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1 / 13

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 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 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 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 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 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2 / 13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3 / 13

第8课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 / 13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5 / 13

第9课 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6 / 13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7 / 13

【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齐读.

四.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

细品课文;欣赏奇石 细品要求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2至第5自然段.

2.边读边想:如果我们全班都去了黄山;你会在哪块石头前面给自己留影.

一.观摩黄山奇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腾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齐读;说一说这句话哪里写得最有 趣?

2.释义双引号:出示双引号的有关作

用解释;说一说这两处的双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处表示特殊含义;第二处表示特定称谓)

3.表演读:学一学猴子的样子;上台表演.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1.同桌之间相互读读.

2.情景表演:一生表演游客;一生当仙人;想象仙人会说些什么?

8 / 13

3.读出感叹号:能用你的朗读声读出感叹号的语气 吗?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1.学习“比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手法) 2.出示课文插图;男女生赛读. 二.想象黄山奇石

1.学习比喻和拟人写法:这么美的奇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刻画出来的?

2.学习谋篇布局:

出示三处黄山奇石的句子;进行对比: 如果把这三个句子都放在每一 段的第一句话;这样好吗?为什么? 就说“仙桃石”吧.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

3.仿写奇石:选择“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的一种进行仿写.

三.教师小结是啊;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奇石的千姿百态;也让我们在欣赏中看到了语文独特的语言.

拓展延伸;回首奇石 当当导游

现在如果你是导游;看到这些美丽的奇石;你会怎么跟游客介绍呢?

一.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

9 / 13

10《日月潭》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茂盛、名胜古迹、隐隐约约、风光秀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产生热爱宝岛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学难点:

产生热爱宝岛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二、初步感知.

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

10 / 13

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三、识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四、读议.

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

五、交流.

(一)日月潭的位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日月潭在______________ (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二)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

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

11 / 13

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六、作业设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

2、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 3、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卡片:猜词卡──以打擂的形式抢读. 2、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二、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朗读.

1、指导读文: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学生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四、阅读并思考.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读最后一句话: ①什么吸引了游人?(突出“风光秀丽”) ②日月潭吸引了谁?(突出“中外游人”)

③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突出“许许多多”) 3、配乐朗读全文. 五、实践.

12 / 13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知多少”的图片展.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