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期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135期
Oct2012
期输入与互动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许洪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摘要]论文介绍了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和Long的互动假说,以及其他语言学家,如Ellis、Loschky
等对这些假说的观点和看法,强调了输入和互动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将输入和互动理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互动;二语习得;英语教学[关键词]输入;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80-02
一、理论和原理
输入指本族语者或一位二语习得者对另一二语习得者说的话。Ellis认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行为主义者、天性论者和互动主义者的观
认为语言点。行为主义者观点强调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是一种人类行为,就像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形成的习惯获得。有规律的刺激并给予反馈可使习得产生,从而形成习惯。这种习得模式是:刺激———反馈———加强。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的学习模式中,语言输入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语言输入就没有反馈,也就没有语言习得。
天性论主义者的观点与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相反。它强调学习者内在的加工机制,认为接触语言不等于习得,输入只能被看作是激发内部机制的触发物。尽管天性论者从另一角度———从学习者内部机制揭示语言习得,但语言输入仍被看作是一个触发物。当然,没有语言,就不能激发语言习得机制,语言习得就不会发生。所以从天性论者的观点来看,在语言学习中,语言输入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互动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在学习者智力和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结果。学习者的语言加工机制受语言输入决定和控制。没有语言环境和互动,就没有语言习得。
总之,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外语学习的成功和语言输入的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输入假说由Krashen在1985年提出,是具有影响和争议的观点。他指出,二语/外语水平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输入)。Krashen提出了这种输入的最适宜的特征i+1,还假设存在一个情感过滤器来控制输入的吸收。i+1是与自然方法有关的一个概念,该方法依据的前提是:语言习得有个“自然顺序”,学习者在“准备它”时会获得一个结构。在课堂上,给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不仅与他们当前语言能力水平
而且含有与更高阶段(+1)有关的新语言资(i)相当,
·180·
料,学习者“沿着某个自然顺序”朝着这个阶段前进。
并非所有可获得的输入由学习者来处理,因为一些输入不能理解或不被注意。即使输入能被理解,也可能不被学习者内部机制所处理。这是Krashen在陈述可理
只有当输解输入不是二语习得充足条件时提出的观点。
入成为二语习得产生的吸收时,那部分经过处理或进入的输入被称之为吸收———习得。输入是学习者听到的第二语言资料;吸收是被吸收并形成中介语言系统的那部分第二语言。
Krashen将由输入转化成吸收的过程描述如下:首先,学习者利用还没有获得的i+1的二语结构和一些将形式和意思连接起来的方式来理解信息。其次,学习者必须注意他们当前中介语的语言水平和二语形式的差
它就会被异。如果该形式后来有足够的频率再次出现,
习得。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依赖于可理解输入。Long的互动假设也强调了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当输入通过意义协商而改变时,输入最有效。互动假设持的观点是,促使二语/外语能力发展的方法是面对面的语言互动过程,并非只是偶然的输入。互动假设的强形式提出,只有在互动过程中语言发展才能产生。互动假设弱形式提出,尽管互动是重要的,但它更被简单地看作是学习者可获得的学习机会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不可以有效地运用它。
输入和互动假设将可理解输入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的观点(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为学习者调整篇章结构重要性的观点(Long的互动假设)结合起来。因此,Long推理地提出对篇章结构的调整(如协商的互动和调整的输入)直接促进二语习得。互动形成了由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联合构成的篇章,所以输入是互动的结果。Long认为,当学习者通过要求阐明或确定依据协商意义时,他们可以互动地获得调整过的输入,这样既帮助他们理解输入,又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的或部分学过的语言形式上,从而能够习得。以下例子说明意义协商如
何为学习者习得一新单词“ampshade”创造条件。
A:Pleaseputthelampshadeonthedesk.B:Whatisalampshade?
A:Alampshadeisplacedroundoroveralamp.实证研究表明,在语言理解和习得中的互动调整是有作用的。Loschky发现,输入和互动调整都促进二语习得,比与没有互动组的未调整输入和没有互动组的预先调整输入相比协商互动组的即时理解力最强。Ellis和其他研究者对未预先调整输入、预先调整输入、互动调整输入,以及融入口语内容里的新单词习得的调整输出的不同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更多词义是从互动调整输入和调整输出中习得的。
二、输入和互动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从语言输入环境来分,语言输入有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从语言输入的形式来分,语言输入有声音和文字两种形式。语言输入应该适合学习者水平。太难的输入等于是学习者不懂的噪音或符号;太容易的输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不起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英语学习中,绝大多数的语言输入都
是非自然输入,输入主要是课本、
广播、电视、电影,以及课堂上老师的英语。课堂输入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所以英语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加合适的语言输入。英语输入不是灌输,所以要创造良好的物质情景和心理情
景,使学生主动地接受信息。
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优化教学过程,大量的操练使课堂教学能做到讲练结合。首先,教师可用简单标准的英语组织教学、控
制活动、
安排作业等。例如,当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说:
Goodmorning,everyone.Let’sstartourlessonnow.
当要求学生在某页找出某个句子时,他/她可以说:
Pleaseopenyourbooksandturntopage…Lookatthesentence“…”
当解释语言结构或短语时,他/她可以说:Thissentencemeans…下课时,他/她可以说:That’sallfortoday.
教师还可以通过用英语讲解课文、语法结构、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解释短语和训练语言结构时提供输入。例如,在教《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4SectionA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些世界著名的标志(famoussym-bols)图片给学生看,可以问他们:“Canyouidentifythesesymbols?”因为这一课的标题是“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在讲课文之前可先做热身活动(warming-upexercises),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猜出这些标志的名字后,老师再引入课文的讲解。在讲课文时,可将课文分为五个部分,并采用问答的方式,例如:
1.WhocreatedtheStatueofLibertyandwhatwashe?2.Whatisthepurposetocreatethestatue?
3.HowdidhecreatetheStatueofLiberty?
4.Whendidthecreatorfinishthestatue?Howdidhelikethestatue?
通过回答问题,教师可重复课文中的新单词和短语,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点,理解语言材料。这种问答的方式也是将输入和互动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些与学生协商意义的条件。例如:
Teacher:Pleaseuseyourerasertoremovethewords.Student:Eraser?
Teacher:Aneraserisapieceofrubberforremovingpencilmarks.
Student:Yes.
这种互动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课堂教学是获取可理解信息输入的最理想、最宝贵的机会和途径。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积极配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不能互动起来。要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英语课堂环境,关键是教师,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起主体作用,双方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个人展示、课前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师生间的回答、学生间的问答等。为了激励学生参与,教师可给课堂活动制定一定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期末算入学生的总成绩。绝大多数学生为了这些分数会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也就营造起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
动中去是我们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
教师在精心设计每堂课时,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充满乐趣的师生互动的课堂上,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课内的语言输入主要由教师提供,而课外输入则由学生自己获取。阅读依然是绝大多数学生吸收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简单的英语故事、文学
作品、
短剧和诗等。他们也可通过听一些合适的录音,看合适的录像,当然还有其他形式可提供语言输入。总之,语言输入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足够和合适的语言输入,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1]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Ellis,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冯喜荣.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9):124-125.
·1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