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社会形态

时间 西周 春秋前期齐国 春秋后期鲁国 两汉

名称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贡赋制度

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

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奴隶社会

相地而衰征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

“初税亩”

编户制度

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

封建社会

租庸调制

隋唐

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

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

推行

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

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

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度,实行租庸调制。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两税法

唐朝

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1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

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

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

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行两税法,是

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但是,它也标志着从此以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的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宋

明朝

一条鞭法

中后期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赋役合一(税收种类的变化);

目的:1581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二是赋役征银,纳银代役(纳税手段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

的变化);三是部分丁税摊入田亩中

推行一条鞭法

(收税标准的变化)

措施: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

意义: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

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

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

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

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

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作用:我国的人头税被废除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 意义: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隐蔽人口的现象也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控制进一步松弛,

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推行“摊丁入亩”的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 地丁银

摊丁入亩

清朝前期

注:在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掠夺。

2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具体来看: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⑤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分类 分类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具体内容 编户制度(西汉) 租庸调制(隋朝、唐朝前期) “相地而衰征”(齐国) “初税亩”(鲁国)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780年)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 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 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 地丁银(清朝前期 募役法(北宋中期) 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 征收货币的税制 摊丁入亩(清朝前期)

3、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有:① 由向国王纳贡向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过渡”开始,以地丁银为标志“过渡”完成;③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⑥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注意: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②农民的反抗斗争;③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5、中国古代不同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二种情况,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第三种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四种情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6、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认识

(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5)反映的问题: 历史上,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赋税剥削,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削。一般说,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刚经过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比较贫困,统治者总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比较宽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一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财富有所增加,统治阶级就会重新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二、在中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是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具体变化见下表: 时间 西周 隋唐 隋唐以后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均田制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赋税制度 贡赋制度 租庸调制

以土地为主的赋税制度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

时期 秦汉时期

南方发展状况

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

岭南和闽江流域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

也超过北方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

影响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

相一致 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

础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清时期

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时期 南宋时期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从地理角度看:①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③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注意: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除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外,还存在一个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瓦解较为彻底,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对外贸易发展,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中西部地区快,形成了现代经济重心在东部的经济格局

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迁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向南迁移

3、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中国古代战争的分布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 5、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受其影响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