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日趋增加,且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滥用现象,尤以农村地区较为严重。这不仅造成了抗菌药物的浪费,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本文将就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对策;农村地区
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临床诊断和细菌鉴别实验结果的差错,选用了致病菌不敏感的抗菌药物,使致病菌逐渐产生抗药性和体内致病菌的变迁和转移;另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使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疾病上越用越多,越来越高级;有人把抗菌药物比作“双刃剑”,滥用可能给个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1]。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应用,减缓耐药菌株产生,二重感染的出现及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与管理极为重要。
1 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
1.1 临床医师习惯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
这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问题,尤以在儿科最多见。如儿科常见疾病普通感冒以及毛细支气管炎都属于普通病毒感染,一般这样的病毒感染所致的感冒可以自行痊愈,医师指导患儿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和物理退热即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3],但是很多医师就会采取预防用药,将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也不会依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来使用抗生素。还有外科无菌手术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尤为普遍。然而,临床使用抗生素就要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并且抗菌药物应用的唯一指征就是有细菌感染,而不是依据临床医师的习惯性用药或者是盲目的预防性用药,这些不科学的方法都可能导致患者的菌群失调和患者的耐药性,均不利于以后的身体恢复和抵抗力的恢复。
1.2 盲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医师对药理知识的缺乏是造成盲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由于不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相互拮抗的两种抗生素同时使用,可能削弱两种抗菌药的各自的生物利用度,起不到该有的抗菌、消炎作用;或者两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如将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二者联用,会降低疗效,增加单独使用时不会产生的很多不良反应,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甚至有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对身体的毒性作用,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这些在临床上如果医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和注意的话,将给患者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1.3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在临床上,接受清洁手术者,一般于术前0.5~2.0 h内给予抗菌药物;对于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如 > 1500 mL)或手术时间过长(如 > 3 h),可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及结束后4 h,但正常的预防用药时间应不高于24 h,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 h。实际临床操作中,医师一般延长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以防止手术所致的感染。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提高预防感染的效果,反而会进一步加快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导致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有可能激发患者术后的二重感染[4]。
2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方法
2.1 正确选择抗菌药,严格掌握各药的适应证
正确选择抗菌药的原则是临床及细菌学的诊断正确性。应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切实根据细菌的药敏实验和联合用药的药敏实验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有的患者认为药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尽量选用敏感的窄谱抗菌药。
2.2 临床医师掌握足够的药理学知识
临床医师应该加强自身药理知识的学习和合理用药的评价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对于患者病情等情况仔细、认真分析后,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掌握基本的用药分析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临床的实践中去[5]。业余时间多学习药理学知识,巩固医药学方面的临床分析技能,或者医院定期对医师进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用药评价分析知识的培训,强化临床医师的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药物抗菌效应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药物,根据药动学特点和感染部位选药,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用药,从而减少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2.3 医师应该掌握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临床上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该经过仔细、认真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评价之后,才可以得出一个适应于各类患者的治疗方案。否则仅凭医师的习惯来用药肯定会造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例如,老年患者及新生儿肾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尽可能选用肾毒性小的药物。新生儿的感染临床上一般不选用奎喏酮类药物抗菌药物,因其会影响小儿的骨发育等,因此一般选用头孢类、青霉素类等。孕妇应用抗菌药物则应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胎儿及母亲的影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经肾脏代谢的药物。
2.4 规定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规定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只有考核合格后才可获得相应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6]。对于具有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对于具有中级以上资格的医师,可授予一般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而对于只获得初级资格的医师,则没有一般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处方权。
2.5 建立奖惩结合制度
将科室或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结果定期向医院有关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汇报,将医师或有关人员在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的监测情况纳入该医师或某个科室的绩效考核中去,让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避免给患者开出过长疗程或者过多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来,从量上减少,利于医院质量管理,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最终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是对患者健康负责任的做法。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监测的结果公布出来,各个科室针对该科室内医师抗菌药使用情况做出对相关医师监测不合格情况进行相应的惩罚,对于结果合格的医师给予相应的奖励[7]。这个制度的实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也提高了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患者。2.6 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出现了大批各种各样作用特点、作用机制、作用人群和不同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呈现出了让人难以区分和选择使用的状况。根据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滥用的普遍现象,提出将抗菌药物分级来管理,既有利于药物的科学管理,也有利于医师在实践中的灵活评价用药。因此,可以根据众多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药理特性等,将它们分成三个级别,分别是“级使用”、“非级使用”以及“特殊使用”三个级别[8]。这样,医师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就能更加清晰地将抗菌药物加以区分并且仔细、认真地选择,而且是合理选择,保证了每一个治疗方案的开出都是经过医师严格评价和分析用药的结果。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义
目前人类与细菌的关系可以用“战争”来形容,虽然在最开始有诸如磺胺类药物的出现,给细菌感染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很快出现的大量细菌抗药性问题,促使人类不得不去研究新的抗菌药物,而人类却不得不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较为严峻的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如无指症用药、频繁更换抗菌药物、随意购买、无处方用药、使用时间过长等情况,甚至食品和饲料中都有抗菌药物的身影,如在白羽鸡短短45 d的生长过程中就要使用18种抗菌药物,导致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抗菌药物最多的国家。因此,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使命感,主动对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积极合理使用抗菌药,同时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大相关制度的管理完善、落实到位,确保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经济、安全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昊千. 抗菌药是一把“双刃剑”[J]. 初中生学习:博闻,2012,10(16):
14-15.
[2] 张秀勤. 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3] 衛生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S]. 北京,2008.
[4] 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北京,2000.
[5] 庞玉娜. 30000张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J]. 医学信息,2011,25(7):3304-3305.
[6] 马玲.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9):1170-1172.
[7] 高霞,武静,王克柳. 浅谈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性应用[J]. 齐鲁药事,2009,28(6):368-369.
[8] 赵磊.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51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