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功能下的景观要素分析
作者:孟捷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8期
孟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院基于北方季节性河流水环境生态失衡的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探讨北方季节性河流景观要素的,总结出对河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补偿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院季节性河流;景观要素;生态修复
1 北方季节性河流概况
季节性河流在北方普遍存在,随着北方地区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系统严重损害,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我国对河流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和盲目性,许多河流在治理上更注重功利价值,关注焦点是河流的开发利用,完全忽视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工程不仅无法改善河流水环境,还造成了严重破坏。
2 北方季节性河流景观要素
2.1 水体
水资源的匮乏,致使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提升河流供水能力,成为北方季节性河流改造的主要任务。首先要避免工业、生活污染物排放入河流中,减轻河流污染。其次,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河流上游需进行初步截污,利用水生植物初步拦截污染物;河流中游设置水洼,增加水体的滞留,使植物可以深度净化水体;河流下游设置大面积水域,储蓄净化过的水体,供合理利用。城乡段适当设置跌水、喷泉等,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并可提升河流的含氧量,改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2 河床
国内大部分的河流治理依旧采取裁弯取直的做法,改变河床的天然形态,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河流的自然弯曲,对水流速度、水生植物、河岸的冲刷、调蓄洪水的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设计时应去除不必要的河床硬质防护,增加河床的横截面,提升泄洪能力。用缓坡代替水堰,其间形成的小洼地可成为鱼类的栖息地。北方季节性河流往往还有蓄水的要求,受气候、地质地貌的限制,大面积蓄水并不经济,设计中应在河床中留出一条相对稳定的水流带,以保证常年有水。
2.3 河岸
根据河段两侧城乡建设情况和人们的活动区域,进行河岸型式的选择。城乡近郊区,河道两侧可利用空间一般较大,可做双边自然型驳岸处理;城乡区,若城市道路建设直临岸墙,可仅做单边自然型驳岸处理;在无人段,则可选择自然植物岸线、自然石材岸线、人工石材岸线,降低经济成本,以整理河岸为主。
2.4 堤岸
堤岸具有防洪、围贮、通路和观景等多重功能,也是城乡空间与河流空间的连接要素,应综合考虑堤岸与城乡滨河公共空间的关系。
岸线形状的选择,可顺其河流自然走向,稍加人工整治处理。护岸形式可以绿化为主,增加其丰富性,提高景观效果。通过流域防洪措施与城乡防洪措施的结合,在保证防洪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控制与降低城乡区防洪堤的高度,避免出现与其它景观要素极不协调的高大堤墙;对于修建防洪堤的滨河地段,应尽量保持其自然特征,利用各类植物构建具有城乡特色的滨河生态系统。
2.5 植物
河床上的水生植物、灌木、杂草丛常被看作有害要素,故以草坪代之,减少维护成本。然而,合理的河流绿化,不仅可以提升河流自净能力,还可以给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河流绿化不是单纯的植被种植和景观绿化,而是具有更综合的性能,通过保护原生植被与生物,构成河流生态保护的自然屏障。在植物选择上,河道上游选用具有拦截功能的水生植物,初步拦截污染物,河道中游选择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植物,河道下游可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堤岸旁可种上攀爬植物。注重植物的有机搭配,疏密适当。
2.6 道路
道路系统的组织是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关键,关系着区域内多种元素的连接,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城乡肌理与自然水体空间的一致性,道路的布局应尽量增强水域空间的可及性。在铺装设计上,采用坚硬、耐磨的天然材料,通过铺装形式提高道路的方向感,并通过粗糙不平的路面铺装,使人感到行走不适,防止行人误入歧途。
2.7 环境设施
河流空间不宜设置雕塑、景观柱、构筑物等,对环境设施的设计应从多功能性出发,与地形的高差变化、材料的组合等结合进行更为灵活的设置,以便为更加丰富的休憩方式提供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天然物品进行代替,不仅容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还能减少破坏生态环境。
3 总结
北方季节性河流的景观构建,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交叉,需要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系统与景观恢复的逻辑关系,提高河流景观构建与防洪排涝、水质改善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结合。从整体出发,把其看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构建,结合河流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具体细节,提高构建北方季节性河流景观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