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小说阅读技巧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第 1 页 共 36 页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高考语文小说如何鉴赏人物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第 2 页 共 36 页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第 3 页 共 36 页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身份(思想) 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 C.情节(活动过程)D.言行(心理) E.创作意图 F.比较
高考语文小说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第 4 页 共 36 页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
第 5 页 共 36 页
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小说情节设定篇(2):语文阅读题的做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与难点,那么相关的做题技巧大家掌握好了吗?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语文阅读题的做题技巧,欢迎大家浏览。
【环境(景物)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
第 6 页 共 36 页
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 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 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 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 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 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情节题】
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备考时要关注与情节有关的小说的结构、线索、情节的叙述角度(人称)、叙述方式等等。
(1)结构: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完整,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卒章显志。
第 7 页 共 36 页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中间来说,可以插叙;可以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⑤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2)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事物或事件,整理小说情节脉络时,要以小说的线索为关键词去寻找。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有时在关注小说的题目也可以是线索。
(3)情节的叙述角度:要关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两者相比较,第一人称叙述(“我”)使小说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
【例1】浙江高考: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②故意隐藏胡安的心理叙述内容,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人称的作用一般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 8 页 共 36 页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
第三人称:描写不受时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展示人物心理。
(4)情节概括题的问答模式
①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②分点概括情节式
一般根据小说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概括,如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6) 小说中某一重要情节(细节)有以下作用
①主题。其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形象。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情节。照应前文某个情节或标题、为后文某个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卒章显志等等。
第 9 页 共 36 页
④另外还可以为下文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等作用。
(7)小说的叙事手法的作用
①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倒叙:倒叙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③插叙:插叙使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补充介绍与文章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或交代事情的来由或原因,或使人物现象更丰满;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旨。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人物形象”题】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
常见题型:
第 10 页 共 36 页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做题前要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并划
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3)分析故事情节,判断人物形象。
(4)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表现(正面描写)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细节);⑤抓心理。即主要是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描写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正衬、反衬等
第 11 页 共 36 页
(5)注重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例2】《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
【例3】《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
【例4】《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场面衬人)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①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②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③单句下定义型
④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4、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
第 12 页 共 36 页
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等),叙述顺序的安排(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附:白描作用: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
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第 13 页 共 36 页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5.语言品味
常见题型:
①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②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考察名子或词语含义: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三是注意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拟人、夸张等。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③句子的作用,思考三个方面。
结构:总起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
主旨:点明或深化主旨
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
第 14 页 共 36 页
④句子赏析或段落赏析,思考如下角度。
语言风格:朴素平实(乡村题材)、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古诗词运用)、清丽、幽默、夸张、含蓄隽永等
修辞或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同诗歌鉴赏)
炼字:动词、形容词、色彩词
句式:长短句交错有层次感;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句式整齐优美,有气势。
6.“主旨”题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 15 页 共 36 页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7、考文章中间插入回忆片段或神话(民间)传说等的作用
考虑从以下角度思。
① 丰富文章内容。
② 激发读者兴趣。
③ 表现作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或表现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④ 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⑤ 深化主题
8、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第 16 页 共 36 页
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基调。
以设疑开头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③为下文铺垫,引出下文的情节。④突出人物形象。⑤揭示小说的主题。
说明: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等等。
说明: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
第 17 页 共 36 页
婉含蓄等词语等。
9、注意以以下几种结尾的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第 18 页 共 36 页
【例12】《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10、启示类题目(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或你如何理解)
答题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无论哪个角度都要带入对社会现实的阐述:
A、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B、人与人的相处(真诚沟通、淳朴友善)
C、人自身的发展(淡泊名利,减少欲望,回归心灵的淳朴与宁静,构筑精神家园)
小说情节设定篇(3):2023高考语文各题型知识总结与答题技巧
第 19 页 共 36 页
知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方法、技巧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2023高考语文各题型知识总结与答题技巧,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第 20 页 共 36 页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第 21 页 共 36 页
A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
C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 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1、读懂诗歌
(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
第 22 页 共 36 页
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
