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与PICC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比较

来源:化拓教育网
广东医学2018年7月第39卷(增刊)GuangdongMedicalJournalJul.2018,Vol.39,Suppl.

·101·

DOI:10.13820/j.cnki.gdyx.2018.s2.032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与PICC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比较

黄惜华,李惠怡,赵雪婷,王丽辉,杨乔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315)

【摘要】目的比较腋静脉留置针、经肘部静脉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经腋静

分析在新生儿科住院并建立长期静脉留置通道的患儿资料,分为腋腋静脉留置针组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与两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经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时间短且并发症少,还可避免反复

脉PICC穿刺等方法的留置效果。方法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情况的差异。结果

PICC肘部静脉组和PICC腋静脉组,比较各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并发症静脉留置针组、

意义(P<0.05),经腋静脉PICC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腋静脉留置针组的非计划拔管率相对较低,但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词】PICC;腋静脉;留置针可作为PICC首选。穿刺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

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和护理工作中,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病情需要,迅速建立便捷、安全、持续、通畅、可长期留置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新生儿临床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静脉给药技术,在新生儿的抢救和营养支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费用相对PICC不同静脉途径的置入效果无昂贵。研究表明,明显差异

[1]

周,平均(31.5±4.4)周,出生时体重为890~4700g,平均(1630±910)g;置管时间为出生后0.5~38h。PICC腋静脉组男18例,女12例;胎龄27.5~39周,平均(30.5±3.8)周,出生时体重为835~4638g,平均(1750±1005)g;置管时间为出生后0.5~PICC37h。腋静脉留置针组与PICC肘部静脉组、腋静脉组患儿的胎龄、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1.2.1

方法分组

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根据

,但由于静脉解剖和生理结构的不同,

不同穿刺点在并发症发生率、非选择性拔管率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置管方式的优劣,为今后更恰当地应用静脉置管技术、减轻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供借鉴。患儿痛苦、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以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6

置管方式不同和PICC不同静脉穿刺途径分为腋静PICC肘部静脉组和PICC腋静脉组。脉留置针组、1.2.2

观察指标

(1)记录不同置管方式各组的

一般人口学特征;(2)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3)各组的并发症(堵管、静脉炎、感染、异位等)发生率;(4)各组的非计划拔管率及原因分析。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SPSS20.0统计软件,

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

2

分析,计数资料采取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月30日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具有建立静脉通道的适应证且通过腋静脉置管或PICC术建立长期静脉留置通道的患儿。排除标准:血管先天畸形、合并感染、出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感染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共收入137例其中腋静脉留置针组36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

PICC肘部静脉组71例、PICC腋静脉组30例。例、

腋静脉留置针组男21例,女15例;胎龄32~38周,平均(34.2±3.5)周,出生时体重为1005~3700g,平均(2230±880)g;置管时间为出生后1~36h。PICC肘部静脉组男40例,女31例;胎龄27~40

22.1

结果

不同静脉留置方法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

腋静脉留置套针组的一次穿

间、留管时间的比较

刺成功率高于PICC不同穿刺部位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最短(P<0.05),留管时间较PICC各组短(P<0.05)。PICC肘部静

·102·

广东医学2018年7月第39卷(增刊)GuangdongMedicalJournalJul.2018,Vol.39,Suppl.

脉组与PICC腋静脉组相比,一次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操作时间、留管时间相对较长,但差异无统计

表1

组别

腋静脉留置针组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

*与腋静脉留置针组比较P<0.05

例数367130

学意义(P>0.05)。见表1。

不同静脉留置方法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的比较

一次穿刺成功数[例(%)]35(97.2)66(93.0)28(93.3)

操作时间(min)10.6±5.334.8±17.6*32.3±18.1*

留管时间(d)4.5±2.721.3±12.7*19.5±11.4*

x±s珋

2.2不同静脉留置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堵导管异位的发生率:PICC肘部静脉组>留置针组,

PICC腋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PICC肘部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PICC腋静脉组。但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异位0(0.0)4(5.6)2(3.3)

合计10(27.8)20(28.2)5(16.7)

管的发生率:PICC肘部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PICC腋静脉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腋静脉留置针组>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局部感染的发生率: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腋静脉

表2

组别

腋静脉留置针组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

例数367130

堵管3(8.3)10(14.5)2(6.7)

不同静脉留置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静脉炎5(13.9)4(7.0)1(3.3)

局部感染2(5.6)6(8.5)2(6.7)

2.3不同静脉留置方法的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比较组>PICC腋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意外脱管的发生率为:PICC腋静脉组>PICC肘部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总拔管率的比较: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但以上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脱出0(0.0)1(1.4)1(3.33)

合计2(5.6)10(14.1)4(13.3)

非计划拔管事件中,堵管发生率为: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腋静脉留置针组,感染的发生率为:PICC肘部静脉

表3

组别

腋静脉留置针组PICC肘部静脉组PICC腋静脉组

例数367130

不同静脉留置方法的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静脉炎1(2.8)2(2.8)1(3.3)

