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建筑比较交流报告

中西建筑比较交流报告

来源:化拓教育网
从中西建筑看其文化和哲学差异

——宗教建筑

中西艺术门类繁多,我们着重从宗教建筑领域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差异。

一、建筑特征的对比: (一)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中国佛寺不论时间、规模、地点,都讲求均衡对称,其建筑布局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齐严谨。中国寺庙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亭廊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幅含蓄温蕴、和谐宁静、韵味十足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在传承中发展,从秦汉魏晋一直到明清时期,“均衡对称”的风格特征一直被保留延用。

(二)西方古代宗教建筑

西方古代宗教建筑形态多变,气势恢宏,大部分建筑高耸入天,整个发展过程曲折反复。从古希腊罗马的华美、庄严、明朗,到中世纪哥特式的高、直、尖,再到中世纪晚期的繁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摒弃哥特式风格,转而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简朴、理性成为此时的主要风格;到17、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复、华丽、富于变化又取代了上个时期的简朴、理性。

二、由建筑看文化 (一)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心理气质,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依山而建,隐匿于山林间,清静而不受世俗之扰,就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这一文化理念。

对于宗教建筑,古代的中国人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也同样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制为庭院式,宛然一处风景绝佳的农家小院,其内古树参天,其外群山环绕,这就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情怀。

由于受到中国君权主义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是“皇权”的陪衬。

(二)西方古代文化

西方古代文化,一直是以“神权”为中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则是,建筑外形向高空发展,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这是西方古代“神本主义”的体现。

西方古代宗教建筑重在直白地表达人对宗教的狂热追求,将内心的一切痴迷和妄想,幻想和茫然都化成现实中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入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古希腊罗马、哥特式或巴洛克时期的神庙和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

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来催毁人的理性,让“神”来主导人的意识和行为,致使达到社会的统一和稳定,进一步巩固了“君权神授”。

三、由建筑看哲学 (一)中国古代哲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自然和人际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风水学说的前提就是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时、地利、人和存在着密切的制约关系。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则体现为:群山环绕,拥抱自然,这就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更多地讲究的是一种意境。

风水与建筑风水术,积累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承继了巫术占卜的迷信传统,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以择定吉利的聚落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

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扑朔迷离的知识门类和神秘领域。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已孕育萌芽,汉代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到明清已达到泛滥局面。

(二)西方古代哲学

古希腊罗马的形而上学、早期和中世纪的教教义、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17——18世纪的天主教的“艺术工具”,西方古代哲学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时期的建筑特征也有一些差异。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差异最大,在建筑上主张简朴、理性。他们认为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西方“神权至上”的理念,使得西方古代宗教建筑讲求的个性,坐落于郊野中,形成了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气氛。他们将“人”与“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比较自由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和他们自身,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与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差异。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无论是从文化、哲学都能在建筑特征上影射出很大差异。中西方文化、哲学都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去探求和研究。我们只是略作分析,其间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许丽雯.欧洲艺术之旅01[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史仲文.中国艺术史——建筑雕塑卷[J].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