A、借景抒情类
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
第 23 页 共 36 页
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
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
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
A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
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a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b写物:动作、情态、绘声绘色绘形、描摹、勾勒等。c写景:绘声绘色绘形、浓墨重彩、描摹、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d共有:渲染、对比、大笔勾勒、工笔细描等等。
第 24 页 共 36 页
间接描写:烘托(主要是写人写物)、衬托(反面则为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等等)、象征、以虚写实、以实写虚……
写景还需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角度、五觉(视听嗅味触)角度。顺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
B抒情手法(关涉诗歌的主题)
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
另外有“从对方着笔”——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方正在思念自己。
C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
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
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
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第 25 页 共 36 页
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3)基本题型
A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
a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
b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
c表达的情思。
B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
a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
b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画面、物的形象)。
c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
C赏析某一联诗句。
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质——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
a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
第 26 页 共 36 页
嗅味触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
b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
c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
D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
a总说有哪几种情感。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
E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a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对故乡的思念,外在——独处异乡的孤寂。
第 27 页 共 36 页
1、考纲规定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静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没有发展变化,只是在不断呈现和丰富,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自从和唐僧一道,一直是同一个形象(内在特点);动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成长,如《水浒传》里的林冲,风雪山神庙为转折点,由之前的忍辱苟且到彻底反抗。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4)物:有些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可看做是这类小说的第四要素。物往往是小说的线索,具有象征意义。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
第 28 页 共 36 页
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4)物,物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往往展现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作者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3、语言:这里的语言不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指作品的语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
这里涉及的就是描写的相关知识,大体可以参照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
4、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如项链式结构,欧亨利式结尾等等。还有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等等。
第 29 页 共 36 页
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人物线索、物线等等。
【二】非典型小说
非典型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它淡化情节、弱化甚至虚化人物。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有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作品的特色)。如王安忆的小小说《比邻而居》(2023全国卷)。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
内容上: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中外名著热点。
艺术上: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
我们可以做如下概括:
舒缓的叙事风格:2023年《邮差先生》,绵密的心理描写:2023年《安娜之死》,琐屑的市井生活:2023年《比邻而居》,韵致的场景描写:曼斯菲尔德《蒂勒尔街的春天》,内蓄的对话描写:孙犁《荷花淀》(课文), 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阿城的《峡谷》,明显的荒诞色彩:2023四川卷《想象》。
第 30 页 共 36 页
非典型性小说在命题上,除了依据一般小说命题外,一定有一道题目体现其“那一个”。
(二)会做题
1、双选题:读懂了小说,仔细读选项,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不难。因此不展开。
2、概括小说情节。
一般来说,单独设题6分的话,一定要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点概括,概括均用“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如何做何事结果如何”句式完成,这是叙事文字的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要求和需要做适当取舍。
3、某一情节的作用。
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若是,则回答:
(1)它写了什么,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2)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
(3)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4)对表达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若不是,则答:
第 31 页 共 36 页
(1)它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
(2)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
(3)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概括
(1)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
(2)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
A、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
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B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
C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
D待人接物——如大方、斤斤计较、善良。
E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
5、人物形象的塑造
(1)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揭示人物特点;
第 32 页 共 36 页
(2)直接描写:A肖像(外貌)描写——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B动作(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E情态(表情)描写,F细节描写。
(3)间接塑造: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含反衬),C物的象征。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的评论)。
●各种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促进情节发展。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6、人物的作用
这个题型一般考查次要人物。这里以次要人物“我”为例。
(1)小说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2)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衬托主要人物。
(4)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暗示社会环境。
第 33 页 共 36 页
(5)揭示小说主题。
7、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一般多考作用,少有考描写。赏析则要都答到。
(1)环境的描写
A社会环境。通过人物或者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文事物来展示,如描写房间的布置,人的衣着。
B自然环境。同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修辞,环境特点)。
(2)环境的作用
A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第 34 页 共 36 页
8、物的作用(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这实际上是非典型性小说的一种。)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5)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9、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特点。
(2)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氛围、体现某一地域特色。
(4)揭示主题。
10、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统帅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
(2)结构上,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第 35 页 共 36 页
(3)主题上,象征,揭示主题。
小说情节的作用
第 36 页 共
页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