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摘 要]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首先从会计监督的作用出发,其次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中体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建立起行政事业单位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1 会计管理监督的作用
会计管理监督是各个经济单位健康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保证。积极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适应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杜绝经济单位内部违法舞弊的行为发展,这也是各经济单位建立有效内控机制的主要内容。
拿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作为国际经济单位的一部分,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保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正常运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社会服务组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其实行会计监督是为确保财务预算的正确执行,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财务制度,对其内部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过程。
1.1 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财经法规是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经济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守则,而会计监督正是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可行性等进行检查,从而促使各行政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因此,有效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和制止财经法规的违法行为,对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起到保护的作用。
1.2 强化内部的科学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经济主体的一部分,会计监督也是其内部科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各行政事业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通过对个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在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基础上的同时,也按本单位的计划、定期、预算和管理要求运营,以提高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或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法规不完善,财政纪律松散
如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利用事业单位改制期间,将本应由该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移到新设的部门,如将本单位的非正常性支出转移到即将改制或正在改制的下属事业单位中;列支违反国家现行的财经法则,采取吃空额,虚列支出等手段来套取资金,不仅乱支滥用、逃避监督,还滥发奖金及实物,甚至挪用公款以个人名义购买商业保险;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外单位给的赞助费以及本单位公房的出租收入违规支用或私分;更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以停薪留职人员的名义进行套现,如虚列停薪留职人员工资和奖金,直接将停薪留职人员的治理费截留,并以停薪留职人员办理相关社会福利的方式进行套现。以上这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种种财政纪律松散的现象,不仅给事业单位自身,也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2 人治大于法治,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不断退出国家持有,国家对其的财政监督指导也开始弱化,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指导却日益加强。而在我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氛围里,很多情况下是人治大于法治,有法不依。同样在事业单位里,会计管理监督体制的建设执行也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问题,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如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来说,理所当然应按照《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操作,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但一些会计人员往往会按照自己单位负责人的意愿进行技术处理,对会计信息虚报、作假,致使会计数据信息失真,监管无效。如一些单位应用财政部门的收费票据进行收费,却改用税务发票进行收费,或者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代替税务发票进行收费,以上这些串用收费票据的违规行为,主要是担心收取的收入上缴到财政后财政分成,即按照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均需要缴入财政专户,因此改用税务发票。另外,无据收费和白条收费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事业单位在收费时,不开收据直接收费或进行白条收费,将收入转入单位账户外,个人侵吞或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屡见不鲜。
3 加强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的对策
3.1 完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的监督管理立法是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力度的有力依据,因此,应加
强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立法,明确其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地位,科学界定会计监督的范围与程序,以保证监督工作落实。转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猜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的建设,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的监管力度。如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应审查其应缴预算外收入、应缴预算收入以及银行存款等账户,加强各项收费票据的来源、使用和结存情况的审核力度。查找是否有白条收费,无据收费的现象,再如查找无作废说明,且又未纳入单位财务账内核算的已使用票据,追踪其资金流向。再如对于经济业务性质相近、收入规模相当的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收入计划数和应缴收入额进行对比分析,查实是否存在调剂收入计划;除此之外,将事业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与实际上缴数和年初计划数、去年同期数进行比较分析,查证是否存在擅自减免收入任务,从中徇私舞弊的现象存在。
3.2 加强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教育管理,其作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负有主要的责任,因此,应把对负责人的考核与该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情况进行结合,以提高其对本单位会计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对其会计专业常识的培训,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内容,尤其是会计的职业道德,应加重其在对负责人考核中的指标比重,并对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法规以及制度的修改、变动等内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让事业单位负责人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其次,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门槛,加强对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考核,如明确设立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其的入行的资历、学历以及执业资格要求都进行严格的考核,鼓励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和专业深造,把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除此之外,应注重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建设,把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水平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并提高其指标比重,考核不合格的定期调整或令其辞职,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会计管理监督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需要相关人员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也需要相关配套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总的来说,对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过程中出现的会计法规建设不完善,以及有法不依,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现象,应从主客观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的建设,如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和透明;同时,也应加强对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应作为其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会计行为的规范、合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