感染0(0.0)3(4.2)1(3.3)

堵管1(2.8)4(5.6)1(3.3)

3讨论

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各系统发

感染源。据报道,特氟隆导管使用超过3d可能使植入性细菌感染的速率提高30%救

[2]

[1]

育尚未完善,体重极轻,从出生到全胃肠道喂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若伴有多系统疾病,则病程更长、治疗风险更大。建立长期的静脉通道,使其可长期持续地获得全肠外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

普通静脉留置针不但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也造成护理工作的压力。传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常采用钢针和聚乙烯软导管进行头皮或四肢外周静脉的穿刺置管,但易渗漏,对局部组织刺激大,轻则堵管,甚则导致静脉炎、组织坏死、败血症等,故需频繁更换,一般留置不超过3d。导管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

PICC自1973年开始应用于危重新生儿的抢

[3]

,我国于1999年首次报道使用。其导管尖

具有操作简便、保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感染率低等特点,可避免高渗液及化疗药留时间长、

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坏死。PICC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但费用相对昂贵。

PICC不同静脉途径的置入效果无明研究表明,

但由于静脉解剖和生理结构的不同,不同穿显差异,

刺点在并发症发生率、非选择性拔管率等方面的差贵要静脉形态粗直、静脉异仍存在争议。一般认为,

瓣较少,穿刺置管过程及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最少,

广东医学2018年7月第39卷(增刊)GuangdongMedicalJournal

Jul.2018,Vol.39,Suppl.

·103·

宜首选。次选正中静脉、头静脉[4]

。头静脉前粗后

细,送管相对困难,导管异位发生率高[5]

。下肢静

脉内血流压力低、静脉瓣多,穿刺时易引起机械性损伤,如损及内皮细胞可引起血栓形成、堵管等风险

[6]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患儿的体型、血管条件不

同,也可选择肘部静脉以外的其他部位作为穿刺点,如颈外静脉、腋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头皮静脉等。

近年来,以腋静脉作为穿刺点进行PICC或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得到较多关注。腋静脉位于腋窝,属于锁骨下静脉分支,解剖位置相对固定,管径粗直,充盈度好,不易滑动,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且血液流畅性好,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减少高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从而减少堵管、静脉炎、外渗、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机会。黄荣静等

[7]

认为,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与PICC

组比较,在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留置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费用低廉,可以取代PICC作为理想静脉通道。但相对容易脱管。

有研究认为,腋静脉距离导管尖端最近,穿行所经过的静脉距离更短,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小。Panagiotounakou等[8]认为,相对于其他穿刺点,从腋静脉插入PICC导管的相关并发症(炎症、堵塞、水肿、感染),比其他穿刺部位低12倍(OR=95%),尽早实现肠内营养而拔除PICC导管的可能性是其他

原因的7倍(OR=95%)。Paiva等[9]

研究了PICC

置入位点的使用率及其与非选择性拔管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数导管通过右侧上肢静脉的使用率最高,其次为腋静脉,最常见的插管后并发症为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25%)和断裂(23.1%),非选择性拔管的发生率和PICC插入位点无明显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比其他穿刺点更接近右心房,所以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大。

本研究表明,腋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操作简单易行,穿刺时间更短,留置时间、并发症、非选择性拔管原因等方面与PICC组无明显差异,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考虑与腋静脉留置针的交替使用对侧、

反复穿刺,导致机械性静脉炎有关。一般可抬高患肢,热敷或硫酸镁湿敷(3~4次/d,每次至少20min)。PICC腋静脉穿刺组的穿刺时间、留管时间较肘部静脉穿刺组更短,

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较肘部静脉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经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可快速实现完全静脉营养,

且并发症较少,还可避免反复穿刺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可作为PICC首选。由于分析未能排除选择性偏倚,且样本例数相对较少,本结论有待更多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LiossisG,BardinC,PapageorgiouA.Comparisonofrisksfrom

percutaneouscentralvenouscathetersandperipherallinesinin-fantsofextremelylowbirthweight:acohortcontrolledstudyofin-fants<1000g[J].JMaternFetalNeonatalMed,2003,13(3):171-174.

2]BarriaRM,LorcaP,MunozS.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vas-cularaccessinnewbornsinthe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J].JObstetGynecolNeonatalNurs,2007,36(5):450-456.

3]骆小京,康继红,白志荣.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32-233.

4]楼建华.儿科护理操作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2:142-148.

5]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等.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

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51-353.

6]林颖,林琴,钱小芳,等.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不同静脉途

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1):42-44.

7]黄荣静,赖峰.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置管在

NICU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3(14):38-39.

8]PanagiotounakouP,AntonogeorgosG,GounariE,etal.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frequencyofcomplicationsinprematurenewborndependsontheinsertionsite[J].JPerina-tol,2014,34(6):461-463.

9]PaivaED,CostaP,KimuraAF,etal.Reasonsfornon-elective

removalofepicutaneouscathetersinneonates[J].RevEscEn-fermUSP,2013,47(6):1279-1284.

(收稿日期:2018-01-23

编辑:杜冠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