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京剧的舞台与道具

京剧的舞台与道具

来源:化拓教育网
京剧的舞台与道具

(一)京剧的舞台

早期中国戏曲的舞台是方形的,方形舞台的一面通向后台,其它三面向观众敞开,也就是说舞台的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是有观众的,不像现在的镜框式舞台只有一面对着观众。在舞台正面的左右两边还有两根柱子,柱子上一般都写有楹联。在江南水乡乌镇现在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戏台。这样的戏台一般要高出地平1.5米以上,观众要抬头看戏。中国历来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即所谓“寓教于乐”,当说到戏曲的教育作用时,就说是“高台教化”。高台就是指戏台,由此可见戏曲舞台从观众的角度看就是个高高的戏台。现在北京颐和园里的清代皇家戏台也是可以从三面看戏的,只不过那个戏台建造得相当精美、气派。其舞台有两层,演员可以在上下两层表演。颐和园的戏台当时就是演京剧的。三面观众的舞台后面,一般要从上到下悬挂一块巨大的装饰性很强的帷幔,在其左右两边,又各有一个门帘,门帘上方分别写有“出将”、“入相”(“出将”、“入相”意为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演员扮演角色就从这两个门帘里上场、下场。这个帷幔称为“守旧”。

二十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新式剧场,在这样的剧场里观众只能在一面看戏。这种新剧场的舞台前面两侧有边框,上边有沿框,下边有舞台边,合围起来就像是一个镜框,演员则像是在镜框里面表演,所以这种舞台就称为镜框式舞台。这种新舞台为灯光、布景,以及各种舞台新装置,新技术的使用提供了便利。在这样的剧场里看戏,观众的看戏环境也大为改观。新剧场很快就取代了老式的戏楼。依托于新剧场的舞台,运用各种舞台的新技术,中国戏曲的各种创新的舞台演出形式也出现了。由于当时的新剧场首先是出现在上海,而且当时的京剧是中国从上层人士到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一种文艺娱乐活动,所以当时上海的新剧场上演的主要是京剧剧目。梅兰芳先生从1913年到1916年三次到上海演出,上海的新剧场,以及各种新的舞台技术的运用给梅兰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以后梅兰芳就排练了许多新的京剧剧目,并开始尝试使

用一些新的舞台技术。梅兰芳先生对京剧的多方面的重要改革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新剧场的音响设备也为演员的唱念表演提供了帮助,京剧生、旦、净行演员在那一时期争奇斗艳,涌现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使京剧声腔艺术向着优美、婉转、细腻的方向发展变化,这与新剧场的出现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二十世纪初出现在上海的新剧场虽然不是仅为京剧所有,但是当时新剧场、新舞台的出现、兴起与中国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却是在同一时期。这里虽然有时代大环境的因素,但新舞台给京剧带来的发展变化,为京剧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镜框式舞台的左右两边有对称的数道边幕,顶端的沿幕与边幕数量相同,根据舞台纵深的不同,边、沿幕的数量也不尽相同。边沿幕勾勒出了舞台的轮廓,使观众的视线更容易向舞台集中。边、沿幕还为舞台灯具的隐藏提供了遮挡,使舞台视觉面更为干净、整洁。现代歌舞演出,戏剧演出经常裸露舞台灯具,那是因为可控的灯具可以迅速制造出各种形与色的组合变化,灯光已经全面参与到了舞台表演中,而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说,灯光已经有了某种特殊演员的身份。这应该是另当别论的。镜框式舞台的边幕还为演员的上下场提供了便利,加上现代灯光的可控变化,现代舞台装置的可控性越来越强,演员的上下场方式将会更为便捷、丰富。现代舞台大多还是镜框式舞台,只不过现代的舞台更高、更宽、更深,舞台的可变装置更多,灯具可以放置更多,各种技术也更为先进。

从京剧的发展历史来看,镜框式舞台的出现曾经促进了京剧的变革,今天我们要让京剧继续发扬光大,也需要研究新的剧场技术,新的舞台装置。要让京剧去适应新技术,运用新装置。在与时俱进的变革中,京剧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更好的发展自己,让民族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京剧的道具

