几道这样的算式来 (浙江东阳市实验小学3221 O0) 吗? 生编出算式来,师有意识挑选后 在黑板上板书,其中就有例题中的算 式。 师:我们编出了这么多算式,请同 学们自己挑选一个算式,先想一想算 式里两个分数的意义,再想想这个算 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