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2023年高一前半期期中地理试卷带参和解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第六中学、第八中学

2022~2023年高一前半期期中地理试卷带参和解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第六中学、第八中学

来源:化拓教育网
 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电影在内地上映时,纽约(74°W)时间是( )

A.2月5日16:00 B.2月5日11:00 C.2月4日16:00 D.2月4日11:00

【2】影片中人类让地球停止了自转。若地球停止自转,可能消失的地理现象是( )

A.四季变化 B.地转偏向力 C.昼夜更替 D.太阳升落

【3】影片中描述人类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木星引力大主要是其( )

A.表面温度高 B.体积质量大 C.平均密度大 D.公转速度快 【答案】 【1】D 【2】B 【3】B

【解析】

【1】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时间是2019年2月5日零点,也就是2月4日24时,纽约(74°W)为西五区,两地时区差是13,时间相差13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纽约时间=2月4日24时-13=2月4日11时,故D正确。故选D。

【2】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会产生地转偏向力,故B正确,地球公转的意义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地球自转无关,故A错,即使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更替,太阳升落,只是周期不是24小时,故CD错。故选B。

【3】根据万有引力的大小和质量成正比,木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大,所以引力大主要是因其体积质量大,故B正确,其他选项自然排除。故选B。 选择题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根据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确定。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甲处于秋分,北京日出方向为东北 B.乙处于夏至,赤道正午人影最短的一天

C.丙处于春分,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D.丁处于冬至,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

【2】以下四个节气在杭州西湖可以观赏到( )

A.立春-杨柳依依 B.立夏-桃花绽放 C.立秋-层林尽染 D.立冬-落叶纷飞 【答案】 【1】D 【2】A 【解析】

【1】根据图示信息和地球绕日公转规律可知,甲为3月21日,是春分日,故A错,乙为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正午人影是最长的,故B错,丙处于秋分,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故C错,丁处于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

故D正确。故选D。

【2】作为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从立春开始,就意味着冬天的结束,万物也开始苏醒,天气也会逐渐回暖,杭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树木常绿,杨柳依依,故A正确,立夏是公历的5月5日前后,但桃花主要分布在温带,绽放的时间是4月中旬—5月中旬,而在西湖的开放的时间更早些,故B错,立秋是8月7日前后,层林尽染应该在北方的深秋,故C错,立冬是11月7日前后,亚热带地区是常绿林,西湖一带看不到落叶纷飞,故D错。故选A。 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太阳年辐射总量

A.分布呈东多西少 B.哈尔滨比济南多

C.上海大于1200kw·h/m2 D.平原比高原地区丰富

【2】只考虑自然因素,最适合和最不适合推销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分别是

①济南 ②拉萨 ③上海 ④重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造成上题中两城市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日照时间 ②大气透明度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根据图例,太阳辐射分布整体上呈东少西多,A错。图中太阳年辐射总量哈尔滨比济南少,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大于1200kw·h/ m²,小于1500 kw·h/ m²,C对。一般平原比高原地区少,D错。故选C。

【2】只考虑自然因素,太阳能热水器适宜分布在太阳能丰富地区。结合图判断,最适合的城市是拉萨,②对。最不适合推销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是重庆,④对。B对,A、C、D错。故选B。

【3】重庆多阴雨天气,海拔较低。与之相比拉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晴天更多,降水较少,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好,①②对;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③对。均位于内陆,

海陆差异没有影响。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故选A。 选择题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文中记载的现象是( ) A.耀斑 B.日食 C.日珥 D.黑子

【2】该现象增多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地表温度明显上升 B.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C.全球频发强烈地震 D.极端天气事件减少 【答案】 【1】D 【2】B 【解析】

【1】“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的黑气是指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故D正确。故选D。

【2】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气候,扰乱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故B正确,其他选项自然排除。故选B。

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中⑤表示大气的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保温作用 D. 辐射作用 【3】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 ①增强 B. ③减弱 C. ④减弱 D. ⑤增强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

逆辐射。故C正确。

【2】读图可知,⑤表示太阳辐射遇到云层后,被云层反射回宇宙空间,因此为反射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3】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大气逆辐射减弱。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 选择题

读下图“热力环流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热力环流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C.白天风沿山坡向山顶运动 D.空气运动低压流向高压

【答案】 【1】A 【2】C 【解析】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环流,图A符合,图B图C没有形成环流,图D是逆时针方向环流,故A正确,BCD错。故选A。