道具是演出用的舞台用具。通常分为:大道具,如桌、椅、床等;小道具,杯、壶、花瓶,还有随身的各种用品等。在传统京剧舞台上把大小道具,还有一些简单的舞台装置统称为“砌未”。砌未这个词在金、元时期就已经有了。现在,道具与砌末这两个词都在使用,但现代戏剧的道具这个词的含义与传统京剧中的砌末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简单说,砌末可以涵盖道具,但道具却无法涵盖砌末。因为在传统京剧中,砌末除了包括现代意义的大小道具之外,还要包括一些舞台装置,比如大帐和布城等。这些东西显然是有舞台布景含义的。再有,传统京剧的桌围、椅披和现代的桌布、椅套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传统京剧的桌围、椅披也有布景含义,观众看到桌围、椅披,就能对舞台上的戏剧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我们说,砌末可以涵盖道具,但道具却无法涵盖砌末。不过,由于京剧团体也要创作新剧目,新剧目一般都有复杂的灯光、布景,为了便于操作,舞台部门会有更为细致的分工,这时道具师会专门负责大小道具。在创作的沟通上,在演出的实际领域,道具的说法更为普通。

传统京剧舞台上的道具包括几大类:一是生活用具,如:扇子、文房四宝、酒具、灯笼、手绢、茶具、烛台等;二是表示交通的用具,如:车旗、船桨、马鞭等;三是兵器(又称刀把子),如:刀、、剑、斧、锤、鞭、棍等;四是表示环境、点染气氛的种种物品,如:布城、大帐、大纛旗、水旗、风旗、火旗、仪仗等器具;五是桌椅等(具有积木性质,可以有许多组合)。京剧传统剧目中使用的道具不是实物的仿制品,而是实物在舞台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它们首先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便捷,二是美化。

1.一桌二椅

传统京剧中的一桌二椅是便捷与美化原则的典型代表。京剧舞台的一套桌椅可以表现、表示出各种环境。同一套桌椅,换上色彩不同,质地不同,装饰纹样不同的桌围、椅披,就可以表现出这个舞台环境是显赫的皇室还是一般的富贵家庭,或是贫穷人家。一张桌子,既可以是皇帝临朝的御案,也可以是县宫坐衙的公案,还可以是朋友聚会时的酒桌。在京剧《三岔口》

里,舞台上的同一张桌子,任堂惠刚进店的时候,那张桌子就是店里的酒桌,到了任堂惠要睡觉的时候,那张桌子又变成床了。京剧舞台上的桌椅配合起来还可表示高山,表示桥,等等。在京剧《挑滑车》里,表示高宠在山上观战,人物就站在桌子上。在京剧《灞桥挑袍》里,表示关羽在桥上用青龙刀偃月刀挑起曹操赠送给他的锦袍,人物也是站在桌子上。前者的桌子就是山,后者的桌子就是桥。另外椅子的不同摆法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如椅子摆在桌子的背后,一般表示正规庄重。如:皇帝临朝,升堂,椅子就摆在桌子的后面,这叫“内场椅”。如剧中人物写信、饮酒、吃饭等,椅子也摆在桌子的后面,这是要符合生活常理。如果椅子摆在桌子前面,则表现居家生活,或是不太正式的,比较随意的场合。如家庭闲谈,共同议事,就将椅子摆在桌子的前面,这叫“外场椅”。如果需要在舞台上表现土台、石块,就可以把椅子放倒,说明这是可以临时坐坐的地方。还也可以用椅子表现门,两个人物一个在椅子前面,一个在椅子后面,就表示是门里门外了,如京剧《柜中缘》里的表演。还可以用椅子表现低矮的监狱门和窑洞门,这时演员要有存身进门、出门的表演动作,如京剧《窦娥冤》和《汾河湾》里的表演。还可以用椅子表现墙、井台、织布机等。

