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汪红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9期
江西省鹰潭市第四小学 汪 红
下乡支教一年,接手了四〈1〉班,该班孩子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平均分不到50分,据了解,原来该班语文教师换得极为频繁。接手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班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34位男生,11位女生),学生很多汉字不认识,理解词句能力,把握文章情感能力,积累语言能力都极为薄弱,学习语文兴趣缺乏,学生不敢开口读书。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觉得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1)教师带读,把握节奏,培养语感。由于学生很多汉字不认识,外加朗读拖音重,咬字不清楚,教师只能从基本的带读开始。坚持每天、每篇文章教师带读两遍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有效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
(2)教师范读,定意境。很多文章,要学生说情感基调,学生都懂,但要他们把无声的书面语言通过他们的朗读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存在一定难度。这时候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能激发学生朗读情趣。
(3)师生分角色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对于学生难以读到味的地方,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能事倍功半。师生不停地角色互换,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融入文本中去。而教师的参与也亲和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2.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倾听鉴赏能力,让学生体验朗读乐趣。
学生评价学生是站在同一平台相互衡量的,这种评价模式既容易让学生接受,又让学生品尝了乐趣.在教学篇幅长的文章时,笔者采用互动的朗读模式,即;让学生开火车,一人读一句话,后一位同学必须在前一位同学不错字、不丢字落字的情况下才能接着往后读,如果前一位同学有丢子、落子、错字情况而后一位同学没能发现,接着往后读了,则出局,教师放权给学生,全班同学人人是评委,人人都有权踢人出局.这种方式学生兴味盎然,它既避免了学生不倾听其他同学的朗读,只顾准备自己那句话,又提高了学生倾听、鉴赏能力,同时也纠正了许多同学粗心的毛病.课堂氛围特好.一篇文章往往在学生自读、自评、自说中理解了,它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乐在其中。
1.分类教学,评议班级朗读之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成功是一切事物的动力,而长久的失败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抵制情绪.为了解决在朗读中让班上语感能力强的同学唱独角戏的现象,教师要视察学生之间的差异,培优辅差,共同进步。笔者坚持每天分类评出“班级朗读之星”。即:让班上不愿意开口、缺乏自信的同学进行朗读,然后教师有意安排3-4位朗读能力比他弱的同学与之竞争,让他成为朗读冠军.同时让他带领全班同学朗读,品尝成功的喜悦,知道只要努力争取,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朗读的佼佼者.依此类推,强者与强者比,弱者与弱者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组组竞争,评议优秀朗读小组,促使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新的事物总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在朗读中,笔者采用每月评议优秀朗读小组的方法,给学生新鲜感,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即:对一些知识性强的文章,学生单个读起来乏味,笔者则让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时学生只需坐在位置上读)评分方法除要求学生读准确之外,则主要为学生集体合作能力的体现,这种比赛模式给那些不喜好表现自己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新平台,使原本冷清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这种朗读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3.评议班级小主播,让学生乐在其中。
每天的班级朗读之星有资格参加每周班级朗读之星选拔,每周的班级朗读之星有资格参加每月的班级朗读之星选拔。每月的班级朗读之星有资格参加每学期的班级小主播选拔。优秀者则推荐到学校广播站或推荐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每次推选及选拔结果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决策者。学生兴趣浓厚,乐在其中。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经过一年的努力,班上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各项语文能力都随之进步,期末考试平均分提高了将近30分。笔者甚是欣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