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l TE x课程整合 djy2008@1 88.com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 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 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 的要素。但是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 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 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 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我们在运 用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不 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历史的学科特 点,一定要从学生、学校、课文的实际出 发,防止走向教学的误区。 运用多媒 ̄r,.-7-B,但绝不失去教 师的主导地位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 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 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 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 视教师应起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部 分教师总喜欢把一大堆相关史实一股脑 搬上屏幕,书本上有的也不例外,看起 来一堂课容量十分充足,实际上效果却 并不理想。试想,如此一堂课,学生对知 识是否能真正掌握呢?同时,教师的教 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且不 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 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 “机灌”。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 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 ,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 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 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 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 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 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 地位。 运用多媒体手段,但绝不失去学 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 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 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 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 生的学。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 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有的老师运用多媒 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 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 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再是课 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 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 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 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 活动之外。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 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 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 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 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 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 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 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 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 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会感到有张 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 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是为了不 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 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 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刘文海 山东省平度市万家镇万家中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但绝不能喧宾 夺主.生搬硬套 多媒体演示,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 个辅助手段。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不少 人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教学密度 过大,屏幕切换过频,繁多的资料使学生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多余的动画转移着 学生的注意力,繁杂的音乐效果震得学 生脑袋疼,一节课时间在这些因素的干 扰下白白流逝,教学的重点、难点未得到 解决。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直接严重影 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多媒体演示教学 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多媒体的演示通常会借助一些相关 的录像资料进行,教师需要靠录像的生 动、有趣、惟妙惟肖来刺激学生的大脑, 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印象,在有 效时间内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可是,有 的老师片面追求这样的效果,找一些和 课的内容并不十分相关的资料展示,这 样,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观看 完相关资料后,不知道用处何在,只是 觉得挺乐呵而已,老师的生搬硬套、牵强 附会使学生摸不到头脑。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把“双 刃剑”,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努力扬长避 短,采取有效措施,使古老的历史学科 在先进科技的辅助下,焕发出前所未有 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在第一线工作的教 师,我们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面孔,一 颗颗求知的心灵,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实 践中,去粗取精,做到“适时、适度、适 当”,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 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吸收到最为精华 的知识能量,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更为广 阔的求知之路! 2010/16中国信息技术教育i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