在京剧舞台上桌椅可以表现、表示的事物是相当广泛的,以至人们说起京剧的舞台,就会想到“一桌二椅”。一桌二椅是京剧舞台上的大道具,其使用上的便捷性和表现上的灵动性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

2.旗帜

在京剧舞台上有各种各样的旗帜,这些旗帜各有各的用途。如表示自然现象的水旗、火旗、风旗;表示交通工具的车旗;表示的门旗(俗称“龙套旗”)、飞虎旗、月华旗;表示中枢的大纛旗;还有传令的令旗等。这些旗帜在京剧舞台上主要有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有说明作用。比如车旗,舞台无法出现真车,但有这样的情节,怎么办?用车旗说明

一下,说明人物是乘车来的,乘车去的就可以了。车旗用两面旗子组成,由一个演员手持两面旗,旗子上有个车轮的图案,观众一看图案就知道这是车辆了。人物上车,做个上车的动作,然后站在两面车旗之间,就表示已经上车了。比如,在京剧《将相和》里,廉颇挡道的表演段落,蔺相如乘车就是用车旗表示的。在京剧《挑滑车》里,鉄滑车是滚动的武器,也是用车旗来表示的。门旗和令旗也可以起到说明的作用。四个龙套手持四面门旗就可以说明有大队的人马。一个士兵手持令旗就可以说明他是传令的,或是传递军情的。

二是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在京剧《华容道》里,关羽带领的士兵手持飞虎旗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上场,把战争的气氛渲染得十分强烈,蜀军的威风和曹军的沮丧也就形成了强烈对比。

三是可以起到配合表演动作的作用。如水旗、火旗舞动起来,再配合演员的队列、动作变化,以及翻腾技巧,就可以造成复杂、夺目的舞台景观。

旗帜有使用上的便捷性,在京剧舞台上旗帜在多种不同的戏剧情境中都能发挥作用。此外,旗帜还有很强的舞台装饰效果。现代大型歌舞晚会,常常借用京剧的飞虎旗和月华旗渲染气氛,装饰舞台。

3.马鞭与船桨

“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经常被人们说起,这主要是用来说明传统京剧舞台的虚拟性和写意性。角色手持马鞭就代表在骑马,手拿船桨就代表在船上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够全面。因为舞台上的马鞭、船桨是要和演员的表演动作紧密结合的。舞台上的人物仅仅是拿着马鞭和船桨这说明不了什么,他还要做出上马、下马、打马、勒马、栓马、牵马的动作,做出上船、下船、划船、转弯、系船、搭扶手的动作,这样观众才能知道人物在干什么。不仅

如此,有时这些动作是说明性的,即演员只要把这个动作做出来给观众一个交待就行了,这就是说明性的动作。说明性动作一般不必强调,点到而已。而有时舞台上人物的动作就需要强调,不能随便放过。此时演员要把动作做好,他的心里就必须要有真实的体验。如京剧《马踏青苗》,曹操下严令,要大军保护青苗,可是他自己的马却惊了,在麦田里乱窜。此时舞台上的曹操手持马鞭和令旗有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段表演如果演员没有心理体验就很难演好。再如京剧《秋江》,手持船桨的老艄翁在小船颠簸的时候,如果没有船在风浪中的心理体验,他的动作也是很难做好的。像这些地方,演员仅用动作说明一下是不行的,还要表演逼真才行。说明性动作是假中有真,虽不用着意去做,但毕竟是要去做的,你不做观众就不明白。核心部位的表演是真中有假,演员对情境的心理体验是真的,但是要用艺术的手段、方式去表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孤立的马鞭和船桨都说明不了什么。马鞭和船桨必须和演员的表演动作结合起来,才能说明点什么,才能表现些什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京剧舞台道具和舞台表演的紧密关系。在京剧舞台上,舞台道具与舞台表演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4.扇子

