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复习题
1. 总体(概念):也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
别单位的整体。 2. 总体单位(概念):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如所有的工业企业是总体,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1. 标志(概念):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2. 指标(概念):也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 3.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区分: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 数量标志表示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
1. 变异(概念):品质标志的不同具体体现。(如不同性别为男和女,不同民族为回或汉) 2. 变量(概念):数量表示的不同具体体现。 3. 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的变量。(如人数,工厂数)
连续变量:可以取小数的变量。(如身高,资金)
1.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区别:
调查对象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 调查单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的总体单位,即所要登记的标志的承担着。
(如 调查对象是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2.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的区别:
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负责上报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同。(如 ①搜集国有企业生产情况的资料时,每一个国有企业既是调查单位也是填报单位。②搜集国有企业高精尖设备使用情况的资料时,每一台高精尖设备是调查单位,而填报单位是每一国有企业。
1. 调查时间是指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
2. 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的起讫时间(从一开始搜集资料到报送资料结束) 3. 时点:某个时间点,如200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
时期:某个时间段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如1995年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
1. 统计调查组织形式:
一.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类(全面和非全面): ① 普查:专门,一次性(即“一时”),全面的调查。 ② 统计报表制度
③ 抽样调查:专门,经常或者一时,非全面的调查。 ④ 重点调查:报表或者专门,经常或者一时,非全面。 ⑤ 典型调查:专门,一时,非全面。
二.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三.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类(经常调查和一时调查)
1. 统计分组(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
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 分配数列的种类:
①品质分配数列(品质数列):按照品质标志分组形成,如某班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
②变量分配数列(变量数列):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如某工厂第二季度工人平均日产量情况。
变量数列又分为:单项数列(每个变量值是一个组,如生产2件,3件„“2件”就是一个组。)
组距数列(多个变量值形成的区间是一个组,如生产10
~20
个,20~30„“10~20个“就是一个组)
组距数列又分为:等距分组数列(各组组距都是相等的,如50~60分,60~70分,组距都是10)
异距分组数列 (各组组距不全相等,即有相等的也有不相等的,如1岁以下,1~7岁,7~17岁) 3. 组中值的计算:
① 一般:(上限+下限)÷2 ② 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 ③ 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4. 统计表结构中的构成要素: ① 总标题:统计表的名称,如某工厂日产量。
② 分标题(标目):一个表格里除了数字以外的文字。分为纵和横。 ③ 纵和横栏组成的本身以及表中的数字。
1综合指标分类:总量指标(“绝对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和平均指标。 2. 区分三个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者总水平的统计指标。如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95933亿元。统计指标是所有指标里的基础指标。
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如 人口密度是人口数和土地面积之比。 又如 我国0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950元,比上年增长了9.9%,其中轻工业完成了~,比上年增长~ 等等。
平均指标是指在同质总体内将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如 职工平均工资,商品平均价格。
3. 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按照反应内容不同划分:
① 总体单位总量:一个总体内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总数,及总体本身的规模大小。
如 企业数,学校数,职工人数等。
②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各单位某种数量标志值的总和,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总数量。
如 总产值,工资总额等。 二.按照反应的时间状况不同划分:
①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如 一定时期内的产品产
量。产值,商品销售额等。
②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如 人口数,企业数
等等。
4. 相对指标的种类:
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数的概念,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比,用来检查,监
督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相对数公式:(实际完成数÷计划书)x100%
计划完成情况的提高率:(1+实际提高率)÷(1+计划提高率) 计划完成情况的降低率:(1-实际降低率)÷(1-计划降低率)
二.结构相对指标: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各部分,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
公式:结构相对数=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x100%
三.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用来表明总体内
部的比例关系。
公式: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四.比较相对指标:又称类比相对数,是将两个同类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下(如各国,各地,各单位)的数量对比关系。 计算公式:比较相对数=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指标数值x100% 五.强度指标数值(❤重点❤ P86)
平均指标
众数(概念):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能直观说明客观现象分配中的集中趋势。如 某种商品一天之内价格发生多次变化,其中成交量最多的就是众数价格。 众数计算方式:P108
中位数(概念):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
计算方法:P112
标志变动度的概念:也称标志变异指标,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又称离散成都或者离中程度。
统计学填空
统计学填空题
1 社会经济统计在管理工作中的职能有提供信息,提供咨询,监督 2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3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量及其特征
4 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标志反映的是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5 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
6 统计调查是指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在这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担负着提供原始资料的任务
7 统计调查按对象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类,按调查登记时间上是否连续可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时调查两类,按组织方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两类 8 根据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布数列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两种,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布数列称为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称为变量数列
9 变量数列按各组组距情况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两种,等距数列各组次数分布不受组距影响,划分连续数列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重叠,但上组限不在组内, 10 一次性调查是不连续登记调查,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
11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总量指标按其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按其反映时间状况和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2 结构相对数指标是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它与统计分组结合在一起,各组百分数不会超过100%,而各组百分数之和必须为100%或1
13 相对数指标中的分子分母关系要求十分严格的有结构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即这些指标的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14 社会经济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5 平均指标是表明同质总体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16 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之比
17 利用组距数列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各组代表标志值是组中值,平均数的计算结果只是近似值
18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0,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 19 调和平均数是倒数平均数 其加权展开式为 ,当m=xf时,加权算术平均和加权调和公合并为一
20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是根据标志值计算得到的,称为数值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的位置地位确定的,称为位置平均数
21 全距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如果资料为组距数列,可以用最高组上限最低组下限之差近似的表示全距,它比实际全距大,全距受极端值影响最大 22 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23 时间数列由两个要素所构成,一是现象所属时间,二是时间对应指标数值
24 时间数列按其指标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三种,其中绝对数数列是基本数列,其余两种是派生数列 25 按时间数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性质不同,绝对数时间数列分为时间数列和时点数列
26 增长量按其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累计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累计增长量等于各逐期增长量之和
27 发展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