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导语 生活是一个演绎故事的大舞台,每天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故 事。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如一面面镜子, 也如一扇扇窗户, 阅读它们, 感悟它们, 能让我们观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 倾听到自然旋律的 抑扬顿挫, 品尝到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 这其中流淌着的真情点点 滴滴汇聚在心头,终将凝结成颗颗光润的珍珠,点缀我们的人生。
让我们用心感悟生活中那些打动人的点点滴滴, 和朱自清去追赶 时间匆匆的脚步, 和史铁生一起盼望那个星期天。 在感悟这些真情的 同时,我们将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精彩, 我们也会更加懂得感受真情、 珍视真情、付出真情。
朱自清先生说: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本 组教材中的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最为感人的地方, 就是情感的浓 厚和真情的流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 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朗读、 去倾听,感悟作者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 索。 二、教材分析
具体内 分类 容 课 课时安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排 文章紧紧围绕“匆 了解课文的 匆匆 2 课时 1
文 匆”二字,细腻地刻画 了主要内容,抓住 时间流逝的踪迹,表 达了重点句段体会作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 无奈和者表达的思想感 惋惜。 情,懂得时间宝 贵,树立珍惜时 间的意识。 体会文中生 本文记叙了母亲答 应动细腻的心理描 带孩子出去玩,但由 于家务写,感受作者期 待那个星 期天 繁忙而一次次爽 约的事,突已久而又落空 失望出表现了孩 子期待已久而的心理变化 过程;又落空失 望的心理过程,也学习作者 运用多种表现 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描写方 法表现人物家 务的辛劳。 心理 的写法。 2 课时 懂得在抒发 自己的真实情感 结合课文内容,进 一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时,可以把情感 融步体会写文章要抒发 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 者产生情景物之中, 也可以感共鸣。 直接抒发 自己的情 1 课时 入具体的人、 事或感。 2
本文讲了作者由开 始对语文课“厌恶”到 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 生的教别了,语 导使自己对语文 课产生文课 “喜爱”之情, 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 再学习语文而理解例文的 “热泪盈 眶”,表达了作者主要内容,抓住 文习作 例文 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描写作者心 理活动变化的语 段,弄本文具体写了在艰 苦明白文章 是怎样把的环境下,母亲和毕 大妈的这种心 理活动的变2 课时 阳光的 做法其实是在生 活的重压化写 清楚的;写作两种用 之下将母爱发 挥到极致的文 时要把情感真实 法 一种表现, 让作者体会到母自然地表达出 来,亲们温 馨 慈爱 背后 的辛注意写清楚 情感的酸 苦 楚,表达了对母亲的变化过 程。 敬 爱和感激之情。 让真情 选择一种自己印象 最 习作 自然流 深的 感受 写一篇 作 文,露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 情感。 3
三、内容详解
8. 匆匆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 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 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经逝去文 的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叙述 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在“洗手时、吃饭时、本 默默时⋯⋯”匆匆逝 去,由此引起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以“我们的日子分 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抒发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 析 感慨,引人深思。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时可 以把有感情地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引导 学生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 句子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 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1.会写 6个生字,重点理解“涔涔、潸潸、凝然、遮挽、叹 息、蒸融”等词语。 教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 3. 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 的目 美。 标 4. 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明白珍惜时间的重 要 性。 4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教 文,理解文章内容,感 受语言学 的优美和作者表达 方式的巧重 妙。 点理解文中含义深 刻教 学 课 2 的句子,体会作者的 思想时 课 感情,懂得珍惜时 间的道安 时 难 点理。 排 9. 那个星期天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 玩,但母亲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最后愿望落空的故事 一开始母亲爽快地答应小男孩出去玩时,小男孩既兴奋又满怀 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 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文章在表现小男孩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文 世界的同时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让我们不 本 由自主地产生对慈母的感激之情。课文的写作特色鲜明,即运
分 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作者在文中不仅通过对小 析 男孩内心独白的描写直接揭示其心理变化,而且借助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来间接展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 学本课时,应把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作为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进入人 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 味,感受小男孩希望落空后的失望与无奈。
5
1.会写 13个生字,重点理解“明媚、吓唬、沉郁、缥缈、 急遽、依偎”等词语。 教 2.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 空的失学 望的心理。 目 3. 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 法表现标 人物心理的写法。 4. 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 会母亲的辛劳。 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 法课 教 明 确 文 章 的中 教 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 时 学 心 内 容 , 体会 学 “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 理安 重 “我”的心理变 难 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 辛点点2课时 排 化过程。 劳。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 学 目 标 重 点1. 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交流学会在写文章时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 3. 明白心情不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感受也不同。 4. 能用不同的环境描写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 1. 学生交流课文中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并能 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课 时 安 1课时 难 2. 明白心情不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感受也不同, 6
点 学会运用不同的环境描写来表达不同的感受。 习作例文和习作
本次习作活动与其他单元稍有不同,在写作之前安排了两 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与《阳光的两种用法》 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并以课后习题和旁 批的形式提示了写作要围绕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进行。对
习作例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从篇章入手,去整篇完整地教学, 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重点放在作者的情感体验方面, 不做字词识记、内容理解、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要求,避免教成 活 动 分 析
略读课文。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紧紧围绕抒发真情实 感展开训练。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 感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 手”中掌握的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先选择一种印象最深
的感受写出写作提纲,再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 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所以,在本次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 “初 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 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性,有重点地帮助学生 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切实掌握写作方法,顺利完成 本次习作训练任务。
7
教 学 目 1. 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写作中的作用。 2. 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自 标 然流露的效果。 课 重 点 1. 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 握技时 安 难 巧。 点2课时 2. 体会写作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排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