扇子有折扇、团扇、羽扇等。在京剧舞台上扇子经常出现,生、旦、净、丑扮演的角色都会使用到它。其中折扇出现的频率最高。扇子在京剧舞台上可以起到各种作用:利用扇子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利用扇子创造优美的舞蹈,利用扇子表示人物的风度、气质,或是揭示某人物故作风雅,利用夸张的大扇子张扬人物的霸气,利用扇子制造滑稽、幽默的效果等等。由于扇子是随身携带的物品,使用起来很方便,在各种人物身上出现也很自然,所以利用扇子进行表演无疑是很聪明的一种方法。京剧舞台上的扇子按照行当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老生的折扇要儒雅、大方,旦角的折扇要秀美,华丽,武生和花脸扮演绿林好汉,其折扇则要大一些,以显出豪侠之气。总之,扇子的大小、样式,还是要和舞台上的人物相匹配。

5.大帐子

京剧舞台上的大帐子和桌子、椅子一样,也可以表示许多环境。例如在《凤还巢》洞房里表示是程雪娥的新房,在《彩楼配》里表示是王宝钏抛球的彩楼,在《四郎探母》里表示是萧太后的银安殿,在《三堂会审》里表示是太原府的审案大堂,在《阳平关》里又表示是曹操的中军帐。另外又有小帐子,比大帐子的尺寸略小,用桌子垫高后,可以表示这是高台上的点将台,如《挑滑车》中岳飞的点将台、《抗金兵》中的梁红玉的点将台。还有用黄色的小帐子表示佛堂,用白色的小帐子表示灵堂,或是演员用两根竹竿把小帐子撑起来,在舞台上移动,表示是妇女的轿子。

6.兵器:

在京剧舞台上,刀、、剑、戟、弓箭、藤牌等都是按照真的兵器的式样仿做的。只是尺寸比真的小,质料不用金属,而是用木、藤、竹制成,这是为了让道具兵器轻巧,便于演员的武打和舞蹈表演。另外还要涂上金银彩色,缠上花色的布带,有的还要在兵器上缀上蓬松的红缨、绿缨等,这是为了让兵器看起来更美观。京剧舞台上的兵器主要是用来表演武打和舞蹈的。一要使用称手,二要美观漂亮。

还有一种兵器是表现特殊人物形象的,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是关羽人物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用这把刀来表现关羽的势大力沉。还有京剧《雅观楼》里的李存孝使用的兵器笔燕挝(混铁槊),这是要表现李存孝的神勇。这种外观奇特的兵器本身就有很强的表现力,在舞台上与人物的动作结合可以创造出奇特美丽的造型。

7.其它用品

京剧舞台上还有一些小道具,如:文房四宝、书信、灯笼、烛台、酒杯、酒壶、帅印、令箭等。这些小道具只要在舞台上出现,就会与表现戏剧环境,展开戏剧情节发生关联。比如舞

台上灯火通明,军士们手持灯笼上场,这就明确地告诉观众,现在是夜晚,军士们在巡营。在京剧《宋世杰》“盗信”这一折,信件、笔、墨、纸、砚、烛台、酒杯、酒壶、水杯、簪子、小包裹,这些小道具都和“盗信”这个关键的戏剧情节有紧密关系。用酒(酒壶、酒杯)把两个公差灌醉;用水杯里的水湿润门枢,使门打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用长簪子把门拨开;偷取公差的小包裹和信件;晚上有烛台照亮;再用笔墨把信的内容抄写在衣服上作为证据。“盗信”这一折戏,离开了这些小道具就没法演了。在“盗信”这折戏里,小道具的运用是很写实的。

一般来说京剧舞台上的小道具是要夸张一些的,这是为了舞台表演的需要。本来这些东西就小,到了舞台上为了让观众能看清楚,看明白,自然要夸张一些。而表示大环境的砌末,为了表演便捷却要变形、缩小。如布城、车、轿等。

京剧舞台上的道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调道具在演出各个环节的便捷性。二是强调道具在舞台上的装饰性美化效果。三是道具与演员的表演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四是道具能体现人物的性格。五是道具(砌末)在一定程度能说明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