【2】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高,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降低,故A错,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晚上海洋降温慢,表面温度比陆地高,产生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陆地降温快,产生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故B错,白天山顶增温快,产生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山谷增温慢,产生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风沿山坡向山顶运动,故C正确,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故D错。故选C。 选择题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囯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 A.4月5日清明节 B.5月1日劳动节 C.6月1日儿童节 D.10月1日国庆节 【2】a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北半球,并向北运动 B.北半球,并向南运动 C.南半球,并向北运动 D.南半球,并向南运动 【答案】 【1】D 【2】D 【解析】

【1】据图可知我国秋分日6点日出,a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即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故D正确。故选D。

【2】据上题分析可知,a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结合学过的知识,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a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运动,故D正确。故选D。

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多年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侯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地形 B.纬度位置 人为因素 C.纬度位置 洋流 D.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答案】 【1】D 【2】C 【3】D 【解析】

【1】根据图示信息,从气温曲线可以看出,全年最低气温在0︒C以上,年较差小,从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全年降水均匀,所以气候特

点是全年气候温和,冬不冷夏不热,降水分配均匀,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故D正确。故选D。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是位于40︒----60︒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所以影响的因素是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故D正确。故选D。 综合题

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学习材料: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下表)、太阳系模式图(下图)

活动一 读上表和上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该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这样描述的:我们赖以生夺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总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

(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两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示例)错误1.原文:河外星系改正:银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参考一表和上图,制作太阳系模型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

(2)读上图“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三 在前面学习和制作模型的基础上,探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

(3)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重力势能

(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选择填空)。 A.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 C.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 D.地球是太阳系行星之一

【答案】(1)错误1.原文:同一条椭圆轨道 改正:各自的椭圆轨道;错误2.原文:公转方向不同改正:公转方向相同;错误3.原文: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改正: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错误4.原文: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改正: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从天体的大小、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公转轨道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 (3)A (4)C 【解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太阳系模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活学活用的能力。

(1)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学过的知识,太阳系的各行星在绕日公转时,是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所以“同一条椭圆轨道和公转方向不同”是错的,太阳系中行星按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是错误的,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而不是1.5千米。

(2)根据太阳系的模式图,可以从天体的大小、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公转轨道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太阳最近,体积质量较小,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体积质量最大,而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质量居中,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另外轨道建议画成椭圆形。 (3)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故A正确。

(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 ,包括太阳本身的稳定和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体积质量适当—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液态水,故C正确。 综合题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处放大图上,弧线AC为昼夜的分界线,其名称为__________(晨线或昏线)。

(2)甲处放大图为__________(南极或北极)俯视图,请在甲处放大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说出在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合肥市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

(4)地球公转到乙处时,D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E点的昼长是__________。

(5)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B、C三地中昼长最长的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 【答案】(1)昏线

(2)北极 逆时针方向画箭头(图略) (3)昼长夜短—昼夜等长—昼短夜长 (4)8小时 12小时 (5)C地 C地 【解析】

本题以图为背景,涉及地球的公转规律及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1)地球在绕日公转时,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据图可知,甲图地球的位置离太阳较远,是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昼大于夜,推断甲图是北极点俯视图,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弧线AC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所以是昏线。 (2)根据上题分析,甲处放大图为北极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

(3)据图可知,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地球位于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之间,合肥市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是昼大于夜---昼夜等长---昼小于夜。

(4)乙图中有6个经线格把180︒平分,说明每个经线格为30︒经度,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D点在昼半球内经历两个经线格,相当于4小时,再乘以2,计算出昼长为8小时,E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昼长是12小时。

(5)地球公转到甲处时,是北半球夏季,越往北昼越长,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故A、B、C三地中昼长最长的是C,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C。 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4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材料二:西安市气候资料图。

(1)分析雅典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与西安(34°16′N,108°57′E)比,鹿特丹(51°55′N,4°29′E)的降水有何特征?

(3)鹿特丹纬度比西安高但最冷月气温比西安高,试从鹿特丹和西安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3)鹿特丹位于亚欧西岸靠近海洋,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受盛行西风控制,因此冬季温和;西安冬季受寒冷冬季风影响,(离海洋较远,性特征显著,因此冬季较冷。) 【解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的主要特征,考查影响气候的主

要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气候的成因及特点。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夏季炎热且少雨,冬季气温在0°以上,温暖且湿润。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 (2)考查气候的主要特征。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鹿特丹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降水均匀,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3)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洋流、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鹿特丹主要位于亚欧西岸靠近海洋,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作用显著;受盛行西风控制,将低纬度的热量带到高纬地区,因此冬季温和。西安距离海洋较远,气候的性特征明显,且冬季受寒冷冬季风影响,因此冬季较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