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30页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提示
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探究需要的方式专门多,既能够让学生观看书上的情境图,由小松鼠算得快这一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够先出示教科书上的这组题目让学生运算,有的学生可能只算一组就能得出另一组的得数,如此让学生对别的同学算得快感到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为学习新知打下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白得和把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明白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觉过程,培养学生观看、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抽象概括,并用含字母的等式表示。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口述一个故事:大灰狼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大灰狼跑着跑着喊累了,如何办?啄木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如此就不累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啄木鸟的方法对吗?什么缘故?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方法。
预设:不对,米依旧那袋米,黄豆依旧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然而总的重量没有变。
师:今天我们学了新知识之后,这道题就明白答案了。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喜爱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进行摸索。 为后面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 探究新知
1、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学例1
师和学生交流:今天动物乐园专门喧闹,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看一看它们在做什么呢?
课件出示:例1
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松鼠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松鼠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师质疑:小松鼠什么缘故算的快?同学们想明白其中的奥妙吗?请观看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活动。
预设1:实际上12+25与25+12差不多上求12与25的和,因此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预设2:算出12+25的和就等于算出了25+12的和。
预设3:加数相同的左边算式的结果确实是右边算式的结果。
预设4: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2)发觉规律
师质疑: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你发觉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觉的规律?
预设: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师和学生交流:假如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那个规律,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写出来。
学生活动。
预设1:假如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m+n=n+m。
预设2:假如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师小结:同学们实际上差不多成为了一名数学家,你们刚才总结的那个运算律确实是加法交换律。通常我们用字母a和b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板书:a+b=b+a
师:现在你能判定啄木鸟的发言是对依旧不对了吧!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事件中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先通过分析,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但总重量不变,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了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通过学生观看、摸索,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觉、明白得加法交换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2、探究加法结合律(例2)
(1)出示例2
师质疑:依照例2的信息图中提供的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三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师和学生交流:求“三个年级一共多少人”确实是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在一起,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解答。
学生活动。
选择两个不同的运算方法板演。
方法一:(+86)+114
=175+114
=2(人)
方法二:+(86+114)
=+200
=2(人)
师和学生交流:我们让这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摸索过程。
预设方法一:先算三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多少人,再求三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预设方法二:先求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求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质疑: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正确。同学们摸索一下,哪种方法在运算的过程中比较简便一些?
同桌交流。
发觉: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发觉规律
师质疑:同学们完成31页的算一算,你又有什么发觉?
学生活动。
预设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差不多上相同的。
预设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师质疑: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能够用什么符号连接?
设计意图:师用“左、右两个算式之间能够用什么符号连接”质疑,学生专门容易想到利用等号连接。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师质疑:假如用字母表示这三个数,同学们能试着写出来吗?
预设1:(a+b)+c=a+(b+c)
预设2:……
师小结:事实上同学们又发觉了一个加法运算律,这确实是加法结合律。通过比较能够发觉: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确实是加法结合律。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时,明白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观看、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并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利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3
师和学生交流:依照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预设1:113+96+87
师和学生交流:依照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运算。
学生活动。
预设:
113+96+87
①先算113+96=209,再算209+87=296。
113+96+87
=209+87
=296(元)
②观看那个算式能够发觉113和87相加是整百数。因此先利用加法交换律把96和87交换位置,再进行运算。
113+96+87
=113+87+96
=200+96
=296(元)
③观看那个算式能够发觉113和87相加是整百数。因此先利用加法交换律把113和96 交
换位置,再把113和87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算。
113+96+87
=96+(113+87)
=96+200
=296(元)
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发觉
师和学生交流: 通过三种运算方法的比较能够发觉:第②种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能够使运算简便,第③中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使运算简便。
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觉题目的特点,依照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出现信息引出问题后,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教师引导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判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能够使运算更加简便,增强学生自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的意识。
(三) 巩固新知
教科书第31页课堂活动第1、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四)达标反馈
1、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吗?
28+37=37+□ A+45=45+□
45+85+67= □+(85+□) A+(27+B)=(□+□)+B
2、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
37+54+46=37+(54+46)运用了( 28+(72+65)=(28+72)+65运用了( 73+84+27=(73+27)+84运用了( )和( 3、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运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
)
)
4、运算下面各题。
347+168+32 638+74+126 540+225+75
5、你能专门快找出那两个数的和是100吗?连一连。
36 51 31 答案: 1、28 A 67 加法结合律
3、
(37+98)+63
=135+63
=198
98+(37+63)
=98+100
=198
69 85 11
49 15
45 A 27 2、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发觉:第二道算式运算比较简便。
4、
347+168+32
=347+(168+32)
=347+200
=547
638+74+126
=638+(74+126)
=638+200
=838
540+225+75
=540+(225+75)
=540+300
=840
5、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成?我们一起说一下吧!
预设1:我明白了加法交换律。
预设2:我明白了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预设3:我明白了加法结合律。
预设4:我明白了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重要内容的回忆,使学生又一次亲历加法运算律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六)布置作业
1、依照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5+782+75=782+(□+□) □+67+33=154+(□+67)
454+(46+a)=(454+□)+□ a+b+c=a+(□+□)
82+129+118=129+(□+118) (246+63)+37=246+(□+□)
2、判定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44+b=b+44 ………………………………………( )
(2)a+c=c+a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
(3)(a+m)+n=a+(m+n)符合加法结合律。…………………( )
(4)62+36=36+62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
a+c=c+b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
3、将结果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4、用简便方法运算下面各题.
54+27+46 115+46+85
74+141+26+59 116+255+84+45
265+57+35+343 28+435+372+165
某工厂一车间共有145人,二车间共有271人,三车间共有355人。那个工厂三个车间共有多少人?
小红看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看了68页,翌日看了84页. 还剩下116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
1、125 75 154 33 46 a b c 82 63 37
(1)√(2)×(3)√(4)√(5)×
3、
4、
54+27+46
=54+46+27
=100+27
=127
115+46+85
=115+85+46
=200+46
=246
74+141+26+59
=(74+26)+(141+59)
=100+200
=300
116+255+84+45
=(116+84)+(255+45)
=200+300
=500
265+57+35+343
=(265+35)+(57+343)
=300+400
=700
28+435+372+165
=(28+372)+(435+165)
=400+600
=1000
5、145+271+355
=145+355+271
=500+271
=771(人)
答:那个工厂三个车间共有771人。
6、68+84+116
=68+(84+116)
=68+200
=268(页)答:这本书一共有268页。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形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形中探究学习。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